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新闻:概念溯源与发展逻辑

2020-08-28雷想

今传媒 2020年8期

摘要: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为传统媒体发展提供了不少新思路。在短视频新闻风口下出现了全新的报道模式,即“Vlog+新闻”, 它以轻松活泼的叙事风格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的喜爱,一改主流媒体一贯严肃的话风。本文将以央视“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为例,分析“Vlog+新闻”这种独特的报道模式所展现的良好传播效果,以及传统媒体如何以可乘之势,在渠道和内容上同时发力,实现自身完美转型。

关键词:Vlog; Vlog新闻;媒体转型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0)08-0019-04

Vlog是Video Blog的简称,又叫视频博客。博客通常是用文字或图片来记录生活日常的日志,当下流行的Vlog则是用包含声音的视频来记录生活日常或某个故事。随着短视频平台井喷式发展,以及4G网速可支持视频零卡顿在线播放,为短视频新闻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Vlog作为一个舶来品,起初主要是明星网红分享旅游、美食、生活日常等,视频博客本身具有文化独特性而自带流量效应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力。敏锐的主流媒体也意识到了短视频新闻风口下,Vlog新闻或许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报道模式,这种独特的报道视角改变了过去主流媒体一贯严肃的话风,达到了一种硬新闻“软着陆”的效果,在注意力稀缺时代,更好地抓住受众的眼球,也是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转型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 Vlog概念的诞生与发展

业界公认的Vlog概念起源于Youtube网站,2012年美妆博主詹姆因为每天都要回答粉丝们提出的美妆问题,于是索性将所有问题整合,然后录制了一期视频,专门进行回答,这个视频推出后便获得了大量的关注,在此之后,人们将这种独特形式的视频界定为Vlog。Vlog作为一种内容丰富、视觉元素多元、导向正面的视频作品,更能带给人们欣赏与审美体验,如英国社会学家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一书中所述,“消费社会中,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消解,呈现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社会景观”[1]。2018年是Vlog发展元年,明星网红纷纷当起了Vlogger,以视频形式来记录自己的生活故事,并经过后期的剪辑,配上字幕和背景音乐发布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网友粉丝们的广泛关注。

短視频行业的井喷式发展,带来了流量之争,短视频平台纷纷推出Vlog扶持计划,如抖音平台从过去只能上传15s视频到现在为用户开放1分钟视频权限,用户在发布视频时带上相应的话题,即可享受流量扶持,使自己的视频内容获得更多的曝光度。B站也宣布上线“Vlog星计划”,全力扶持优秀Vlog创作者,并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元的主题活动,扶持更多优秀内容产出。

二、 Vlog与新闻报道的有效融合

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的助推下,Vlog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传统媒体逐渐发现Vlog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符号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于是顺势而为,创新报道方式,打造Vlog新闻,拓展新的话语空间,为新闻报道注入了新的活力,吸引了一大批年轻受众。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Vlog新闻首次进入大众视野,以记者的第一视角拍摄并作出相关报道,这是一次跨越性的尝试。在2019年两会期间,多家媒体使用了Vlog的形式作出了相关会议报道,如《中国日报》推出了《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系列Vlog,以记者的第一视角,向受众传递了两会的幕后花絮,改变了过去重大会议报道严肃的新闻叙事,拉近了会议与受众的距离。这种新潮的报道方式吸引了一批年轻的受众,给受众带来全新视听体验的同时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胡翼青教授曾说:“传统媒体的当务之急是思考什么是在新媒体时代更适合自身的时间感、空间感和传受关系,什么是未来人们关注的公共知识,这样才能重新引领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价值”[2]。 2019年11月9日,央视主持人康辉发布了第一支Vlog,短短几分钟就登上了热搜,并被网友誉为Vlog界的一匹黑马。趁热打铁,康辉又更新了第二支和第三支“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每一期都吸引了不少年轻受众,受到网友的一致好评,#康辉Vlog# 也成了网络上的热点话题。央视此次发力,是“渠道为王”的时代悄然离去,官方话语式微语境下的一次品牌重塑。

