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运用新兴技术助力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报道
2020-09-06周冲
摘 要:2019年末,一场始料未及的新冠肺炎病毒席卷了全中国。面对如此严峻的疫情形势,广播电视是如何发挥主流媒体责任,并在第一时间通过传统播出平台与新媒体渠道把权威性报道发布给老百姓呢?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介绍了我台在新闻现场是如何及时将新闻素材进行撰写,编辑是如何居家云办公,以及技术人员是如何运用AI技术进行虚拟化主播播报。
关键词:新冠肺炎,媒体融合,移动采编,云办公,AI播报
导语
2019年末,中国武汉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久疫情迅速蔓延至全中国。随着输入病例的不断增加,多省份立即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整个中国从上至下严阵以待。自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主席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重大要求。
在这个特殊时期,广播电视台身为党媒,身为主流媒体,如何在兼顾好自身防护的同时,把政府发布的权威疫情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为例,首先简要介绍了疫情发生至今我台新闻报道情况,之后介绍了记者在前方现场融媒单兵采访,编辑的居家云办公,AI虚拟主播播报等一系列运用新兴技术生产新闻内容的场景。
1.我台疫情防控宣传工作简介
在当前众志成城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我台自觉履行党媒的责任和义务,坚决贯彻党中央的重要精神和决策部署,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全台7个广播频率,10个电视频道,多次调整播出版面与栏目,并在多个时间段,覆盖性地深度解读疫情防控信息。
我台所属的网络广播电视台,“广西视听”客户端,微博,微信公众号发挥自身优势,在新媒体传播媒介上24小时持续不断发布疫情信息。此外,我台第一位AI主播小晴,在这个特殊时期,正式上岗。
2.新闻现场的远程即时采稿
疫情发生以来,被称为最美逆行者的医护人员纷纷冲上前线,我台作为省内权威主流媒体,超过半数的采编播人员明确取消休假,于第一时间汇聚优质采访资源,发布权威、准确的信息,深入采访各类专家,持续报道抗疫一线人员故事。用实际行动证明,哪里是疫情前线,哪里就是他们的工作阵地。
我们知道,传统的广播电视内容生产流程中,记者在外采访后,都需要赶回台内办公区或驻地,用个人电脑,对素材进行整理,撰写稿件,发送给内部审核,审核通过后才能进行播出。这样一来,消耗了不少时间与人力成本,使新闻的时效性大打折扣。尤其在疫情期间,公共热点新闻比以往多了好几倍,记者们更需要抓紧时间将各类消息及时消化。况且记者频繁往来台内与台外工作,也不利于我台内部的疫情防控管理。那么,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让采稿流程更加紧凑高效呢?
如果新闻报道是采用广播,新媒体这些不涉及专业拍摄的播出途径,记者们在外采访时,可采用我台新上线的基于外网的远程即时编发系统。
该系统支持多终端操作,不仅可在台内办公区PC端使用,又可在新闻现场或移动场景下使用智能手机操作。它具有外网支持,移动使用,远程即时编辑,融媒体内容采集,多渠道发布等特点。例如,某场政府新闻发布会,广播记者要在前方现场第一时间发回报道,必须要赶在固定时间点的重要节目中播出,如《广西新闻》,同时还需要在微信公众号,新浪客户端等多个平台发布。这时候,记者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使用手机上安装好的远程即时编发系统app,将采集到文字,图片,短视频,音频等多媒体素材,连同采访撰稿文件进行编辑上传,即可即时通过外网将稿件送回台内办公区的采稿内网中,随后再由其他人员对稿件进行审核,编辑,排版等后续流程。
值得一提的是,当审核通过后,使用该系统更可将新闻报道一键发布到各大媒体社交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满足全媒体时代下多渠道融合的需求。
作者介绍到这里,读者可能会有所疑问,广播电视的安全可靠性是技术系统的基本原则。那么,连接外网的即时编发系统,是通过怎样的手段,在与台内数据资源互通的同时,保障台内与台外系统的安全性?
