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食品,吃还是不吃
2020-09-06黄璐
黄璐
薯片、可乐、方便面、辣条(辣味豆制品零食)等深加工食品,既深受消费者喜爱,又背负着“垃圾食品”之名,让人又爱又恨。那些包装精美、美味可口的加工食品真的不利健康吗?
食物与食品
看似语意相同的食物和食品,出现的时间却有早晚之别。食物通常以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水分等构成,通过进食或饮用,为人类维持生命提供营养物质。人类则通过采集、狩猎、捕钓、耕种、畜牧等方式,获得植物、动物、菌藻類食物。食品则是经过加工,色、香、味、形等性状发生变化,可食用期限被延长的食物。
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食品可分为初加工食品和深加工食品。初加工也叫做粗加工,即运用简单的加工技术,如研磨、风干、去壳等,对食物进行初步加工。初加工食物的营养物质所受损失较少,便于运输、贮藏和再加工,其商品价值通常较低。深加工也叫做精加工,指以天然食物或初加工食品为物料,运用工艺原理较为复杂,加工技术难度较大的方法进行加工。一般来讲,深加工食品的商品价值较高。
也就是说,食物是食品加工的原料,经过加工的食物则属于食品。加工后,食品接近食物天然状态的,属于初加工食品,如用小麦研磨而成的面粉。由一种或多种初加工食品制作而成,看不出来食物原本性状,保质期更长的,则属于深加工食品,如用面粉制作的面条。
现代人离不开深加工食品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食品加工业得到蓬勃发展。1786年,英国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面粉工厂。1829年,世界上第一个罐头厂建成。1885年,美国将喷雾式奶粉技术应用于工业生产。面粉属于初加工食品,而罐头和奶粉等则属于深加工食品。食品加工工业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数据显示,其36个成员国中,有2200万人从事食品和饮料生产。在欧盟国家,美国、日本,食品工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分别占整个工业就业人数的11%、9%、13%。
对于消费者而言,深加工食品也有不少优点。首先,可供我们选择的食物种类更加丰富。比如乳糖不耐受人群,可以饮用无乳糖奶制品、豆乳、燕麦奶。与此同时,各种杀菌、保鲜技术延长了食品的保质期,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吃到全世界的美食。其次,标准化的生产技术手段可以大大提高食品的安全性。比如,精炼菜籽油所含的危害心脏的芥酸成分被大大减少。更重要的一点是,流水线式的生产工艺,降低了食品的价格。由于可以便捷地买到性价比适宜的成品或半成品,人们可以大幅度减少用于烹饪的时间,有效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超加工食品健康危害
超加工食品是指加工程度较高,以工业化模式生产的预包装食品,尤其是为了模仿未加工或低加工食品的状态,展现良好的感官特性,掩盖最终产品的不良状态而添加调味剂、色素、乳化剂、保湿剂、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经过氢化、水解、挤压或油炸工艺的食品。如糖果、饼干等甜味食品,碳酸饮料,添加除盐以外的防腐剂(如亚硝酸盐)的肉丸、肉饼、肉肠等重组肉制品,方便面,冷冻的即食食品(如匹萨)等。
那些具有健康风险的超加工食品,多数含有比例较高的总脂肪、饱和脂肪、糖、盐,但其维生素与纤维素的含量很低,因此其整体营养质量较低。它们总是出现在铺天盖地的营销广告中,人们常因为经济实惠、美味方便、包装吸引人而购买它们。但事实上,它们十分不利于人体健康。
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居民的日常饮食中,超加工食品的比例急剧增加。调查表明,在欧洲、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巴西等地区和国家,人们饮食中的超加工食品热量占每日能量摄入总量的25%~50%。2018年,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声称,超加工食品与心脑血管疾病、过早死亡等健康风险之间存在关联。超加工食品与癌症之间可能存在关联:饮食中超加工食品的比例增加10%,整体癌症风险增加12%,乳腺癌风险增加11%。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研究表明,通过改变发达国家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可以避免约三分之一的常见癌症发生。
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快,完全不吃加工食品似乎不太现实,但应控制摄入量和频次,尤其注意超加工食品的摄入比例。总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均衡饮食并丰富膳食种类,才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的健康饮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