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双服背景下廊坊市日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9-06毕伟楠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外语人才。各高校也开始注重学生此项能力的培养,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要想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就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共同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并在此基础上加设相关教育和实践课程、提高教师的意识和能力、变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廊坊市;日语专业;人才培养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思想,更好地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和以首都北京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廊坊市进行了各项优化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双创双服”活动的开展不仅要深化制度改革、扶持企业发展,还需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优化人才支撑体系,发挥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当前京津冀地区集中了众多的日资、中日合资以及与日本有业务往来的企业,需要大量的日语专业人才。因此,本文探讨双创双服背景下廊坊市日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一、区域经济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
人才培养必须服务于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要想探讨廊坊市日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必须要先弄清廊坊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现状。本文以廊坊师范学院2018-2020届毕业生为例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一)区域产业格局的新变化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推进,廊坊承接了京津产业的转移,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方面制造业、商贸业、IT业等行业其规模和数量相应增加;另一方面,2018年以来随着以跨境电商、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和以新材料、节能环保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兴起,廊坊市开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增速明显加快,产业布局不断的优化与发展。据调查,近三年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也由传统的制造业、商贸业向新兴产业转移,这对传统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外语人才的新需求
单一的语言人才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越来越多的院校开始推行日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随着区域产业格局的新变化,以往的日语+商务、日语+贸易、日语+计算机等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在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还急需一些日语+物流、日语+电商、日语+材料、日语+文化传播等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与此同时,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外语人才,除听、说、读、写、译等基本的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外,创新创业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本次调查中,有3/4的毕业生认为创新创业能力是最重要的品质,且大部分同学认为自身缺少这种能力和意识,并希望在学生阶段就能够得到相应的培养和锻炼。除此之外还有超过1/2的学生认为逻辑思辨能力和沟通能力也十分重要。这也对日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三)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发展与进步,社会需要不同岗位、不同层次,能够独立思考、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要消除学生的特性,要积极的引导和激发她们的独创性,并使之得到完美的体现。这就是“以学生为本”思想。“以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认识到自身价值,并使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发展,从而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综上所述,在区域产业发展新格局、人才新需求和新要求下,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廊坊市高校日语专业应立足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日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反思
近年来,虽然日语教育界不断提倡要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际的开展过程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在高校任职的现任日语教师均获得了博士或硕士学位。他们学习和研究的方向多为日语语言学和日本文学文化,且多为理论知识,既没有创业的实践经验,也没有系统的创新创业理论培训经历。由于受到传统的外语教学观念影响,多数教师不仅在自身学习阶段,任教后也比较注重学生语言技能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专业教师不仅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缺少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也缺少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或参加相关比赛的能力。
虽然学校、学院多次举办与创新创业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但所聘请的教师大多为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老師或企业高管,所授内容或重理论,或深刻难懂,很难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现今,大多数日语专业的院校都采用日语+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所开设的课程既有训练语言技能的基础课程,又有跟日本文学、文化、语言相关的专业课程,还有跟商务、文秘、旅游等相关的技能类课程。其中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微乎其微。且大部分教师在上课时依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练习为辅的授课方式,缺少引导式教学,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除课程教学之外,有些院校还专门开设实践小学期,用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所开设的大部分项目依然是语言技能训练,跟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训练较少,这也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技能的提高。
(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不完善
尽管现今各种创新创业大赛正在有序开展,但仍存在仅完成名额分配任务的情况,而且大多数在校大学生和指导教师缺乏对国家以及地方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扶持政策、当今国际国内的经济发展形势、科学技术最新研究成果,企业的运营模式等内容的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仅靠教师或学校一方的努力是行不通的,还需要社会各界多方的支持,打造切实可行的实施平台。
综上所述,虽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竞赛开展已久,但由于师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平台建设等因素,使其在推进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利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三、日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及对策
双创双服背景下,要培养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日语专业人才,必须大胆突破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政府、高校、企业共同合作,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
传统的日语语言人才已不能满足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新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人才培养目标。2020年4月发布的《日语专业教学指南》明确指出日语专业学生应具有创新意识,能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见解,探索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廊坊市高校日语专业应立足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水平的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除核心课程、方向课程外,还应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学校优势开设特色的复合型方向课程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如开设物流日语、科技日语、环保日语等,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讲授相关的政策、形势、经验。除此之外还应开设相应的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社会实践、国际交流、企业见习等,以此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二)加强师资建设,变革教学方法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首先要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师资队伍。通过系统的理论知识培训、国内外交流学习、企业参观实践等增强教师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往的“教材教辅+黑板+ppt”的授课模式已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教师要整合利用网络上的优质资源,如学习通、雨课堂、慕课、微课、微信公众号、影视剧等,搭建线上学习平台,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拓宽学生视野,引领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同时还要改革考核方式,减少卷面笔试,增加成果式的开放考核,形成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政府、企业、学校共建创新创业平台
创新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仅靠高校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无论是师资建设,还是学生培养,都需要政府、企业的相关人士解读国家政策、分析社会经济形势、讲解企业运营,提供实践基地等。平台的建设,政府、学校、企业三者缺一不可。其中政府是纽带,既要搭建校企合作桥梁,又要引导、帮扶学生的创新成果;学校和企业是支柱,分别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撑。所以,只有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建切实可行的实施平台,才能顺利的推行创新创业教育。
四、结语
综上所述,廊坊市日语专业首先要确定服务于区域经济的日语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增加学生创新创业知识,形成创新创业品质。其次还要加强师资建设,改变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的专业人才。只有在政府、企业的支持下,将学校教育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战略相结合,才能培養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课题信息:2020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0062;课题负责人:毕伟楠;课题组成员:王雅楠】
【参考文献】
[1]陶芸.创新型人才培养与日语专业教学改革探索——兼论中央民族大学日语专业今后发展方向[J].民族教育研究,2013(04).
[2]向洁.日语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04).
[3]樊丽丽.应用型本科高校日语专业“基础、行业、实训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基于创新创业视角[J].语言艺术与体育研究,2018(02).
[4]祁俊岳.创新创业型日语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8(09).
[5]文晓艺.浅谈日语专业创新创业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