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文字与文字表情的比较研究
2020-08-28梁芳
梁芳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表情文化澎湃着越发旺盛的生命力。在当今中国的网络表情体系中,颜文字和文字表情是两朵“奇葩”:以最简单的构成方式,表达着越来越丰富的情感内容。二者之间既存在较大差异,又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一直处于快速的扩张状态。本文将从发端、组成和运用三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剖析其异同,并追溯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颜文字;文字表情;网络表情;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8-0069-03
当今的网络世界对表情文化展现出了极大的包容性,网络表情文化也澎湃着旺盛的生命力。部分学者认为,网络表情的发展经历了从ASCII符号、颜文字、绘文字、魔法表情、动态表情到现今流行的表情包的演化过程,呈现出从字符式到图标式、由静态到动态的线性演进过程。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不科学的。就网络表情的组成而言,首先,ASCII符号作为一种计算机语言符号,本身并不是完整的网络表情符号,大多仅作为网络表情符号特别是颜文字的组成部分而被使用;其次,魔法表情的概念过于笼统,其范畴模糊不清;再次,ASCII符号、颜文字、绘文字、魔法表情、动态表情均属于表情包的组成部分,而非并列的概念。就网络表情的演进过程而言,其发展并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多线并行的,“喜新”但不“厌旧”;最后,在网络表情的各组成部分之中,颜文字诞生最早,动态表情诞生最晚,但二者至今都在持续发展,没有谁淘汰谁的迹象。
一、 发端:舶来品与原生品
广义而言,颜文字作为最早的网络表情类型,诞生于美国,对中国而言属于舶来品。世界上第一个颜文字是笑脸“:-)”。最早的颜文字组成符号是ASCII(美国标准信息交换码),是由美国国家标准局制定的字符集及其编码。之后,“ASCII ART”便开始直接指代美国的一种符号表情艺术,即最初的颜文字。部分学者认为,现在通常意义上的颜文字起源于中国,是由世界符号艺术大师、颜文字之父窦伟伟领衔,于1998年创立,面向中国、日本等亚洲重点市场推出的符号艺术IP,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现在狭义上的颜文字前身为日式颜文字,起源于日本。这从命名上就可以看出端倪:“颜文字”本身就是日语的构词法,日语中“颜”即“表情”的意思。它是ASCII经日本人改造并发展后流行于日本、台湾、香港等地的网络表情符号。现今可以肯定的是,日本人在颜文字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并且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有关于颜文字方面的研究文献发表[1]。现在,日式颜文字是颜文字最大的组成部分。据日本文化厅“平成15年度国语世论调查”结果显示,仅电子邮件中使用的语言表达,颜文字就占28.6%[2]。早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颜文字就已经成为日本人网络交流中使用频率最多的网络语言之一。颜文字在中国一直以来比较小众,在很长时间里都是二次元领域专用的表情符号。曾经因为“orz”表情(跪倒,以头撞地的失意者形象)的出现,引发过一场短暂的网络热潮,但真正被广泛使用还是近几年的事情。
与颜文字不同,文字表情是中国的原生品。其根源可上溯至汉语中的拟声词,如表示惊讶的“啊!”、高兴的“哈哈!”等。随着中国网络用语的发展,网民们不再满足于仅用拟声词来表达情绪,开始直接引入部分动词,组成了“我晕!”“我倒!”的形式。而后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图像表情的发展,中国网民已经越发习惯于用图像表情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情绪。但这也导致了共享表情库和网民自身表情库越发庞大,交流沟通时筛选合适的表情图片成了令部分网民们感到困扰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以“动作+图片文件后缀”构成的文字表情诞生了,如“乖巧.jpg”“瑟瑟发抖.jpg”等。其诞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文化基础。在使用者能够轻易地辨别出文件后缀所指代的是图片或动态图片的情况下,后缀前描述动作的文字便会基于其使用者和接受者的网络表情积累,在脑海里虚拟生成相应的图像表情。在该过程中,文字表情只是启动使用者大脑的一道命令,具体生成何种图像均取决于使用者本身。文字表情后期还演化出了一种将写好的文字以图片形式进行保存和运用的变体。
二、 组成:文字图像化与图像文字化
颜文字在组成上属于文字符号的图像化:完全或部分放弃文字的表意功能,将其拆解或直接作为视觉符号去组成图案。早期欧美的颜文字,美国人称之为“Emoticon”(Emotion icon的简称,原意为情感图标),甚至可以追溯到没有网络的打字机时代。其特征是在电脑(打字机)上用标点符号及英文字符搭建一些十分简单的表情图案。最常用的組成方式是表示开心的“ :-) ”和表示不开心的“ :- ( ”。使用较为普遍的还有表示吃惊的“ :-o ”和表示开玩笑的吐舌头“ :-p ”。美式颜文字为迁就字式,在组成上都是倒向左侧的不完整表情。当美式颜文字传入日本后,很快出现了巨大变化。日本研究颜文字的学者指出,不同于美式颜文字横向、侧面、用口型传递情绪的组成方式,日式颜文字的基本形状是纵向的、正面的,注重的是眼睛的变化[3]。日式颜文字“使用标点符号、罗马字母、希腊字母、俄罗斯字母,甚至汉字、假名等文字符号,构成眼、口、鼻、脸颊、手等部位。然后,通过不同部位的组合,产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可以表达出说话人的任何心情和态度。语法规则加上想象力,给语言创造带来无穷的创造力。数字化技术更可以令语言的运用实现简便快捷”[4]。日本人是“ASCII ART”的专家,设计创作颜文字的能力惊人,甚至还有专门制作颜文字动画的软件。在此背景下,有不少日本网民否定日本颜文字受美国影响。他们认为日式颜文字应叫“JIS ART”(因日文用JIS code,日本工业标准代码),西方人的东西才是“ASCII ART”。日式颜文字较有代表性的如头晕“@_@”、惊讶“o_O”、高兴“^_^”、伤心“T_T”等。当日式颜文字传入中国后,在组成上出现了新的变化。最突出的一点是组成符号在半角符号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大量全角符号,甚至完整的汉字直接作为构成元素的颜文字也出现了。直观而言,现在中国流行的颜文字整体比原始的日式颜文字更大、更饱满。较有代表性的,如满足且得意“〈(—︶—)〉”、暴怒“(╬—皿 —)”、亲亲“〈(—3—)〉”、无可奈何又不知如何表达“囧”等。还衍生出了单纯使用颜文字进行造句交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