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种教学理论视角下的排列概念教学设计*

2020-09-02赵思林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641110

中学数学月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逻辑概念理论

刘 艺 赵思林 (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 641110)

高 峥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 610000)

教学的根本原理可以归结于一句话:教是为了学.数学教学以学生的意义学习、认知加工和知识内化为基本目标,其归宿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数学学习作为一种复杂的、交互的、动态的脑力活动,应遵循学习的规律和学习的理论.排列概念作为概念教学的一个难点,适宜整合多种教学理论,并应充分运用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等规律.具体地说,运用知识逻辑要考虑排列蕴涵的两大数学观:一是数学模型观(排列的定义与排列数公式均是数学模型),二是注意“元素”和“位置”的相对性;对于教学逻辑,在观照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排列概念的教学以APOS理论的四步程式为“教学路线”,排列数公式的发现以发现式教学法“激发创意”,教学全过程以问题串的方式“点燃思维”,教学目标以培养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归宿”(图1);对于学习逻辑,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力水平、认知风格,又要考虑认知冲突的设计、学习动机的激发、深度思维的参与,还要考虑学习材料(如问题、例题、练习等)的组织及呈现的时机和方式,此外,学习逻辑应体现主体参与、操作感知、意义建构、认知理解、知识迁移、形成图式等学习过程.

图1 排列概念的教学理念图

1 教学理论概述

1.1 APOS教学理论

杜宾斯基(Dubinsky)提出的APOS理论是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概念需要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四步程式,即操作(action)阶段、过程(process)阶段、对象(object)阶段、图式(schema)阶段[1],主动建构新知识的意义,形成数学知识、数学技能和数学观念的图式.“排列”对高二学生来说是一个半旧半新的概念,学生处于似懂非懂的认知状态.似懂是指对“排列”概念的字面意义学生懂一点,非懂是指对“排列”严格定义中的“元素”“顺序”等概念并非真正地懂.因此,排列概念的教学可按照问题情境、抽象概括、提炼定义、公式推导等过程展开.此过程恰好与APOS理论的四步程式(操作→过程→对象→图式)构成一一对应.因此,排列概念的教学流程适合以APOS理论的四步程式为“教学路线”,这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理念.

1.2 问题驱动教学理论

“问题是数学知识的心脏”,“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四能”教学的焦点,“四能”是学习目标的灵魂.数学知识需要问题来发动,数学教学需要问题来驱动,数学学习需要问题解决来行动.APOS理论的每一步都与问题密切相关.事实上,“操作→过程→对象→图式”中每一步的实施都可用“问题”来串联,这更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持续思维和深度思维.问题驱动教学理论的本质就是问题串的教学.问题串有这样一些特点:指向一个目标抽丝剥茧式追问;各子问题之间符合知识间内在的逻辑联系;各子问题存在一定的思维空间,符合自主建构知识的情境[2].问题串的活用有助于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素养.

1.3 发现式教学理论

波利亚在《数学的发现》中指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3]发现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成为数学知识“再创造”者的一种教学方法,即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归纳、猜想等方式,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猜想、证明猜想、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排列数公式的发现可采用“试算→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方法,引导学生从问题1和问题2的特例计算中归纳并猜想出排列数公式,最后给予证明.

2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排列在人教版A版《数学(选修2-3)》第1章第2节,内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本节紧接在两个基本计数原理之后,是学生学习概率统计的知识基础.

(2)教学目标

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抽象概括、提炼定义、发现公式等过程,理解排列和排列数的概念,掌握排列数公式的推导,了解排列的数学观,能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数学抽象、数学建模、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排列的概念,排列数公式.

难点:排列的数学观,实际问题的建模.

3 教学过程

3.1 问题引入——操作阶段

此阶段让学生接触问题情境,感知、认识并抽象概括4个小题的共同特点.

问题1(1)北京、成都、上海之间的高铁(只考虑一个班次,且每个班次只计为1类车票),问任意两个城市之间需要几类不同车票?

(2)从1,2,3这三个数字中任取出两个数字,可以组成几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3)新学期我们班要从3个学生中,选拔一名班长和一名学习委员(不能兼任),有几种选拔结果?

(4)现有班长、学委、体委3个空缺职务,2名学生来参选(一个职务只能有一人担任,且不能兼任),有几种选拔结果?

说明:四个小组分别完成第(1)~(4)题,各小组派代表回答.

设计意图呈现的4个问题情境贴近学生经验,让学生获得对问题的感性认识.分组思考后,要求各组推选代表交流思路历程和结果,激发学习动机,刺激学生与问题对话,这符合学习逻辑.

3.2 抽象概括——过程阶段

从上一阶段引导学生会用数学抽象的眼光观察4个小题的共同特点,抽象出“元素”“顺序”“占位”等核心概念,形成表象,在此基础上得到排列的朴素概念.

问题1.1 问题1中的对象有哪些?各共有几个对象?取出来的对象是怎样安排的?

预设:学生、职位、城市、数字;各有3个对象;“选取出来的对象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

追问:怎样理解“顺序”?怎样把“顺序”直观地表示出来?

由此预设引出“元素”“占位”的概念.

