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力学解题中整体法的应用方法分析
2020-08-20赵彬
赵 彬
(江苏省江阴华士高级中学,江苏江阴 214421)
引 言
整体法指的是从整体角度审视、分析高中物理题的解题思想,尤其是在高中力学题中,教师可将物体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个体和整体、动态和静态相结合,详细了解物体运动环节的关联作用,从而剔除不必要的受力和运动分析,以梳理解题思路。
一、高中物理力学题中的整体思想
(一)整体法概念
整体法强调的是用整体的眼光去审题,将多个物体受力整合为一个整体受力,并分析多个力作用下物体的关系。教师将整体化思想应用到力学题中,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在做题时视野过于局限的问题,能从全局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括[1]。
(二)整体思想中的受力过程分析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一般都涉及物体受力和运动以及多个物体之间互相作用。学生要判断有些力是否存在,在受力过程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怎样的。其一,学生要按照顺序来分析物体受力。一般题目中出现最多的是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学生可以根据这些力产生的原因,分析时按“一重二弹三摩擦”的顺序。其二,确定受力的方向、数量等。力是矢量,有方向、有大小,如重力,方向竖直向下。弹力发生的条件是物体之间有接触,但是不同物体接触也不一定会产生弹力。所以面对不同的题目时,学生要结合条件来分析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摩擦力中并不是两个物体接触就会产生摩擦力,学生要分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三)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对比分析
表面上整体法和隔离法互相对立,但本质上二者存在一致性。整体法的思想是将多个物体当作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本质上也是将这个整体和它所处的环境隔离开,分析环境内其他物体对这个整体的力的作用。
整体法是从局部到全局的构思过程。运用整体法分析力学问题,可以让整体的受力情况更加明显,从整体的变化上来解释事物内部的变化,忽略不同环节的干涉和误导。相比较而言,隔离法是将一个整体拆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只分析其他部分对研究对象的力的作用,不考虑研究对象对其他事物的力。
尽管思维过程不同,但是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整体法并不是和隔离法完全分割使用的,解题时两者可以互相融合、交叉,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应用。
二、整体思想在不同力学概念中的应用
(一)系统内的物体存在相互作用时的整体思想
1.物体静止状态中的整体思想
例题1:已知在一个水平面上放置一个三角形,三角形斜面和水平面接触,在三角形一端α放置物体A,另一端β放置一物体B。已知三角形和A、B的质量分别为m0、mA、mB,且α>β,mA<mB,如果A、B都保持静止,求此时三角形斜面受到的摩擦力、支持力。
解析:根据题中条件,物体A、B都处在静止状态,那么可以用整体思想分析这道题,把斜面和A、B看作一个整体,它们之间的互相作用可以看作整体的内力,对问题的结果没有影响,所以忽略不计。
综合可得,这个整体受到的重力为:-(m0+mA+mB)g,又由于整体处在静止状态,那么这个物体受到的支持力也是-(m0+mA+mB)g,则在这个水平面上,整体不受到外力作用,摩擦力为零。
2.整体思想分析动力学知识
例题2:现在在一个光滑的斜面上部,用一根绳子将一根长木板拴住,已知倾斜角为θ。当松开绳子时,让一人甲往长木板上端跑,不考虑木板长度的影响,同时保持甲和斜面的相对角度不变。假设木板质量是甲质量的三倍,那么甲沿着木板奔跑时的加速度应该是多少?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用整体思想来解决动力问题。如果甲和斜面的位置保持不变,那么可以将甲和木板之间的相互作用看作内力不做分析。根据整体法思想,将甲和木板作为一个整体,由于整体只受重力作用,那么通过力的分解可知:绳子松开,整体向着斜面向下滑动,作用力为(M+m)gsinθ,结合题中条件:M板=3m甲,那么再结合牛顿第二定律,(M+m)gsinθ=ma,可得:a=4gsinθ。
(二)物体运动过程中整体思想的分析
1.整体思想体现在动能定理中
例题3,已知一斜面斜角α为60°,现将一物体以某速度从斜面低端O向上运动,滑动到S处A点时动能为E,继续向上滑动到B点时动能为零,并物体下滑。当下滑到OA中点D时,动能又为E,现知物体和斜面的摩擦µ=0.6,求问AB距离是多少?
