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一节好的历史课
2020-09-02何柳
何柳
教学经纬
【摘 要】如何打造一节好的历史课堂是每一位历史教师的追求。好的课堂必须是有“灵魂”贯穿整体的教学过程;好的课堂应该是有“人性”的温暖的课堂;好的课堂还应该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历史教学;辛亥革命;核心素养
好的课堂各有各的特点,精彩的历史课有很多共同之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历史教育具备两大功能:一是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即探寻历史发展趋势;二是使学生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即历史学的教育功能。历史学的社会功能主要通过唯物史观的引领,时空观的构建以及史料实证的方法实现,而第二个功能就需要通过在课堂中渗透家国情怀,来实现育人功能。所以一节好的历史课需要将历史学的核心素养落实,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
一、好的历史课堂要有“灵魂”——教学主旨
高中历史课堂中,教学主旨是课堂的“灵魂”。齐健教授在《走进高中历史教学现场》一书中对教学主旨有这样的表述:“从教学目的上说,开展主题式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围绕教学主题,运用多种学习资源展开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从教学内容上说,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设计主题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从而摆脱传统书本内容的束缚,使得教师设计、组织的主题内容成为教与学的内容中心。从教学方式上说,主题式教学是指教师确定一个或多个教学的主题,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结构化主题进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所以,教学主旨是一堂课的“灵魂”。人教版必修一,是人类政治文明史,其主题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中外人类政治由专制走向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过程。因此,在设计《辛亥革命》时,笔者将主旨确立为“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王朝时代的终结”,将辛亥革命与政治近代化联系起来,围绕该主旨展开教学设计。
二、好的历史课要有格局——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指在历史事件的特定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历史学科与其它学科不同,它具有时序性。历史学习就是站在现在的角度对过去的问题进行研究。所以时间观念的建立是历史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掌握历史事件的前提是将该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能够辨别该时期与过去的異同点,分析该事件爆发的时代特征;其次还要考虑到历史事件的延续性,将历史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比较分析事件产生的影响。例如,在教学《辛亥革命》一课时,笔者首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并计算每一个重大事件之间的时间差,教师再将辛亥革命的过程用一幅图呈现出来,使学生有效把握整个历史发展的脉络。
图1
其次,将辛亥革命的背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分析。第一,放眼60年(1840~1900),利用史料分析在鸦片战争后60年中国抗争失败的原因,旧邦新造结束专制走向民主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二,回看前10年(1900~1911),利用图片和材料呈现,维新派通过改良的艰难以及新政下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革命时机逐渐到来;第三,直面1911年,利用动画呈现武昌起义爆发的过程。从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三个层次看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特征,构建时间观念。最后,利用地图呈现辛亥革命前后世界各地的反殖民斗争,将辛亥革命置于世界反殖民求民主的潮流中,认识人类历史发展具有多样性和同一性,构建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提升学科素养。
三、历史课堂要有逻辑——史料实证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可分为实物、文字和口传三种形式。在《辛亥革命》这一课中,我主要选取了贵州平刚的相关史料,平刚先生是贵州民国元老,早期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章太炎等人,他与辛亥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材料一:民国初年,平刚与文崇高出席南京临时参议院议会,期间平刚被指定为《临时约法》编辑委员会审查员,负责审查《临时约法》,并参与议会讨论清帝逊位优待条件案,参加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公决临时政府地点于南京等事宜。[1]
材料二:1908年平刚居间介绍贵州刚成立的自治学社给孙中山,使自治学社成为同盟会在贵州的分会,催化了贵州的革命进程。1910年,平刚受同盟会中央“各省同志,各回本省运动革命,以壮声势”的号召回黔,与张百麟等一同谋划贵州革命。[2]
材料三:贵州都匀府属苗民剧中抗捐“学堂经费”、四川邛州“因抽纸捐作学堂经费”而激成“无知愚民纠众打毁收捐纸行”……[3]
从这些材料中分析辛亥革命时期的部分时代特征,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使教学更具有说服力,拉近课堂与历史事件的距离,深化本课教学。
参考文献:
①许海芸.《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N].安阳日报,2011-9-13.
②平刚,白扬笔记.贵州光复史实——在贵州光复纪念大会讲话[J].贵州民意月刊,1947.
③杨国强.晚清的士人与士相[M].上海:三联书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