三、Vlog新闻彰显独特优势

(一)后台前移:打破前台表演式报道

时政类新闻往往都是非常严肃的,正襟危坐地用官方话语向受众输出价值观念,报道的内容都具有浓厚的政治宣教色彩。传播主体与受众之间也是一种“你播我看”的单向传递关系,缺乏有效互动。以往的普通新闻中,叙述者以旁观者、探案者或分析者身份出现[3],而Vlog新闻拥有一个独特的报道视角,即Vlogger的第一人称视角。

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将场景划分为前台和后台,在传统的新闻报道中,我们只能看到经过媒体后期剪辑加工后,再由新闻主播向观众展现的前台场景,而新闻报道的幕后细节也就是后台情况是被隐藏的。而Vlog新闻的叙事通常就是后台前移,在康辉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中,主播康辉手持摄像设备,以他的第一视角带我们看到了国事访问的幕后细节。例如,记者们早早地在希腊总统府门口排起了长队过安检,还向观众展示了自己的证件,在拍摄希腊总统卫队的欢迎仪式时,用播音员优美的嗓音向观众介绍了希腊总统卫队的服装特色,像是在和观众聊天,完全不同于昔日坐在主播间严肃官方的话语。主播康辉在2019年11月14日发布的Vlog中,还向观众展示了自己在巴西的“工作间”。这样不仅将新闻本身所包含的有价值的信息以一种轻松幽默的方式传递给了观众,还将“幕后”暴露在前台,使新闻报道的视角更加多元化,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了官方媒体的亲切感。后台前置的情景化叙事也打破了以往用户观看新闻播报时严肃认真的状态,记者在镜头前的着装、采访秘籍、采访的成功与失败,既让人感到新奇,又“在权威祛魅的同时也赋予了个体的私人情境融入公共情境的更多可能性”[4] 。

(二)边界消融:受者与传者的零距离互动过去记者在现场为观众做报道时,都是记者手持话筒,有专人摄像,记者将所闻所见和一些重要信息转述给观众,在这样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和受体之间有着明显的界限,即“你讲我听,你播我看”。“Vlog+新闻”这种新型的报道模式讲究的是记者的第一视角“我”带你到新闻现场,达到一种传播者与受众零距离的互动交流。

“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第一期Vlog中,康辉将记者们随习近平总书记国事访问出行前所做的准备工作展现在观众面前,带领观众参观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还给观众介绍了自己的公务护照,介绍了自己带的行李。主播康辉跳出过去的官方形象,成为新晋Vlogger,网友也在微博评论下调侃“想看康辉的化妆包”“什么时候出美妆视频”。在后面的几期Vlog中,康辉以个人视角向观众展示巴西利亚的风土人情的画面,这是过去国际外交报道中所忽略的。将真情实感和新闻内容从原生态视频和平实的语言中流露出来,在还原事实的同时还不失趣味,时不时还出现与观众的互动,如康辉问网友Vlog的发音是否正确了,以及响应了网友们的建议,使用自拍杆拍摄,使画面里的信息更丰富,大大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感,这无疑拉近了受众与报道主体的距离,不再给观众一种生硬的你播我看的距离感。

(三)语态重塑:颠覆严肃的叙事风格

时政新闻作为硬新闻的一种,带有浓厚的宣教色彩,略显枯燥乏味,很难吸引年轻一代的受众。新媒体语境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平分秋色,“渠道为王”已经是过去式,传统媒体需要主动拓展新的话语空间,并且在内容上继续发力,才能在注意力稀缺的时代站稳脚跟。Vlog作为一种新型传播符号和交流形式,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自带轻松愉悦的特性,“Vlog+新闻”这种新型报道模式,将严肃的新闻和轻松的Vlog完美融合,一改时政新闻严肃话风,以诙谐风趣的叙事风格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在“大国外交最前线”的系列Vlog中,康辉一改往日新闻主播正襟危坐的严肃姿态,像是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般,向观众介绍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和他一路上的所见所闻,避免了官话套话,在每期视频中还会抛出有话题点的“梗”, 让报道变得更加有趣,使一系列的Vlog更显连贯性和完整性,也吸引受众的持续关注。

