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初中历史课堂鲜活起来
2020-08-20朱永佩
朱永佩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中坝镇九年制学校,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国人民骨气和底气的精神之源,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源。“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鉴古方能知今,继往方能开来。因此,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的历史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并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历史中修养人生,以文化涵育人生。本文探讨了历史教学的多种方法,以期对教师进行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一、公式法
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公式知识学习一样,历史知识学习也有规律可循。把握历史知识中的常见要素进行历史学习的方法被称为公式法。该方法具有提纲挈领的功效。通过把握历史知识的常见要素,学生可以自主探究历史知识,抓住知识要点,快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在学习一个新的朝代知识时,学生可以利用“时间(建立或灭亡)+地点(都城的建立地方)+人物(建朝时的皇帝或对历史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皇帝)+事件(发生的大事)”的历史公式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该朝代的基本知识点,给予其他历史知识更加宽裕的学习时间。
二、列表法
每个历史时期的文化都异彩纷呈,头绪繁多。教师可以通过设计表格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整理,这种方法被称为列表法。对于内容相似的历史知识,教师采用列表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清楚地识记知识。教师还可以给出样表,鼓励学生设计个性化表格。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评出最科学、合理的表格。教师让学生共同填写该表格。例如,“百家争鸣”这一节的学习样表,如表1所示。
表1 “百家争鸣”学习样表
三、联想比较法
联想比较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温故知新的效果。例如,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科书中共出现了传说和历史记载的十次战争。教师每讲到一次战争,就让学生联想前面学过的战争,并对这些战争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既能牢固掌握知识点,又能了解每次战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四、联系拓展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教学历史时,教师要把历史教材知识和地方历史的校本教材知识相结合。
例如,在教学“丝绸之路”一课时,笔者的所在地——武威在汉朝时,就是丝绸之路上的咽喉要道,也是经济、文化、军事重镇,其地名也因此而取。随着历史的发展,武威拥有诸多的文物古迹。在课前预习时,教师让学生搜集这方面的内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根据搜集到的历史知识进行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比如,教师提出问题:“汉朝时的武威因何得以繁荣?今日再振武威雄风,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当今新时代我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经济发展战略有何重大意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清楚认识到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又如,南北朝以后,佛教的盛行带来了寺庙的兴建。武威这方热土有许多相关的名胜古迹,如中国的旅游标志“铜奔马”出土地“雷台”、崇文尚德的“武威文庙”等。这些鲜活的例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五、兴趣激励法
历史知识繁杂、枯燥。如何让学生对历史知识感兴趣,如何让学生专注历史学习,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历史知识点和历史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既不能把历史课上成故事课,也不能把历史课上成知识课。对此,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布置相应的课外作业。教师若要学生准备故事,必须限定演讲故事的时间不能超过一分钟。这样既能节省课堂时间,又能锻炼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准备成语故事或人物故事,如立木为信——商鞅变法;刚愎自用—长平之战;抽鞭断流——淝水之战;草船借箭——赤壁之战;武圣——关羽;书圣——王羲之等故事。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主动演讲个人准备的历史故事,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1]。最后,教师总结学生演讲的故事中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学习这些历史知识。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改善课堂教学时的枯燥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材料分析法
材料分析题目是历史测试中难度较大的问题,需要学生加强日常练习。教师可以准备适合初中生阅读的历史材料,以培养初中生读史料的习惯。学生也可以通过明确这类题目中的信息点,解答这类问题。例如,历史材料:“今……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则材料的信息点是“孔子之术”。“孔子之术”就是儒家思想。学生可以联系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解答问题。又如,赏析诗歌回答问题的材料内容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忧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该材料的信息点是“开元”。因此,题目要求学生作答的问题肯定与唐玄宗有关。由此得出,历史学习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点,更要有一定的文学功底。
七、专题性课堂活动教学法
历史教材中的知识点可以进行综合整理。学生可以通过专题性的课堂活动进行历史学习。例如,在教学“甲骨文”一课时,笔者设计了一个认识中国汉字的专题活动:文字—载体—书法—意义。
通过学生的查找准备、教师的整理,分散在初中历史课本中的汉字发展历史信息被归纳总结出来。汉字的发展历程如下。
(1)早在六七千年前,半坡居民制作的陶器上就有十几种符号。这可能就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文字,但至今还读不懂其意思。
(2)商朝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甲骨文字。这些甲骨文字的数量有四千多个,目前能认知的有近两千个。这一时期还出现了铭文(铸造在金属器皿上的文字,也叫金文、钟鼎文)。所以,中华民族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3)春秋战国时期,为了解决实际需要,人们创造出了大篆文字。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又统一文字为小篆。篆书又演化出隶书。人们把文字刻在或写在竹片、木片、布帛等材料上。
(4)西汉末年,中华民族的祖先发明了造纸术。这个革命性的发明对文字的发展、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魏晋时期,除了记载功能,文字的艺术性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汉字出现了许多字体。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书法家,同时创造了许多书法艺术品。
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将汉字演化所涉及的历史知识从点到线串联起来,从而有助于学生系统化学习这些历史知识。
结 语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定式。好的历史教学法会让课堂鲜活起来,让课堂教学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历史学习对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及爱国主义思想具有重要作用。历史教育者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