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说画”项目背景下的班本课程记录与分析
2020-09-02姜清清
姜清清
【摘 要】幼儿园“说画”项目是指在园本课程及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让幼儿通过“说画”结合的方式自主记录自己的兴趣、经历和活动,增强主动性和主体性,激发幼儿自主思考与学习,从而促进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全面落实,班本课程《面面俱到》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开展过程中,将涂鸦本作为课程开展的记录本,通过幼儿的记录和讲述让课程更加丰富。
【关键词】说画;涂鸦本记录;班本课程
“说”是说话,指用交谈、讲述等方式进行表达,“画”指用笔、纸等工具作画,也可拓展为多种材料创意制作。儿童有一百种语言,“说”和“画”是目前幼儿园内幼儿使用的两种最基本最普遍的“语言”,也是最可被观察也最易被觉察的兩种表达方式。本文探索了幼儿在班本课程《面面俱到》里的涂鸦本记录与讲述。
一、记录一:你吃过什么面
在某次自主盛餐的过程中,一个幼儿打量桶里的面条:“今天吃面条,我很喜欢吃的!这面条和以前不一样啊,粗粗的啊!”听到这话,其他幼儿都凑上前去,“这面条我吃过啊,在家里面,就是上面还有番茄鸡蛋!”吃饭时,幼儿关于面条的讨论还在继续,有几个幼儿用筷子夹起一根面条,拉的高高的,再凑近看。还有的幼儿则一起讨论面条中的配料,直到午餐结束幼儿还意犹未尽。
分析:
每个幼儿对于这一话题的记录方式都有不同,从单个物体到有具体场景再到具体人物,从中可以发现不同幼儿思维的扩展性不同,因此记录的完整性也不同,记录和自己的讲述是完全关联的。
回应:
教师通过示范记录、讲述等方式,鼓励幼儿从多方面、多角度记录一件事情的发生,并且能从人物、场景、发生过程等方面完整讲述,“面条”只是主题,教师可以进行扩散性引导,如进行“你在什么地方吃的面条”“面条里有什么呢?”“面条是什么形状的”等提问,帮助幼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记录二:面条大聚会
根据前面的探究,笔者组织了面条大聚会,幼儿从家中带来面条,分小组相互观察,进行交流。“我的面条和你的一样,软软的,细细的。”“我的面条比你们粗。”“我还带了意大利面呢,一卷一卷的。”“哇哦,你这是什么面条啊!”幼儿要位同学的动物面积吸引了注意力,纷纷上前观察,并提出了问题。
问题一:幼儿园里的面,家里的面,面馆里的面,都是从哪儿来的呢?面条是怎么做出来的?
问题二:我们吃到了不同形状的面,有的粗粗的,有的细细的,有的宽宽的,有的像蚯蚓,有的是蝴蝶,还有动物面条,不同形状的面条是怎么做的?
问题三:为什么有些面条脆脆的,有些面条软软的?
分析:
通过这次分享活动,笔者发现幼儿在讲述时,能从面条颜色、形状、软硬、味道等进行描述,相较之前有明显的进步。在分类的过程中,笔者也看到了幼儿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将不同特征的面条进行分类。
回应:
教师应鼓励幼儿想出更多的分类标准,在区域里进行分类,把分类标准记录在记录本里。针对幼儿提出的问题,支持他们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就从“面条从哪儿来”这个问题开始探索之旅。
三、记录三:寻面之旅
为了探寻“面条从哪来”这一问题,笔者带幼儿来到一家兰州拉面馆,
在等餐的过程中,幼儿惊喜的发现,厨房里的叔叔捏下一小团面,一拉一折一拉一折,再在桌子上重重的一甩,面团就变成了一根根细细的面条。
走出兰州拉面馆后,一位幼儿自告奋勇地要带大家探寻另一家面条店,于是,笔者跟着他来到了宏伟菜市场面条店。他们正好在做面条,幼儿站在一旁参观做面条的过程,从面粉到面团、从面团到面皮,从面皮到面条,这一系列都是依靠机器完成的,幼儿看的目瞪口呆,他们也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店主热心给他们解答。如其它各种不同形状的面条,是怎么做的呢?原来,机器里有不同的磨具,放上不同的磨具,就会出来不同形状的面条!
回到教室里,参与寻面的幼儿把自己实地参观、体验、收获的过程和问题的答案记录在记录本里。在分享的过程中,又有孩子提出新的疑问:那这个面粉是从哪儿来的呢?有的孩子说面粉是小麦变成的……
分析:
通过这次的寻面记录,笔者发现幼儿的回忆、记录、总结能力明显提升。他们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记录,把寻面之旅分成几个过程,并且用数字来表示顺序,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发展。画面也从单一的人物,增加了场景、环境等。在讲述方面,幼儿开始能用完整的语言较为清楚的表达这一过程,敢于接受其他幼儿的提问,并耐心解答。
回应:
根据“面粉从哪儿来”这个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和幼儿一起上网查找视频并观看,了解小麦从种子的播种,到面粉的形成这一完整的过程。学习完之后,再鼓励幼儿把理解的过程画在记录本上,同时进行小组分享。
以班本课程《面面俱到》为过程的三个观察、记录、讲述向笔者展现了孩子在“说画”项目中,以涂鸦本为载体,记录和讲述能力的逐渐发展。后期开展“说画”项目时,教师可以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即时记录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后期再进行儿童发展分析研究,以促进幼儿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