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浓度联合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

2020-08-27刘建斌

大医生 2020年3期
关键词:动脉血感染性休克

刘建斌

(武威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甘肃武威 733000)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病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疾病,该疾病是目前重症医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1]。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中,心率、血压等常规监测指标对患者病情的反应层面比较单一,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2]。研究[3]认为动脉血乳酸浓度作为重要的机体内环境指标,在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和预后监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研究将对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浓度联合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进行分析,并选取武威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2016 年1 月至2019 年1 月接诊的8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武威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2016 年1 月至2019年1 月接诊的80 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浓度,并实施早期血乳酸清除。观察组中,男性28 例,女性12 例;年龄21 ~76 岁,平均年龄(46.3±1.4)岁;病程1 ~5 d,平均病程(3.1±0.3)d。,对照组中,男性25 例,女性15 例;年龄23 ~78 岁,平均年龄(47.2±1.6)岁;病程1 ~6 d,平均病程(3.2±0.4)d。2 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已经过武威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4]:患者经临床检查均可确诊为感染性休克;患者收缩压低于90 mm Hg,尿量减少,意识障碍。

排除标准[5]:患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年龄低于18 岁的患者;认知或精神障碍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具体方法:6 h 内确保患者血压指标回归8 ~12 mm Hg 的指标,平均动脉压提高至65 mm Hg 以上,患者24 h 尿量恢复达到0.5 mL/kg,血氧饱和度恢复水平超过70%,并在入院采取如下治疗措施:多巴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2023366,生产企业:亚邦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规格:2 mL ∶20 mg×10 支)5 ~10 mg/kg·min,维持患者血压,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1177,生产企业: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 mL ∶2 mg×2 支),动脉压低于65 mm Hg的患者用量8 ~12 ug/min,血压稳定后,以2 ~4 ug/min剂量维持治疗。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浓度,针对动脉血乳酸浓度升高患者,需尽早清除动脉血乳酸:患者入住ICU 即刻记录其血乳酸浓度,入住6 h 后记录血乳酸浓度和6 h 乳酸清除率,6 h 乳酸清除率不低于10%作为界定乳酸清除率高低界定值,检测时抽取患者动脉血1 mL,使用生化分析仪检测。

1.4 观察指标

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标准:机体代谢恢复,心率、血压、脉搏等指标恢复,临床症状消失为显效;机体代谢改善,心率、血压等体征指标改善或部分指标恢复为有效;与以上描述不符合或死亡为无效。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统计2 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2 组患者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入院时、入院6 h、入院12 h、入院24 h 及入院48 h。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例(%)]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患者的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死亡1 例,死亡率为2.50%;对照组死亡6 例,死亡率为15.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14,P=0.048)。

2.2 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例(%)]

2.3 2 组患者各个时间的动脉血乳酸水平比较

2 组患者入院时的动脉血乳酸水平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入院后6 h 动脉血乳酸水平为(2.33±1.16)mmol/L,入院12 h 的动脉血乳酸水平(1.92±0.22)mmol/L,入院后24 h 动脉血乳酸水平(1.52±0.46)mmol/L,入院后48 h 动脉血乳酸水平水平(1.41±0.26)mmol/L,均低于对照组(P <0.05),见表2。

3 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一种临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该疾病的死亡率最高可以达到63%。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提升,其死亡率有所降低。临床中针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一般采用复苏治疗合并其他对症治疗措施,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有研究[6]认为,机体内氧代谢异常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乳酸作为缺氧环境下的产物,直接预示了患者内氧代谢异常的严重程度。因此,可考虑将其作为患者病情及预后监测的重要指标。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来看: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3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3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也显著降低。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氧代谢和运输障碍、无氧酵解增强、机体缺血缺氧及机体清除能力下降等。通过动态监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可以明确以上症状的严重程度,更为准确地把握患者病情。而早期清除乳酸,则可以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从而改善该因素导致的氧代谢障碍,确保躯体各个器官的供血供氧,促进躯体内环境物质交换正常进行,减轻脏器受损程度,改善器官衰竭表现,防止恶性循环的形成[7]。

表2 2 组患者各个时间的动脉血乳酸水平比较(,mmol/L)

表2 2 组患者各个时间的动脉血乳酸水平比较(,mmol/L)

组别 n 入院时 入院6 h 入院12 h 入院24 h 入院48 h观察组 40 3.83±1.53 2.33±1.16 1.92±0.22 1.52±0.46 1.41±0.26对照组 40 4.13±1.66 4.01±1.04 3.78±0.36 2.83±0.35 2.44±0.24 t 0.841 6.820 27.883 14.334 18.411 P 0.403 0.000 0.000 0.000 0.000

从2 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动脉血乳酸水平的监测数据来看:2 组患者入院时的动脉血乳酸水平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入院后6 h 动脉血乳酸水平为(2.33±1.16)mmol/L,入院12 h 的动脉血乳酸水平为(1.92±0.22)mmol/L,入院后24 h 动脉血乳酸水平为(1.52±0.46)mmol/L,入院后48 h 动脉血乳酸水平水平为(1.41±0.26)mmol/L,以上数据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院后的各个时间段动脉血乳酸水平监测数据均较低,当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监测数据较低时,其预后和治疗效果也比较理想。黄四云[8]等在其研究中也指出,观察组患者入院后6 h 动脉血乳酸水平为(2.31±1.07)mmol/L,入院12 h 的动脉血乳酸水平为(1.89±0.17)mmol/L,入院后24 h 动脉血乳酸水平为(1.50±0.33)mmol/L,入院后48 h动脉血乳酸水平为(1.38±0.22)mmol/L,以上数据均低于对照组(P<0.05)。其研究结论与本研究论证的观点一致,仅有较小的数据差异。表明通过监测患者的动脉血乳酸水平,可以及时地采取清除动脉血乳酸水平的手段,确保患者躯体供氧,对患者病情的改善十分有利。

综上所述,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浓度联合早期血乳酸清除率能够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预示病情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动脉血感染性休克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机械振动辅助排痰在新生儿感染性肺炎中的应用效果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勘误声明
《思考心电图之177》
Trendelenburg体位不同通气模式对直肠癌患者上下肢动脉血PaO2及乳酸的影响
为什么要抽动脉血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