问题1.2 用“元素”“占位”概念叙述问题1;问题1中4个小题的情境虽不同,但其背后的数学结构(即数学模型)是否相同?能否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预设:数学模型,取元素,占位置.简化得:“取元,占位”.

问题1.3 在问题1中,(3)(4)的“元素”和“位置”分别是什么?

设计意图设置4个小题,让学生认识虽然问题的情境不同,但其数学的本质(结构/模型)相同. (1)通过抽象得到“元素”和“顺序”的概念,这里“顺序”的概念是从“取出来的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成一列”里抽象出来的;(2)怎样比较简便地对“顺序”进行“操作”,或怎样直观地表征“顺序”?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体现“顺序”就是占“位置”;(3)综上可概括出排列的数学模型:“取元素,占位置”,简化得“取元,占位”,再简化得“取元占位”,这里经历的三次简化就是三次抽象;(4)问题1的4个小题都可以归结为“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然后把这2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3个不同元素中取出2个元素的一个排列”,这个叙述太长,可简化为“从3个元素取2个元素,然后让2个元素去占2个位置”,再简化为“从3个元素取2个去占位”,这里用了两次抽象.从知识逻辑来看,我们得到了排列的数学模型,即“取元占位”,这个“口诀”比排列的定义简单了很多,符合把“复杂知识讲简单”的教学逻辑,也符合“口诀易学”的学习逻辑; (5)问题1.3的作用在于让学生理解“元素”和“位置”的相对性,即在不同的情境下,“元素”和“位置”可以互换位置.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与探究,可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模型等核心素养.

3.3 归纳推理——对象阶段

在问题1的基础上,对上一阶段得到的特殊情境下的概念进行一般化,就能得到形式化的定义及符号.让学生对“排列”这个“对象”变成一个明确的概念.

定义1: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m≤n)个元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个元素的一个排列(arrangement).当m

设计意图在“抽象概括——过程阶段”已经得到“从3个元素取2个去占位”的排列概念.只要把从数字3,2分别推广成n,m,即得排列的形式化定义.此阶段主要用了归纳推理、数学抽象,这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问题2举出几个生活中排列的例子.

问题3下列问题哪些是排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1)从2,3,4,5中任取两个数相乘,可得到多少个不同的积?

(2)从2,3,4,5中任取两个数相除,可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商?

(3)从集合{x,y,z}中任取两个数作成一个有序数对,可得到多少个不同的有序数对?

3.4 发现排列数公式——图式阶段

此阶段,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猜想”的发现过程,体会排列数公式的“再创造”.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结构,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图式).

让学生经历“从特殊到特殊,再到一般”的合情推理过程,得到猜想.

符号“!”读作“阶乘”.特别地,规定0!=1.

设计意图(1)对问题4采用发现法教学,让学生经历“特殊→一般→猜想”的发现过程,培养创新思维能力;(2)猜想的证明留作课后思考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从知识逻辑来看,我们得到了排列数的数学模型,即排列数公式.排列数公式是排列数定义的进一步数学化,符合教学逻辑和学习逻辑.问题4的教学可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3.5 回顾总结,交流答疑(略)

3.6 布置作业,练习巩固(略)

4 教学反思

(1)数学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既是个体在长期的数学理解、应用、思维、发现(创造)等活动中反复修炼、自主生成的过程,也是个体对数学经验不断积累、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4]数学教学重视数学观的教学是知识逻辑之应然,有助于学生获得数学思想素养,并把数学知识上升到数学观念的水平.运用APOS理论的四步程式,体现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理念,学生可获得“四能”素养;运用发现教学理论可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排列数公式的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思维的鲜花永远生长在问题串的土壤上,问题串揭示了问题驱动教学理论的核心机制,问题串的活用有助于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素养.因此,提炼排列的数学观、运用APOS理论、发现教学理论和问题驱动教学理论,都指向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2)充分发挥数学问题的“心脏”功能

问题是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的心脏.问题在实现“情境→问题→知识”的过程发挥着桥梁作用,基于问题与问题解决的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问题是体现学习逻辑、实现学习方式多样性的基本载体.借助问题串教学,让学生充分暴露思考过程和各种逻辑错误,并促进深度思考和批判性思维;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加学习的获得感;通过追问,让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和厚度,并促成全脑思维.

(3)提倡“从数学知识到数学观念”的深度学习

数学观对数学知识具有“高观点”作用.提炼排列的数学观有助于学生获得数学思想素养,并有助于学生把数学知识上升到数学观念的水平.这节课凝练了两大数学观:一是数学模型观(排列是一种数学模型——取元占位,排列数也是一种数学模型——排列数公式),分别源于对问题1中4个情境的数学化和对问题4中由特殊到一般的不完全归纳法;二是概念(即“元素”和“位置”)理解的相对观,正确理解“元素”和“位置”这两个核心概念,是理解排列概念的有效策略[5].数学教学设计应充分运用知识逻辑、教学逻辑、学习逻辑的内在力量.在多种教学理论指导下,发掘排列概念的数学观,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意义建构,并对排列概念经历“从知识到观念”的深度学习过程.

猜你喜欢

逻辑概念理论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坚持理论创新
逻辑
神秘的混沌理论
创新的逻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幾樣概念店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