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兴盛到交融的“奉天落子”看民间歌舞音乐的提升和转化
2020-08-17张奕峥
张奕峥
一、兴盛时期的奉天落子
(一)兴起中的“奉天落子”
“奉天落子”是评剧早期因地域性的发展而约定俗成的称谓。因而奉天落子的源流便是评剧的源流。被称作“奉天”的沈阳也是评剧形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基地。
评剧的主要源流是莲花落。莲花落是古老的曲种,最早在唐代,莲花落只是简单的说唱形式,当时人们称之落花曲,主要形式是僧人们在化缘的时候演唱的曲子。而到了清朝,莲花落主要在北方流行开来,以古长城内外的唐山和奉天一带为主要地区。清代中叶在冀东唐山就出现了以唱莲花落为主的班社,后来许多艺人流入奉天,成为奉天落子一些主要戏社的组织者或演员。
莲花落传入奉天约有200年的历史,是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艺术。在莲花落进入到东北以后,便与东北的民间艺术合流,并与高脚、龙灯等被统称为秧歌。而此时的莲花落已不是传入东北之前的样子,它变成了另一种奉天秧歌,在演唱风格上与秧歌上的一些特点是大致相同的。同样,冀东莲花落艺人也把改良后的莲花落带到东北,影响着奉天秧歌。到了清末,作为奉天秧歌一种的落子再次与来自关内的冀东莲花落合流,于是形成了奉天落子。而衍变成奉天落子这一过程历经了将近一百年。在这一过程中,它不仅逐渐采用东北方言作为其语言基础,而且还大量的吸收东北和冀东民歌小调作为其基本强调的一部分。
(二)发展中的“奉天落子”
奉天落子形成于清末,它是以当时作为东北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的奉天省城——沈阳为中心发展起来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奉天成为了关外的活动演艺中心,关内外有影响的戏班、艺人接踵进入奉天和以奉天为中心周边的东北城镇,使落子在东北遍地开花。各地也相应的建立了以落子演出为主的演出场所,为落子立足东北创造客观条件。特别是奉天大观园的建立,为落子提供了重要的演出场所,成为了落子艺人在东北活动的集散中心,吸引了许多名角进入奉天,并长驻奉天。而当时一些有影响的落子戏社也先后流入奉天,如警示戏社、北孙家班等,对社会有着广泛的影响。
到了20年代中期,女角大量的兴起。一大批优秀女旦角的涌现开创了流派艺术,并且演出剧目在数量和质量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产生了有社会影响的新剧目。这一时期的奉天落子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出现了一片兴兴向荣的景象,成为了当时最受老百姓欢迎的剧种之一。
而在1931年后,经历了当时9·18事变,奉天落子就出现了盛极而衰的端倪。然而长期以来,虽然经历了日伪统治时期和内战时期的摧殘与洗礼,奉天落子几经挫折却没有真正衰败下去。而在沈阳解放前夕,许多艺人仍聚集在大观茶园等剧场演出,可也是勉强维持着,观众寥寥无几,艺人生活依然十分困苦。
最后沈阳解放,东北文协把大观园接收后成立了唐山评剧院,这才使奉天落子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改名为评剧,出现了另一片的繁荣景象。
(三)成熟中的“奉天落子”
清末,艺人对落子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行当逐渐齐全,文武场面也增加了编制。当时出现了最有影响的李子祥的共和班、王凤亭的警示戏社头班。这两个戏社都是在1910年前后成立的,而且都拥有当时最有影响的莲花落艺人。…因此这是早期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戏社。
1.早期戏社
(1)李子祥共和班(永丰戏社)
20世纪初,营口已成为莲花落艺人的一个重要演出基地,冀东大批莲花落艺人的流入,使这一民间艺术在营口迅速地发展起来。1908年,由来自滦县的巨商李子祥亲自出头组成了戏班,这便是东北最早的莲花落班社之一——李子祥共和班,也称作永丰戏社。