解析:这道题是典型的运用整体思想来解读的力学动能题。一般学生在遇到这种题时,第一想法都是将不同阶段的运动单独分析。分析过程不仅复杂,还容易计算错误。运用整体思想,将该物体从A点到D点时的运动过程看作一个整体,不再分析整体内部各个点的运动状态。
分析过程如下: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重力和摩擦力同时发挥作用,物体的高度差、距离差会影响重力做功。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同时受到摩擦力和重力的作用,并对其做功,影响重力做功的是物体运动的高度差或距离差,而对摩擦力作用产生影响是在运动全过程结合动能定理可知:求解可得:
2.机械能守恒定理中的整体思想
例题4,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根链条,已知长度为S,质量为M,让链条一半在水平面上,一半放在水平面外。将链条静止松开,则链条完全离开桌面时的速度是多少?
解析:在光滑水平面上没有任何阻碍的话,链条没有受到任何的外力作用。因此,这道题适用机械能守恒定律,题目给出条件是一半链条放在外面,而在思考和解题时要将链条看作一个整体,将光滑水平面看作零势能面,来分析链条整体的运动过程,即可得:
三、整体法在高中物理力学题中的实践解题分析
(一)整体角度构建解题思维
整体角度就是从整体观念,将系统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从而发现事物的变化特征。
例题5,在一个水平光滑桌面上放置两个物体A、B,如图1所示,已知mA=1kg,mB=2kg,一条无法伸长的细线连接物体A、B,F1水平向左,大小为10N,F2水平向右,大小为40N。两力同时作用,则求A和B之间的拉力。
解析:这道题运用整体法,不要把A、B 隔离开来分析,而是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首先考虑由于细线不可伸长,确定A和B的加速度相同,先求出共同加速度:
图1
继而分析个体,以A物体进行分析,由于受到拉力F和H1的共同作用,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得:F-F1=MAa,即F=F1+mAa=10+1×10=20N。
例题6,如图2所示,将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放在水平面上,动摩擦因数µ=0.2,在一个拉力为8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物体A沿着水平面运动了2s,然后将推力减小到6N,保持同样方向作用,物体又运动了2s,然后撤去外力。那么撤去外力之后物体还能滑行多长时间?
图2
解析:这道题用传统的做题法也能解决,就是按照题目中所给条件,来分析不同阶段的力的作用,运用隔离法分析。
第一阶段:F1t1-ft1=mv1,可得v1=4m/s。
第二阶段:F2t2-ft2=mv2-mv1,可得v2=6m/s。
第三阶段有-ft3=0-mv2,可得:t3=3s。
当然,如果用整体法,将全程运动看作一个整体,将全过程的动量表示为:F1t1+F2t2-f(t1+t2+t3)=ΔP=0,可得t3=3s。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用隔离法分析的计算过程要比整体法复杂一些,计算也比较麻烦,而用整体思想考虑全过程的动量,不仅思路清晰,运算也更简洁,答题过程也比较简单。
(二)一动一静运动过程中的整体思想
对于一动一静的连接体,学生也可以用整体思想来解题。
例题7,如图3所示,将一个质量为M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在木箱的杆子上套着一个小球,质量为m。刚开始将小球放在杆子顶端,静止释放后,小球沿着杆子向下滑动,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的一半,即a=。那么在小球往下滑的过程中,木箱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少?
图3
解析:这道题可以结合整体思想,考虑到小球滑动时,木箱对地面的压力是处在一动一静状态中,依照牛顿第二定律:(mg+Mg)-FX=ma+Mx0,所以在这道题中,木箱所受的支持力为: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为:
(三)将整体思想和隔离思想有效结合分析解题
对于整体思想来说,并不会完全隔绝分割思想,而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适当地对其中有价值的条件进行隔离分析。所以将整体思维和分割法相融合,也是一种有效的解题手段。
结 语
物理是高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而力学是物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学生在学习时,不仅要分析物体受力,还要分析物体的运动特征,结合动静态分析,关注运动过程和结果等。整体法是立足培养学生从整体角度来分析物理力学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找到合适的解题思路,以简化思维和计算过程,从而提高解题效率。因此,教师在开展力学时要加强对整体法的应用,不断提高学生的力学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