APP下载

融媒体在疫情期间的科普功能

2020-09-06裴萌琪彭毓姬

中国传媒科技 2020年2期
关键词:融媒体

裴萌琪 彭毓姬

摘  要:随着融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层融媒体设施的不断完备,信息传播的内容形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相比于“非典”时期,融媒体在这次全民抗击新冠肺炎期间调配社会信息、及时科普、及时辟谣,保障了特殊时期的社会稳定。融媒体时代下科普主体的多元化、科普内容的优质化和科普形式的全面化也促进了科普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疫情期间的科普从“生理防护”上升到“精神防护”,不同的社会主体也承担着不同的科普功能。

关键词:融媒体;社会角色;科普现状;科普功能

导语

2020年的春节,注定是不平凡的。2019年12月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开始在武汉悄悄蔓延,之后的两个月内随着春运人流量的增加发病人数开始暴涨,疫情已经拓展至全国范围,直到2020年2月中旬疫情发展的速度开始放缓,这场“天灾人祸”暂时放慢了“进攻”的脚步,中国暂胜。媒体都在尽力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报道疫区情况、传递工作指示、监督舆论等,但对于非疫区的群众,提高他们的重视力度才是最主要的内容,大众媒介的科普教化功能在特殊时期显得尤为重要。

1.从“非典”到“新冠”媒体的社会角色演变

约书亚·梅罗维兹在《消失的地域》当中告诉我们“当新的传播手段模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等级制度和秩序时,我们就正在经历着许多分裂角色的重新整合。”媒体人要正确审视媒体的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更好地发挥新闻传媒的告知、沟通、警示、教化的功能。

媒介科技的进步不仅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还将公共话语权下放,公共空间成为这次疫情信息流动的主要场所,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在大众媒介的作用下受到了更好的保护。电视、报纸、广播仍然是权威信息的发布渠道,社交媒体、网络平台、资讯平台等互联网机构为全体人民发声,信息流动速度的加快也促使疫情的扩散周期大大缩短。主流媒体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自媒体消息来源的丰富性都提高了公众积极参与抗击疫情的责任心,人们群众对于社会安定的使命感正在通过大众媒介向全世界诉说。

“N95、气溶胶、ECOM、双盲测试……”病毒的侵袭使许多人开始搜索相关的医学词汇和研究报告,只是想知道它是什么、又是怎么来到我们身边的。但晦涩难懂的文字和医学术语使大部分人望而却步,媒体的专业报道便成了为公众答疑解惑的主要渠道。事实上,在灾难面前,公众的信息需求量是放大的。相比于“非典”时期的媒体传播,此次疫情从非典的短信散布“谣言”到现在的社交网络传播,媒体报道也从电视、报纸等转变为融媒体综合报道,媒体传播的效率得到了大大提高,这些进步都得益于近年来传媒科技的发展。融媒体在疫情期间面向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科普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有针对青少年和老年群体的图文解说、动画教程,还有针对广大年轻群体的社交媒体传播,通过直播、短视频分发、在线问答等方式调动人们主动了解疫情知识的积极性,也大大拓展了科普内容的覆盖面。大众媒体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报道,还有社会信息的调节,而对于普通民众也不仅仅是了解疫情的严重程度,还有病毒的产生、流动以及如何防护,不仅是生理上的防护还有精神上的防护。

2.融媒体在疫情期间的科普现状解读

2.1融媒体科普功能的传播主体特征

全民传播,全民抗疫。融媒体不仅是发展新闻事业的时代武器,更是重大灾难时期的“情报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发生以来,无论是对武汉疫区第一手资料的报道还是对“二次传播”网络新闻的追踪报道,主流媒体一直走在疫情的第一线,在关注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同时也不忘身后的十几亿人民,时刻向民众普及疫情知识,基层融媒体中心也通过形式多样的图文科普、专家访谈、短视频等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全民疫情防控都在融媒体的推动下有序进行。除此之外,社交媒体的发展使网络上有着“意见领袖”功能的自媒体人也开始用专业的知识、高质量的视频效果,用个性化的传播符号向受众传递全民抗疫的必要性,向无数网民进行科普,拥有大数据、大受众的互联网平台负责分发,线上线下联合互动,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科普不同程度的抗疫知识。社交平台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强关系和弱关系发生了时空位的改变,作为时刻接收信息的广大受众,从不同群体获得的科普信息通过弱关系在社交网络中分享,促成了不同群体之间信息的流动,每一位受众都是科普信息的传播者,在全民抗疫中贡献一份力量。