叙事风格轻松活泼又不失严谨,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也会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有助于增强媒体与公众之间的信任度,增強用户的黏性,“Vlog+新闻”的报道模式在为受众带来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的同时,还满足了受众的普遍认知需求,是注意力稀缺时代“内容为王”与“渠道致胜”的并肩前行。

(四)时长适宜:符合碎品化语境下的传播需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我们每天沉浸在社交媒体所提供的碎片化信息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碎片化的阅读习惯。Vlog新闻的时长大多集中在2~5分钟,与15秒或1分钟的短视频新闻相比,Vlog新闻的优势在于它的时长刚好能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使新闻报道显得更加完整、连贯,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输出大量有价值的内容,且不会因为时间太长让受众觉得枯燥乏味,契合了当下受众碎片化的阅读需求和习惯。此次央视推出的系列Vlog时长都控制在2~3分钟,时间虽短,但每一支Vlog都是“干货”满满,极大满足了受众的认知需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对广大新闻工作者提出的:“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只有写出有“温度”的新闻才有生命力,才能更生动地描摹时代,才能为主流叙事增光添彩[5]。 “Vlog+新闻”的报道模式可以在短时间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新闻故事,但是运用什么样的拍摄手法,运用什么样的拍摄技巧来讲好一个新闻故事,是发展Vlog新闻过程中亟需思考的问题。

四、“Vlog+新闻”模式的局限性

从博鳌亚洲论坛大会Vlog新闻的首次亮相,到2019年两会期间,多家媒体采用Vlog这种新型报道方式,再到央视的这次大胆创新,我们看到了“Vlog+新闻”的优势和它在传播效果层面的巨大潜能,但是,新事物的出现也会带来新的问题和局限。

(一)刻意求“变”,导致同质化

央视的这次大胆创新,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并“圈粉”无数,这必定会带来“Vlog+新闻”报道模式的繁荣发展,将会有更多媒体沿用这种模式。如果刻意地去沿用这套新的报道方式,只为赚取风口下的流量与关注,而不主动去探索它的独特性,找到Vlog新闻最好的切入点,只会造成一味跟风,内容同质化的局面,受众也会审美疲劳。

(二)刻意求“趣”,导致娱乐化倾向

Vlog作为一种本身就带有娱乐性倾向的传播符号,它的加入改变了时政新闻一贯严肃的话风,以轻松愉悦的方式为受众呈现内容。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去报道新闻,目的都是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若是主次颠倒,一味追求内容的趣味性,运用华丽的剪辑手段,吸引受众眼球,则会导致传递出的有用信息很少,形式大于内容,最后还会出现娱乐化倾向。

(三)刻意求“新”,导致全盘皆用

Vlog轻松活泼的形式和第一人称视角的叙事方式与社交媒体时代下受众的阅读偏好相适应,但是,硬新闻带有的强烈的意识形态和它要达到的某种宣传目的很难借Vlog形式呈现出来,Vlog轻松活泼的风格也无法承载过于厚重的内容。因此,这种新型报道方式并不是一把万能钥匙,可以全盘皆用,还需要根据报道内容,找到真正契合该内容的报道手段,进而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五、“Vlog+新闻”开辟转型新思路

互联网信息革命给传统媒体行业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在传媒领域的渗透,深刻改变着信息生产和传播格局,社交媒体的兴起,新技术的使用,带来了新的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关系,舆论生态也呈现新局面。新兴媒体的崛起,导致传统主流媒体话语式微,传统媒体转型是当下媒体行业解决困境、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如何做到在守正创新中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四全媒体”传播格局,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Vlog+新闻”这种全新的创作模式,开辟了新媒体技术与传统媒体的有效融合路径,为传统媒体转型带来了发展启示。