戏班成立后,实行“份子”共和制,所以称为“共和班”。最初由四十余人组成。该班成立后,主要在营口演出,有时也在营口与沈阳之间的城镇演出。李子祥班对以后的班社的建立和制度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它的出现见证了奉天落子的逐步成熟。
(2)警示戏社头班
警示戏社头班它的前身是冀东莲花落庆春班。庆春班是由成兆才带领一众艺人组成的一个以唱对口莲花落为主的戏社。1909年成兆才把庆春班带到关外演出,先在奉天全盛茶园演唱了三个多月,可之后不久就在奉天解散。
1912年,成兆才带艺人们去了唐山并与王凤亭等人一起以庆春班为基础,组织了永盛合班。1919年夏,戏班北上,先在山海关演出,当时的一位退任的河南李都督非常喜欢看他们的演出,便给他们的戏班送了个“警示戏社”的名称。同年夏末,成兆才带领警示戏社四十多口人来到了营口,落脚在永大茶园。在营口红了以后,他们又来到了哈尔滨,并获得了成功。
而后警示戏社进奉天参加张作霖岳母寿戏演出使落子登上了大雅之堂,从此在奉天的大剧场立住了脚。
2。南孙家班(岐山戏社)
南孙家班的创始人是孙凤鸣,号岐山,艺名东发白,绰号“孙瞎子”。孙凤鸣于民国初年进天津后,渐与烟花柳巷的艺伎们熟识,并开始收他们为徒,教唱落子,他的第一个女徒弟是花莲舫,其次就是李金顺、白玉霜、筱桂花等人。
南孙家班是评戏班社中活动年限较长,且对评剧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为评剧培养和退出了许多著名的女演员,也为开创评剧科班教育和教学奠定了重要基础。
这些戏社都对奉天落子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二、奉天落子的音乐特点
(一)“接地气”的戏曲风格
奉天落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其言辞通俗,故事情节生动。由于评剧的发展最开始是莲花落和二人转(蹦蹦)这样“接地气”的说唱音乐艺术。所以不论从剧目内容到表演形式,还是从音乐风格到语言特色都有着浓郁的东北地方生活的特点,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例如《马寡妇开店》中的一段唱词:
“做的爆肚炒肉溜鱼片
醋溜腰子炸排骨
又配上凉菜四碟菜
白干老酒烫上一壶
粳米稀饭下绿豆
香油打饼到口儿酥
登时之间做完毕
连酒带菜端进屋
尊客爷放下书本儿快喝酒
菜要是凉了口味不符”
这段唱词是马寡妇为狄仁杰做菜的内容,从唱词中就可以看出,评剧的语言更加的接地气而又贴近我们日常的生活。并且其结合东北的当地特色,使人物的形象个性鲜明有特点。对于艺术风格而言,显得粗狂豪放,热烈亲切,泼辣大方,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
(二)新颖的剧目
莲花落曲目衍变成落子曲目,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似戏非戏的过程。它与说唱艺术的莲花落的一个重要区别便是出现了与莲花落曲目结构不同的剧目,也为评剧这一衍变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特别是为后来成兆才的剧目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下面主要介绍成兆才早期创作的剧本。
成兆才这一辈子为了评剧的繁荣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他在戏班里是位好演员、好导演,还是位杰出的编剧。他一生改编创作了上百个剧本,评剧早期的大部分剧本都是经他手写出的。
成兆才创编的剧目从内容到形式都以通俗明了,易唱易懂为主要特点,十分接近生活。在《花为媒》中,他不拘泥于原著的想法,加入了许多现代的意识,反封建的先进思想。如剧中人物张五可对着菱花镜窥照自己时有这样的唱词:
“往下看就是两只蠢大的脚——
不为羞,现如今讲文明为高,
思想起心好恼,
养女缠的什么脚,
一两岁怀中抱,
三四岁缠上了。
缠的松了不能够小,缠的紧了受不了。
疼的他疼痛皺眉又把牙咬,
劝同胞你们快放脚吧!
