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Hcy、CRP水平的影响

2020-08-27陆吉峰

大医生 2020年3期
关键词:偏瘫康复训练针刺

陆吉峰

(庐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安徽庐州 340103)

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急性发病后常见后遗症,主要与血脂和血液黏稠度增高有关,常见症状为轻偏瘫、弛缓性偏瘫、痉挛性偏瘫和意识障碍性偏瘫,严重者可出现运动功能障碍。单一康复训练疗效欠佳,无法满足患者对独立生活的需求。中医理论认为,偏瘫病因在于患者年老,卫气不足,气血亏虚,经络阻塞,肝阳上亢而致脑脉失养,治疗应以补肝肾、行气活血为主[1]。临床研究[2]表明,中医针灸疗法具有通经活络、补气行气的功效,可促进脑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提高免疫力,促使患者运动功能的早日康复。本研究旨在探讨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C 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庐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2018 年7 月至2019年7 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18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男性48例、女性42例,年龄45 ~70 岁,平均年龄(59.6±4.7)岁;病程2 ~26 d,平均病程(14.2±1.3)d,其中左侧偏瘫47 例、右侧43 例;观察组男性47 例、女性43 例,年龄47 ~72 岁,平均年龄(60.1±4.8)岁,病程1 ~27 d,平均病程(14.7±1.5)d,其中左侧偏瘫49 例、右侧41 例。本研究经庐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诊断标准:西医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3]中的诊断标准;中医参照《中风病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4]中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标准者;自愿配合康复及针灸治疗;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等。排除标准:影像学检查提示为脑肿瘤、脑脓肿,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早期康复训练。(1)发病到可坐起阶段:床上肢体功能训练,指导患者以健侧手臂牵拉患侧手臂,把健侧下肢放在患侧膝盖上,由膝盖滑到脚踝;床头放牵引绳,利用健侧上肢拉动绳子,进行自主翻身、抬腿。(2)坐起与站立训练:抬高床头到30 °,练习坐起,结合练习进程与病情恢复加大角度、延长坐起时间;站立初期,指导患者把重心放在健侧,然后再移到患侧,不断延长站立时间。(3)行走训练:在能够长时间站立后,循序渐进的开始行走练习,先由人在旁搀扶,至可独立行走后,指导患者进行刷牙、穿衣、吃饭。(4)被动运动:主要针对严重偏瘫者;肩部运动:帮助患者托住上肢肘部,做上臂外展-复原-上举训练,上举角度应小于90 °;前臂运动:帮助患者托住其肘部、手腕部,掌心朝上,前臂朝着上臂靠拢,同时伸直前臂,做内旋转训练;手足运动:握住患者手腕、手掌,做手腕、手指的屈伸运动,结束手部运动后,抬高患腿,保持腿部伸直状,并勾起足尖,做踝关节的旋转训练。上述康复训练逐步过渡,2 h/次,2 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在健侧卧位下取患者肩髃、合谷、曲池、三阴交、委中和足三里穴,常规皮肤消毒,使用0.30 mm×40 mm 毫针针刺所选穴位,垂直进针35 mm 左右,捻动毫针针柄30 °左右候气,得气(患者觉所刺穴位有酸胀感)之后留针30 min,配合导气法,叮嘱患者经鼻深呼吸,直至出针,出针后使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确保其自然封闭,1 次/d。2 组治疗周期均为3 个月。

1.3 观察指标

(1)2 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采用Ashworth 分级评定患者下肢功能。显效:2 级肌张力降低;有效:1 级肌张力降低;好转:降低半级肌张力;无效:肌张力无改善[5]。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好转率。(2)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3 000 r/min离心10 min获得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2 组治疗前后血清Hcy、CRP 水平。(3)采用功能性步行(FAC)量表、运动功能评分(FMA)量表评估2 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FAC 量表包括认知和运动功能两方面,0 ~2 级为依赖步态,3 ~5 级为非依赖步态,等级越高表示步行能力越好;FMA 量表包括反射活动、屈肌协同运动、伸肌协同运动等方面,总计34 分,评分值越高,代表下肢功能恢复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 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22%高于对照组72.22%(P <0.05),见表1。

2.2 2 组治疗前后血清Hcy、CRP 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比,2 组治疗后血清Hcy、CRP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2.3 2 组治疗前后FAC 评测结果比较

与治疗前比,2 组治疗后FAC 量表中0~2 级患者比例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3~5 级患者比例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3。

2.4 2 组治疗前后FMA 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2 组治疗后FMA 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05),见表4。

表1 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血清Hcy、CRP 水平比较()

表2 血清Hcy、CRP 水平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P <0.05;与对照组比,△P <0.05。

组别 n Hcy(μmol/L) CRP(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90 16.79±1.24 11.02±0.94* 31.82±2.35 14.92±0.78*观察组 90 16.86±1.33 7.82±0.63*△ 32.57±2.79 7.33±0.56*△

表3 FAC 评测结果比较[例(%)]

表4 FMA 评分比较(,分)

表4 FMA 评分比较(,分)

注:与治疗前比,*P <0.05;与对照组比,△P <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90 17.65±1.23 24.12±2.33*观察组 90 17.59±1.16 30.21±2.15*△

3 讨论

脑卒中的发生与脑部供血血管内壁上栓子脱落有关,引起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和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症状,导致患侧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针对偏瘫患者,早期开展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肌张力,有利于下肢功能恢复,但单一康复训练治疗效果不理想。中医理论认为,偏瘫属“痿痹”范畴,病因在于气滞血瘀、脏腑虚弱,外加邪气乘虚而入,致气血逆乱、痰瘀阻滞、肝阳上亢,肌肉和经络失去濡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调补脏腑为主[6]。

针灸治疗可达到疏通经脉、行气活血、改善患肢功能的效果,其中针刺足三里、手三里和三阴交可疏经通络、调理脾胃、滋阴补肾,针刺内关可宁心安神、理气止痛,针刺人中、委中、曲池、任重和百会可解痉通脉、凉血活血、强腰健膝、舒筋活络;现代医学研究认为[7],针刺可有助于机体的血液循环,促使患者大脑皮层产生电活动,偏瘫肢体有感觉传到人脑当中,激活患者的运动感觉功能,继而达到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的目的。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22%高于对照组72.22%,且治疗后FAC 量表中0 ~2 级患者比例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3 ~5 级患者比例及FMA 评分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提示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疗效显著。Hcy 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CRP 可反映机体炎性细胞因子水平。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可有效改善机体的微循环,降低炎性因子生成,增强机体免疫力,具有调补脏腑的功效[8]。本研究中2 组治疗后血清Hcy、CRP 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证实针刺联合康复锻炼可通过调节机体Hcy、CRP 水平有效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进而促进下肢功能恢复。

综上,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功能,降低血清Hcy、CRP 水平,提高免疫力,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偏瘫康复训练针刺
慢阻肺缓解期患者行肺康复训练护理的临床效果观察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清明的雨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