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代糖”食品也需限量
2020-09-06管城子
管城子
作为一位别人眼中“乘风破浪的姐姐”,小王跑完5公里后,又做了几组力量训练。她想买一瓶清凉的饮料解渴,可是面对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却犯了难——这些饮料的含糖量太高了。突然,小王眼前一亮——货架上有一排标明“无糖”“零卡”的饮料。她仔细查看营养成分表:能量为零、碳水化合物(糖类物质)含量为零、脂肪含量也为零。小王通过认真比对,精心挑选了一款无糖饮料。
实际上,小王购买的无糖饮料,之所以不含碳水化合物还能具有较甜的口感,是因为其中添加了“代糖”成分。“代糖”,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代替糖类(如葡萄糖、蔗糖、果糖、麥芽糖等)使用,且同样具有糖类口感的甜味剂。常见的“代糖”包括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糖精、甜蜜素等人工“代糖”,木糖醇、山梨醇、甘露醇等天然糖醇类“代糖”,以及甜叶菊苷、甘草素、罗汉果提取物等天然非糖类“代糖”。
“代糖”既可以使我们感觉到甜蜜,又不会产生热量,引起血糖波动。因此,“代糖”食品的出现,成为糖尿病患者和有身材管理计划人群的福音——既能让自己获得美食所带来的幸福感,又能保持健康。
人体摄入碳水化合物,即糖类后,血糖浓度会立即发生变化。血糖浓度升高,会刺激机体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会促使血糖转化为肝糖原和肌糖原,供给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如果血糖还有富余,会以脂肪的形式储存在人体内,这便是吃甜食容易长胖的原因。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越高、加工程度越细,进入肠道后消化、吸收的速度就越快,人在餐后的血糖反应就越大。长期大量食用甜食的人,有可能发生胰岛素抵抗,罹患2型糖尿病。市面上常见的含糖饮料,每100毫升的含糖量在10克左右,不利于饮用者血糖水平稳定。同时,每克糖可以产生16千焦(4大卡)热量,也不利于饮用者保持健康体重。
为此,人们想找到一种对血糖影响很小,甚至是没有影响,但甜度不输于糖类的物质。实际上,人们从古代就开始寻找糖、蜂蜜等食物的替代品。不过,古人寻找“代糖”并不是以健康为目的。实在是因为当时食物匮乏,糖和蜂蜜都属于十分罕见的奢侈品。
古罗马人发现醋酸铅具有甜味,因此广泛地把“铅糖”添加到葡萄酒中用于除酸。这使得当时有饮酒习惯的人,普遍出现慢性铅中毒症状。有史学家认为,古罗马的衰落就与“铅糖”有关。贝多芬的死亡原因,有可能是长期饮用添加“铅糖”的廉价葡萄酒。直到18世纪末,“铅糖”才被彻底禁用。
19世纪末,美国的化学家发现了第一种人工“代糖”——糖精。糖精不会被人体代谢,因此不产生热量,对血糖也没有影响,但甜度却是蔗糖的300倍。最初,糖精只被应用于糖尿病患者的食品中。20世纪五六十年代,节食减肥成为西方社会风尚,糖精悄然走向大众,被广泛添加入加工食品中。
阿斯巴甜也是一种人工合成“代糖”,尽管本身具有一定热量,但其甜度是蔗糖的200倍,在产品中的实际添加量非常少,因此其热量可以忽略不计。此外,蔗糖素、甜蜜素、安赛蜜等,都属于人工“代糖”。
还有一类“代糖”比较特殊,那就是糖醇类物质,如木糖醇、山梨醇、甘露醇等。这是一类来源于蔬菜、水果中的天然膳食纤维。比如广泛添加入各类口香糖和酸奶中的木糖醇,它天然存在于玉米芯中,其甜度只比蔗糖稍高,但是热量低、吸收慢,几乎不会引起食用者血糖水平的波动。此外,人们还从甜叶菊、甘草、罗汉果等天然植物提取出了甜叶菊苷、甘草素、罗汉果糖。这类甜味剂甜度高、热量低,几乎对血糖没有影响,尤其适合糖尿病和肥胖患者食用。
“代糖”成本低廉,颇受生产商家青睐。但自“代糖”问世以来,其安全性便备受争议。如糖醇类“代糖”容易造成消化不良、腹胀或腹泻。有报道称,人工“代糖”容易引发偏头痛,孕妇饮用大量“代糖”饮料会导致胎儿过重或早产。有临床试验发现,长期摄入“代糖”不仅无法帮助减肥,还会导致肥胖。
事实上,无论我们吃的是糖,还是“代糖”,甜味都会通过味觉产生强烈的食欲刺激,促使唾液、胆汁等消化液分泌加速,加快胃肠蠕动,这是人类对糖类食物嗜好的一种本能。糖类物质经过消化吸收后,以葡萄糖的形式进入血液。高浓度的血糖会刺激大脑的“奖励中心”,使人产生满足感,从而降低食欲,减少摄食。而“代糖”本质上是在欺骗我们的大脑——它不会提高血糖,但也产生不了满足感,反而让人容易吃下更多食物。
事实上,所谓的无糖食品并不等于不含糖。按照相关标准,无糖食品不能添加蔗糖和其他来自淀粉水解物的糖。但有些食物,比如饼干、糕点,本身就含有淀粉(一种糖)。还有的“无蔗糖”食品,只是不添加蔗糖,但仍有可能添加麦芽糖等其他水解类淀粉,同样不利于食用者稳定血糖。
如果我们抱着“反正吃这种食品不会胖,不妨多吃一点”的心态来食用“代糖”食品,既不利于健康,也不利于体重管理。所以,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健康人群,都要限量食用糖类和“代糖”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