现如今讲文明大脚为高。”
这段唱词内容肯定不是原著所有的,而是成兆才根据现代人思想加入的。
成兆才是位来自下层社会的剧作家,作品成功的塑造出了一大批他们熟悉的下层社会劳动群众的形象。他的创作原则是忠实于他所熟悉的生活,忠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他不写他不熟悉的人和事。
成兆才的剧作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出关前(1895——1919),二是出关后(1919——1929)。出关前的作品有:《黄爱玉上坟》《美女思情》《小姑不贤》《花为媒》《杜十娘》《刘翠萍哭井》等。出关后的作品有:《猴儿变》《杨三姐告状》《零飞镜》《韩湘子讨封》等。
(三)女演员的兴起
1.早期女旦
(1)碧莲花
碧莲花,1902年生于天津。后加入警示戏社二班,成为其女演员。她的嗓音低沉浑厚,声音略带沙哑。她利用并发挥了自己先天优势的嗓音条件,开创出自己独有的演唱风格和唱腔,使声音既柔和又顺畅,唱起来声情并茂,十分动听。唱腔古朴大方,很少有意的卖弄,特别是演唱“闷腔”别具一格,很有特色。
(2)李金顺
李金顺,1902年生于天津。加入了南孙家班,拜孙凤鸣为师,成为了南孙家班最早的女徒弟。李金顺的演唱具有大口落子的风格,特点是就是声音高亢,坚实,粗犷。
(3)白玉霜
白玉霜,1907年生于天津。1920年孙凤鸣收白玉霜为徒。白玉霜在继承评剧畅通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条件,创造了一套自己的唱腔和风格,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白派。她走低弦,走低腔,发挥她中、低音宽而亮的长处。她的音色是当时最新最别致的。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泣音多。
2.鼎盛时期女旦
(1)筱桂花
筱桂花,1921年后拜孙凤鸣为师学唱落子。筱桂花的演唱风格较于激昂、刚健、有力,她擅长用激进高昂奔放的情调来表现悲剧的内容形式。她塑造很多悲剧性色彩的人物,通常是悲而不伤,愤慨有力,并不让人感到压抑窒息,哀伤痛绝。
(2)芙蓉花
芙蓉花以演《开店》著称。她的嗓音洪亮高亢。在演唱中时根据情感表达时而刚健时而温柔,并且她用自己甜美的音色、深刻细腻的表演去表现剧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而不仅仅是突出自己的声音技巧。
3.衰微时期女旦
(1)喜彩莲
喜彩莲,幼年从师吴寿朋,后参加李金顺的元顺戏社。她嗓音清脆,咬字清楚。她的传统戏《书囊记》的唱腔很有代表性。
(2)刘鸿霞
刘鸿霞演出的剧目多来自李金顺,演唱风格与其颇为相似,是其继承者。她的嗓音厚重、明亮。演唱时多走高腔,板头稳准,具有独特风格。她的唱腔带有明显的冀东方言的音调。
以上只是简单的介绍了当时各个时期较为出色的女旦,同一时期的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与唐山落子相比,奉天落子中女演员的兴起打破了传统的以男旦为主的局面。男旦艺术的演唱是以假嗓为主,而女旦则主要是以本嗓的大口演唱为主,因而其又被称为大口落子。总体艺术风格上,显得更为粗狂豪放,泼辣大方,更加符合东北当地的民风民情。由此可见,女旦的出现使奉天落子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三、由盛而衰的奉天落子
(一)衰微原因
1931年后奉天落子出现了衰微的现象。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由于当时时局所致,1931年“9·18”事变的爆发,使奉天社会局势动荡,戏社和艺人急剧地流散。日伪对剧目的思想内容严格控制和限定,使其越来越多的演出腐朽、荒诞。
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在东北推行“奴化教育”,使我们本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遭到了严重的摧残和打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作为戏剧艺术一个的落子也不可避免地在总体上趋向衰微。
二是1937年后,京津的一些京剧演员受文明戏,即话剧影响,改演文明戏,使戏剧界掀起“文明戏”热。之后文明戏流散到奉天并对奉天落子有所冲击。许多剧目在演出时效仿“文明戏”,植入了很多不伦不类的表演,遂使奉天落子出现了畸形发展,面临了极大的危机。
长此以往,奉天落子受形势影响便渐渐衰落下去。
(二)交融于评剧
1945年“8.15”以后,黑龙江省的一些地方建立起各级人民政府,为配合形式宣传,排演了《白毛女》等戏,这些新编排的戏曲的出现,使衰微的评剧出现了新的转机。
1946年东北文协在哈尔滨成立。为适应形势的需要,选派了从延安来东北解放区的新文化工作者,着手改造旧戏和组织新剧团工作,为奄奄一息的评剧注入了生机。
沈阳解放前夕,东北文协以哈尔滨剧院的艺术骨干为基础,抽调了部分人员前往沈阳。当时沈阳的许多名角还聚集在大观茶园等剧场,勉强维持着营业演出,由于社会秩序十分混乱,观众寥寥无几,艺人的生活十分困苦,评剧也濒临着危亡。沈阳解放以后,新的唐山评剧院的成立,宣布了奉天落子落下完美的序幕。此后,“奉天落子”改名为评剧,并且交融于评剧之中,重现繁荣。
奉天落子作为评剧的第四个阶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为评剧的形成以及未来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奉天落子这段发展史,对于以后评剧的研究以及其他剧种的发展都是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而其为我们开创的风格以及留下的宝贵剧目,更是为评剧的发展打开了一片繁荣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