2.2融媒体科普功能的传播内容特征

要生理防护更要精神防护。疫情当前,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保护好自己是重中之重,但作为新闻媒体,倡导如何防护是发挥其教化功能的一个重要内容。面对庞大的受众群体,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知识阅历都影响着他们对于科普知识的选择,而融媒体对于社会资源调配的功能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首先是对于生理常识内容的诉求,“勤洗手、多通风、戴口罩”等生活常识作为传播量最大的内容在各个电视台、广播站以及网络平台进行全民宣传,个人的防护和对医护人员的防护尤为重要。例如有效防护办法的普及以及对女性医护人员的生理关爱等;其次是与病毒相关的理性内容的诉求,生理常识的科普已经不能满足民众对于信息量的需求,更高质量的科普、更清晰的事件叙述才能更好地稳定民心。比如,以“你的当代生活说明书”为标杆的回形针PaperClip,在2020年2月2日发表了《关于新冠肺炎的一切》的科普视频,用严肃性的内容、高质量的视觉效果将病毒的传播原理、疫情的发展情况进行整理,给了沉浸在漫天消息中的民众一个方向,视频在短时间内播放量就达到了10万+,微博播放量8000万,微信阅读量3000万。随后又发布了《你为什么要献血》、《你为什么买不到口罩》等视频,让处在焦虑期对事实本质不清楚的受众能静下来;最后是以情感为诉求的现实纪录片,用平凡的故事鼓舞人心。例如央視纪录频道拍摄的现实题材的融媒体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用平凡的故事讲述伟大,展现出了极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2.3融媒体科普功能的传播方式特征

无限传播有限内容。融媒体在传播中的一个优势就是宣传互融,融合传统媒体内容的同时也融合互联网的“无限”:无限空间、无限时间、无限作者、无限受众,商业平台间的相互合作也为疫情数据的可视化传播提供了素材,数据信息的一体化更加方便了公众即时查询信息,了解疫情。传媒科技近年来衍生出来的传播方式也成为科普疫情状况的有效渠道,短视频、直播、VLOG等传播形式所展现的科普内容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例如短视频《钟南山示范如何摘口罩》《李兰娟提倡没毛病不要乱吃药》等科普信息在互联网上进行分发,对权威进行切片式解读,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都获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中国科普网在网站上开设了疫情专栏,针对不同的形式有相对应的资料供人们下载,其中有124条视频、22条图文、16条挂图、1条音频、3个专题、1个题目、4个科技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此外科普中国还举办了第二届中国科普月在线直播、参与知识问答抽奖,还邀请了影视明星杨紫代言,进一步增加了曝光量。对于疫区和非疫区的传播,不少用户采取了VLOG的方式,用第一视角记录下疫区的情况,再通过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疫区的生活。融媒体结合权威内容用不同的形式向受众分发科普知识,不仅提高了受众对于病毒的防范意识,还提高了受众对于“谣言”的辨别力。

3.融媒体时代对科普功能的重构

3.1主流媒体:调配资源 通力合作

相比于2003年的非典时期,媒体的传播渠道已经从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转变为以各方媒体通力合作的融媒体平台为重点,主流媒体需要慢慢融入市场调动权威资源才能让将科普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受众。例如为打赢疫情防控狙击战,中国科协在第一时间成立了应急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发出《战“疫”有我,为决胜攻坚提供科技志愿服务》倡议,与各个协会进行大联合发挥专业权威的优势,同时主流媒体传播的重要渠道:电视、广播、报纸、官方网络账号等也在随时向民众科普疫情相关信息,确保信息的可靠性,第一时间避免谣言的产生。另外,主流媒体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受众,需要更加通俗化的科普内容和科普形式,简单粗暴的“打假”标志、“勤洗手、多通风”的基本常识以及接地气的“硬核”宣传才能让更多的老年人和青少年认识到疫情的严重程度。《新闻联播》不断增加的时长、《新闻1+1》的专题访谈、以及前线记者的专家采访都及时、客观、明了地向民众科普疫情知识,保障抗击疫情工作的顺利进行。在重大灾难面前,主流媒体有着特有的号召力,不仅能号召全国的受众积极响应,还能将专业人士、专业内容集中起来进行服务于人民。