在这里主要采用私有云技术。首先,我们在台内搭建了私有云,并把連接外网的即时采编系统的采编稿件服务器搭建在私有云内。当用户使用公网将稿件数据传送到台内时,其数据将被导向一个临时但是安全的区域,之后再被转到定向路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配合了防火墙,网闸,驱动保护,数据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一同为稿件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与机密性保驾护航。
确保了台外系统与台内系统的安全性,接下来要考虑的是二者之间的同步互通,这里主要依靠的是JSON数据包检测技术。台内外的两个系统之间,是配置有交互接口的。台外即时编发系统的稿件数据,会被封装成JSON数据包。此时,交互接口会周期性地检测数据包,如检测到数据包将会被推送至台内系统,再由台内系统进行解封装,读取。此时我们所读取到的稿件就和记者采编发送的稿件是一致的,接下来再进一步完成编辑,审核等工作。
远程即时编发系统在新闻现场的掌上使用,极大地改变了以往采编流程。同时,它还整合了融媒体采集资源与多平台发布渠道。在公共事件爆发的特殊时期,该系统有效地为热点事件的发布赢得了时间,并实现了全媒体覆盖,为提升主流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奠定了基础。
3.编辑的居家云办公
疫情防控当前,我台不仅对外全力开展疫情防控宣传工作,对内则实行封闭式管理,居家上班等制度,多举措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在我台,一线编辑可通过家中电脑或掌上手机,即可足不出户,远程完成编辑生产工作,即落实了政府防控举措,又不耽误正常工作。这其实也依靠的是第一节中所述的远程即时编发系统,是该系统又一工作场景的延伸。
当前方记者使用远程即时采稿系统在现场完成稿件,那么剩下的工作就交由后方编辑进行审核。与前方记者一样,编辑只需要在有网络的场所,即可通过该系统将台内私有云中的稿件进行远程调度使用。当编辑审核完成好稿件后,该稿件又会被送往台内云端,等待下一步送播操作。如稿件审核不通过时,稿件将被打回给撰稿人,并下发通知。下图为前线记者现场采稿与编辑居家云办公到最后的播出流程示意图。
此外,编辑们还可使用该系统进行稿件统计,稿件管理等内容,包括编辑日常所工作的流程都能涵盖其中。
4. AI虚拟主播播报
2020年2月16日,广西第一位AI主播小晴亮相我台新媒体抗疫特别节目。在每天的节目中,小晴为受众播报最新疫情信息,解读政府政策,普及医学卫生常识,分享疫情一线工作者感人事迹。小晴的出现,标志着我台在新媒体融合上使用AI技术从探索走向应用。
节目播出后,受众们纷纷留言表示虚拟主播小晴能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尤其是她的嘴唇,还能一一还原出真人嘴部的动作细节,这其实是依靠“唇动”技术实现的。
所谓的“唇动”技术,即指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大量的面部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再搭配人工语音合成技术,即形成AI虚拟播音员在播报时,嘴唇跟着语音发声而自然运动的逼真效果。
不仅如此,AI虚拟主播还涉及语音处理、语意理解、图像处理与合成、机器翻译等多项智能技术。别看支撑它的技术体系复杂,但是实现虚拟主播播报的操作并不复杂。当我们收到需要播出的新闻稿件时候,只需要往系统里输入内容,并耐心等待几分钟,即可生成播报视频,实现由文本报道到图像报道的转换。
未来,AI主播应用的场景非常广泛。例如,在本次疫情中,采用AI虚拟主播可以有效避免节目现场人员密集而带来的安全风险;在涉外节目中,还可使用AI虚拟主播进行多国语言的播报,这有利于提升对外宣传节目的传播效果;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记者与主持人无法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时,更可让实时在线的虚拟主播进行报道,实现新闻的不间断。但是,AI虚拟主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对于正在直播的新闻节目,刚刚收到的消息需要我们进行紧急插播时,由于从文字播出转换成图像播出的过程需要时间,这时我们只能依靠真正的播音员在第一时间进行紧急播报。
无论如何,我们不可否认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广播电视传播方式。同时,科学技术也让我们在广播电视工作中享受到了便利与快捷。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广播电视作为主流媒体,是非常需要借助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去拓宽新媒体领域的覆盖面。
5.新媒体与疫情报道
日前,随着我国传媒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传统的主流媒体也逐步向全媒体转型升级。对于此次疫情的宣传报道,我台除了在各频率,各频道设置专题专栏,加大对疫情报道的力度外,我们还24小时不间断地在微信公众号,微博,广西视听客户端,网络广播电视台,今日头条等多个平台,将经严格审核的权威信息进行第一手发布。在第二节中我们所提及的远程即时采稿系统,具有将审核后的稿件,一键发布在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微博等各大新媒体平台的功能。它还有稿件订阅功能,可将新媒体平台上用户内容进行订阅,方便记者编辑们取材。除此以外,我们还原创了10分钟以内的短视频,更贴合复工后上班族的碎片化阅读模式,也方便受众进行自我转发传播,在第四节中提及的我台首位AI虚拟主播小晴,就是主要以短视频形式和大家见面的。
目前,我台运用新媒体技术报道疫情新闻,已经获得了多方认可。国家广电总局监管日报在专题点评中给予我台高度评价,我台经济广播也收获战疫期间省级电台音乐频率融媒体云端点击率前十的好成绩。这些成绩更加坚定了我们将借助前沿技术,将精品新闻内容做得更符合新时代受众需求的决心。同时,这也为在新媒体渠道吸引受众群体,提升原有用户黏性,探索传媒新业态提供了指导思路。
结语
抗击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这场防疫大考面前,我台承担起了主流媒体责任与使命,并借助前沿技术的力量,将疫情报道第一时间传递给大众。同时,我台还积极探索更适合新媒体渠道的传播内容,为疫情信息的全面覆盖打下坚实基础,为夺取最后的“战疫”胜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1] 朱春阳,张亮宇,杨海.当前我国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问题、目标与路径[J].新闻爱好者月刊,2014(10):25-30.
作者简介:周冲(1989-),女,广西南宁市人,工程师职称,目前在广西广播电视台技术播控中心工作,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