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教材资源 优化概念教学
2020-09-02杨晓红
杨晓红
【摘 要】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否则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在“周长的认识”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解读教材—设计教学—思考悟教”三个方面把握概念教学,让学生真实地体验知识的价值,促进学习主动生动的发展。一节好的概念教学课具备以下三个特点:一是有效预设,二是有效引导,三是立足应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优化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如何开展概念教学,挖掘概念本质是概念教学的必经之路。本文以“周长的认识”一课为例,从不同版本教材的分析对比中,探寻周长的本质在“长”而不在“周”,以此重组概念教学,探究概念课的特征。
【教材的对比与分析】
一、吃透教材,找寻联系点
对人教版、浙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教材中“周长的认识”这一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管窥不同教材的教学脉络和编排重心所在。
二、管窥意图,探究分歧点
1.从引入部分看,不同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各有异。浙教版教材多了“画封闭图形”的内容,北师大版教材有翔实、细腻的感知周长的内容。笔者认为,北师大版教材更加注重周长的本质在“长”,而不在“周”。
2.从学习素材看,人教版、苏教版和浙教版教材也有区别。在呈现方式上,苏教版教材采用了三张不同图形的书签。北师大版教材从生活中的树叶和数学书揭示周长,先通过描边线,引入蚂蚁绕着树叶边线走一圈揭示周长,然后让学生想办法测量树叶的周长,最后在格子图上找出图形的周长。通过描、看、量、数,学生明白了周长的本质在“长”不在“周”,由此理解“周长”与“一周长度”的关系,辩证理解“周”与“长”。
3.从练习设计看,各套教材都安排了一定量的循序渐进的练习。其中北师大版的练习中安排了求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周长,来理解周长是“封闭图形的线段和”。然后再安排4只蚂蚁分别绕图形一周的素材,找到长方形拼接图形的周长,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伏笔(如图1)。
【对比后的问题思考】
根据以上对比,笔者对周长的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周长”概念的教学重点
教学中,部分教师会在“封闭性”和“一周”上花浓重的笔墨,其实学生对于“一周”是有经验的,在笔者看来,周长的本质概念是“长”。教师应该在学生对“长度”概念已有所理解的基础上来教学周长。两者的本质都是求“长度”,区别在于从一条线段到多条线段的和的扩展。
二、加强“周长”概念的应用
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认识了长度,并能对线段进行测量。但二年级时测量的都是“直线段”的长度,学生对长度的感知略显单薄、片面,在这种基础上直接进入“周长”的学习,学生难以感悟长度(包括周长)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和应用。
那么如何让学生认识周长,让周长的意义真正内化成学生自己的语言,实现“长度和周长”知识的无缝对接,而不仅仅是记住“一周”的形式化概念?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进行了新的教学尝试。
【教学实践】
一、建立概念
1.师(板书:周长):什么是周长?
2.教师出示一根线,请学生估长度(大约50厘米)。
3.教师展示图形,请学生回答它们是否有周长。
(说明:通过讨论黑板上这些图形的周长是否为50厘米,将学生的目光聚焦于“一周”上。“封闭图形可以回到起点,不是封闭图形就回不去”,学生的回答很精彩,充分体现了周长与线段长度的区别就在这个“周”字上,让学生体验到周长就是在求“长度”。)
二、巩固练习
请学生在练习纸上描周长,教师演示隐去颜色后图形的周长。
(说明:通过描一描,到隐去颜色,学生心中的“周长”概念逐渐清晰,有意识地去除了对面积的关注。)
三、探究测量长的方法
小组合作研究月牙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星的周长。根据数据,观察比较。
1.讨论得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直接测量。
2.讨论得出圆和月牙形的周长不能直接量。探究求不规则图形周长的方法。
四、探究生活中的周长
1.生活中的周长:要给这幅画配个画框,至少需要多长的木条呢?
2.你知道的周长:操场、腰围,是什么的周长?
(说明:这里设计了生活中的周长,让知识与生活经验有机融合,让学生有效地学数学,喜欢数学。)
五、游戏:一分为二
请你把正方形一分为二,变成两个周长相等的图形。你想到了哪些分法?
(说明:大部分学生生活中有面积的概念,有必要在周长的概念课中进行一次面积和周长的对比。教师让学生通过一分为二的游戏经历这样的变化,明晰了面积和周长的概念,学生的数学眼光和思维得到了提升。)
【整理提升】
通過对比教材,设计教案,实施教学,笔者对“怎样运用教材,选取合适的学习材料,开展有效的概念教学”等问题有了更深层的思考。
一、有效预设——概念教学的着眼点
从概念的核心本质出发设计教学才能抓住关键。
1.“找一找”环节安排学生根据一根线,创造多个图形,从中判断它们是否都有周长。学生发现不封闭的图形都没有周长。教师追问,这些封闭图形与不封闭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让学生感悟到“周长,周是前提,长是本质”。
2.“描一描”环节不但加深了学生对“一周边线”的理解,而且强调周长指的是封闭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使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加以完善,淡化“面”对周长的干扰。
3.“量一量”环节安排学生测量月牙形、五角星、正方形、长方形的周长,月牙形是曲边图形,五角星是直边图形但又蕴含着简便的测量方法……丰富多彩的测量活动以及对测量方法的反思和优化,使学生进一步内化周长的概念,同时渗透“化曲为直”等思想。
4.“分一分”环节,通过游戏“一分为二”,让学生感受到周长不变时,面积可以变,从而惠及今后的学习。
二、有效引导——概念教学的支撑点
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反馈交流时,教师应适时地加以引导,顺着学生的思路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在“一分为二”的练习中,有56%的学生从对角线分;20%的学生不从对角线分,但两个图形大小一样;9%的学生不从對角线分,分的图形大小不一;13%的学生在对角线处画出了一条曲线,面积差不多大;2%的学生则画出了一条曲线,面积大小不同。
反馈时,教师出示前两种分法,“这样分,它们的周长相同吗?”学生指出,“周长相同。你看它们都有共同的一条线,其他两条长度左右是一样的。”“可以把它剪开,周长是三条线的总长度,中间那根不管是不是曲线,都是公用的。”教师适当进行引导,这是“边的一一对应”,29%的学生能反应过来,如果两个图形对应的边长度相等,那么它们的周长也相等。这次思辨,无疑是对概念的一次深化。
接着反馈用曲线画出的“面积大小差不多和面积大小不同的两种图,周长相同吗”。有了前面的基础,学生很容易得出“周长是这个图形的边线。所以还是一样的”。有学生进一步解释:“周长只是它一周的长度,因此只要看三边加起来的长度是否相等就可以了,不用看里面的大小。”还有学生自己总结道:“不管怎么分,这条线只要从对角线连起来,用什么线都没关系,它的周长肯定是一样的。”学生的思维绽放了火花。
三、立足应用——概念教学的落脚点
导入部分以“一根线的长度”为切入点,通过“估长度”到“创造图形”,学生分别创作了圆形、爱心、长方形、三角形等封闭图形和一些不封闭图形。教师引导质疑:它们都有周长吗?看似在找周长,实则通过几个图形的比较、梳理与解释,帮助学生建模,培养空间观念。
教学中,在学生“描周长”后,教师隐去图形的颜色,学生感悟到“一圈的边线是周长”,由此提高了抽象思维能力。
通过“求画框,求花边”,教师让学生感悟所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总而言之,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比不同教材,立足概念本质,优化概念教学,定能“满载一船星辉”。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数学方法论入门[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2] 张奠宙,孔凡哲,黄建弘,等.小学数学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浙江省玉环市龙溪中心小学 31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