(一) 拥抱新技术,紧扣时代潮流

央视此次推出的“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其实就是一次主流媒體年轻化的大胆尝试。新的媒介生态下,受众的审美取向、阅读偏好不同于过去,社交媒体的个性化、娱乐化的内容分散了大批受众的注意力,主流媒体因其官方严肃的形象,在“众声喧哗”的时代关注度逐渐被削弱。主流媒体想要留住年轻受众,发挥自身引领导向、成风化人的作用,那就必须“投其所好”,紧跟年轻人的步伐。

Vlog作为社交平台中新的象征符号和交流形式,深受广大年轻人的追捧。传统媒体拥有自身强大的内容优势,但是在报道手段上如果依然走老路,传播效果必定大打折扣。在竞争压力之下,积极拥抱新技术,紧跟时代潮流,创新报道手段,将内容优势与新的报道手段相结合必定会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会带来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 内容优势为抓手,渠道延伸并重

传统媒体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它拥有专业的领导团队和强大的内容生产力,并且在多年的实践中巩固了自身的品牌知名度。传统媒体在转型过程中不能丢弃自身优势,而应将优势作为制胜的法宝。传统媒体不仅要打造具有吸引力的内容,还应乘新媒体发展之势,拓宽自己的分发渠道,最大限度地扩张自身的传播范围,使优质的内容能够下达到每一个角落,提高知名度。

此次央视“Vlog+新闻”的创新模式,看似是在轻松愉快的讲故事,但传递的内容依然是十分严谨的,并且扎实有力量的、清晰的发音、不急不缓的语速和剪辑过程中加入的注释,给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视听体验。这一点延续了传统媒体一贯的专业性,即坚守“内容为王”的根本原则,打造“走心”的产品。但是,在渠道分散的今天,光有优质的内容并不能保证传统媒体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够脱颖而出,因此,传统媒体还需要把握住渠道优势,入驻多种平台,加强多平台建设,延伸触角,最大程度地提高用户覆盖率。

(三) 注重差异化定位,内容上深耕细作

传统媒体一直惯用“大而全”的思维进行内容生产,一味追求信息量的丰富性,而忽略了受众的差异性。不同的受众群体有不一样的审美观念与阅读偏好,可能视频类、图片类资讯更符合年轻受众的碎片化阅读习惯,而在报纸、广播等旧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一批受众更喜欢深层次阅读。因此媒体在内容生产过程中需要摒弃“大而全”的思维,取而代之的是内容的深耕细作,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的阅读习惯进行内容的深耕,打造差异化的内容,并根据算法技术进行精准投放,满足各大受众群的信息需求,增强与受众的黏性,才能塑造自身的品牌优势,不断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

六、结语

Vlog将严肃的时政新闻用轻松愉快、平民化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提高了受众的阅读兴趣,这种年轻化的尝试与年轻受众的口味“不谋而合”,吸引了大批年轻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媒体转型提供了新思路,传统媒体也在不断尝试中打破传统思维,紧扣时代脉搏,找到最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Vlog新闻作为一种新的报道手段,虽极具创新意识,但还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还需在主体内容、话题边界上不断延伸,探索其最适合的使用范围。

参考文献:

[1]魏力婕,朱瑞君,张蔚涵.Vlog的类型特质及其在新闻中的应用[J].视听界,2019(4):54-57.

[2]胡翼青,李子超.重塑新闻价值:基于技术哲学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7(4):11-13.

[3]成方舟.叙事话语与意识形态的联系——基于《新闻调查》叙事视角的分析[J].青年记者,2012(26):28-29.

[4]周勇,何天平.“自主”的情境:直播与社会互动关系建构的当代再现——对梅罗维茨情境论的再审视[J].国际新闻界,2018,40(12):6-18.

[5]王向华.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使党报经济报道更抓眼球[J].新闻知识,2017(8):91-92.

[责任编辑:武典]

收稿日期:2020-03-10

作者简介:雷想,女,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与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