3.2自媒体:特色科普 创新内容

随着人们对信息需求量的不断增加,科普从原来简单的教育功能转化为一种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社会需求,但其科普主题的无趣性和科普形式的呆板性让很多人放弃了对专业知识的探索。自媒体的出现让科普逐渐特色化、创新化和场景化,使科普知识被赋予了新的魅力,由于受众规模的不断扩大,自媒体也被赋予了传递科普知识、教育大众的社会责任。相比于主流媒体,自媒体所面向的受众人群以年轻人为主,所好奇的事物远远超出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据哔哩哔哩2020年2月28日发布的《宅家抗疫大数据报告》中统计在疫情期间,用户观看疫情相关视频已达到19亿次,UP主创作相关视频总长度已达到61218小时,疫情科普类视频获得3.6亿次播放。不只是选题的特殊性满足了用户对于“冷知识”的好奇心,还有高质量的视觉体验,将视频内容通过艺术性的表现方式展现出来,为用户创造更贴近自身的观看场景,促进感官与传播内容的结合,故事化、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能增加受众对于科普知识的理解力,加深印象,使用户主动分享、传播,扩大严肃性科普知识的影响力,激起用户对于严肃类科普知识的兴趣,使受众在增加知识的同时提高辨别“谣言”的能力。

3.3公共空间:全民科普 精神防护

根据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在公共空间内,公民间的交往是以阅读为中介、以交流为中心、以公共事务为话题的‘公共交往”。社交媒体的发展使传播信息的公共空间逐渐扩大,每一位公民的话语权都得到了保障,信息流量越来越大,传播成本越来越低,相对应的是“谣言”四起,集体行为的增加。尽管我们已经经历过2003年的非典,对于预防流感病毒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但在这次疫情期间还是会听信谣言出现大规模的跟风行为,权威机构的科普专栏、辟谣专栏跟不上谣言的流传速度,造成社会恐慌,阻碍了疫情防控的有序进行。科普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以时代为背景、社会为舞台、人作为科普事业中的主角,应该时刻承担起净化社会信息的责任,不传谣、不信谣。素质教育的普及不只是提高公民的知识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公民学习知识的能力,在疫情期间,正是考验我们对于信息获取能力、辨别能力的时候,要学会通过科学的渠道获得信息,再负责任地传播到公共空间,做到在疫情面前保持理性,全民科普。

面对“新冠肺炎”,我们各行各业团结一致,共同抗疫。疫情的前线是八万多的患者和无数的“战士”,后方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坚持,融媒体在疫情期间所做的大量科普工作,穩定了民心,从根源上做好精神防护,避免了恐慌。科普,不是一个时代的社会责任,而是整个人类的本能。面对灾难,我们需要的是在灾难暴发前的寂静时刻保持警惕。

[1]约书亚·梅罗维兹.消失的地域[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11):304.

[2] 童兵.非典时期新闻传媒的角色审视[J].现代传播,2003(5).

[3] 闵学勤.信息不对成与非典时期的公众反应[J].南京大学学报,2003(5).

[4] 中国协科应急科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积极开展应急科普 全力协助抗击疫情[J/OL].旗帜,2020(2).

[5]周敏,林苗.科普出版:从通道叠加到感官融合[J/OL].科技与出版,2020(2):19.

[6] 怪盗团团长裴培.无论春天何时到来,B站已经温暖如春了.互联网与娱乐怪盗团[OL].2020(2):28.

作者简介:裴萌琪(1995-),女,山西省运城市,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彭毓姬(1993-),女,北京市怀柔区,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融媒体
融媒体时代县级台公众号的运作发展
融媒时代广播评论发展问题研究
重塑媒体融合时代广播传播新优势
融媒体时代传媒人才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融媒体时代传统报业的转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