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首民歌《念红军》传播现象与启示

2020-08-17辛吴雨聂贞萍

音乐生活 2020年5期
关键词:红军红色音乐

辛吴雨 聂贞萍

何谓红色歌曲?阎肃先生认为,对于红色歌曲的判定应该包含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在漫长历史环境中诞生的、与我们民族一起成长、融化在人们生命血脉里的歌曲;二是新中国成立后反映主旋律、追随着我们发展脚步的歌曲:三是那些健康向上、启人心智、净化心灵的歌曲。”歌曲《念红军》诞生于1927年-1937年间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湖北省石首市,表达了当地人民群众对红军的感恩与思念之情。它以口头创作、民间传唱的方式流传至今,打动着一代又一代的石首人民,无论男女老少皆耳熟能详,成为当地的“本土音乐符号”。

一、《念红军》传播之原因

1.自身的艺术魅力

從歌曲的风格特征来看,《念红军》有着显著的南方民歌特色。其调式为A羽五声调式,结构为起承转合一段式的反复结构,板起板落。音乐表现手法相对简洁集中,感情质朴。它的旋律音程以大二度和小三度的循序或迂回进行,旋律线呈波纹型,婉转悠长。旋律字少腔多,唱词各字之间常有程度不同的旋律华彩装饰,使听者感受到歌Ⅱ昌女子的温顺细腻。歌词内容描绘了农历正月到四月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的一片勃勃生机之景。运用比兴的创作表现出党领导下新中国的诞生,预示着人民美好生活的来临。女子准备好鲜花和烟酒盼望红军归来,以示感激。歌词简洁有序且贴近人民生活,同时加入当地方言“沙”“吙吵也”,成功的塑造了一个感恩、思念红军的江南女子形象,打动听者。

2.丰富的传播媒介

传播从人类社会诞生时便已开始了,它使独有变为共有,是信息文化流动的必要过程,而传播的实现则离不开传播媒介。在这里我将歌曲《念红军》的传播纵向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口语传播时期,第二是乐谱传播时期,第三是电子传播时期。“口语传播时期”,这一时期是歌曲《念红军》自然传播的时期,它仅需要传播者和受众者在空气媒介的作用下进行最原始的传播。诚然,这一时期传播空间受限,且歌曲容易失真。但这种群体创作、口头记忆、接力传播的流动方式是歌曲《念红军》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和基本条件,不可小觑。“乐谱传播时期”,这一时期以纸质文件作为载体而进行乐曲的传播。在第一时期的作用下《念红军》被当地人民群众所传Ⅱ昌的现象受到业内专业人士的关注与重视,于是他们将这首民间歌曲记录成谱,并收录于《九曲回肠——石首民歌集》。乐谱的记录不仅克服了口语传播的种种弊端,如模糊性、遗忘性等。同时也推动更多的艺术群体对红色歌曲《念红军》的关注、表演和宣传。“电子传播时期”,这一时期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念红军》的传播推向了高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文艺作品的发展和流传奠定了坚实基础,它使红色歌曲《念红军》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成为石首的“本土音乐符号”。青年女高音歌唱家万莉演唱歌曲《念红军》并收录其实体唱片《民歌绽放》,同时于酷狗App同步上线,使得网络大众,专业学者加深了对这首文艺作品的再次关注。同时,“全民K歌”的热潮也掀起了全民演唱该歌曲的热情。

3.稳定的社会环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国泰民安才有艺术文化的百花齐放。随着十九大的召开,针对文化事业的发展以及德育工作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全新要求。为了在新时期做好文化宣传以及德育工作,当地政府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这种政治背景下,各政府部门借助《念红军》的传唱热潮,利用红色歌曲这一百姓喜闻乐见、易于传播的音乐艺术,引导当地人民对我国特有的发展历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认识理解。在此基础上为提高培养群众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群众积极吸取红色歌曲中的优秀精神力量做了许多深入人心的举措,各项群众性活动,文艺汇演邀请歌手演唱;宣传、教育等会议上作为背景音乐播放歌曲等。在科学利用方面,依托《念红军》等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红色旅游,为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助力。成功的打造了省级名胜风景区,石首市桃花山旅游风景区。

二、《念红军》传播之启示

1。立足地方文化优势,传承红色文化基因

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灿烂的华夏文化。历史如歌,几乎每一个民族或地区都有其代表性的地方民歌。我们在充分尊重其他地域性文艺作品的同时,也要在各自的地理环境和民俗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自己独一无二难以复制的地方性文化优势。

当下要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石首桃花山树烈士林园接受洗礼,带他们重走先烈的挑粮小径、感受烽火岁月中先烈们的精神,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对构建和谐社会、提高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意义。在竹海碧波下,挖一捆春笋;在小桥流水中,看漫山桃花,听一曲《念红军》,摘一筐水果,捉一只土鸡;回味红米饭南瓜汤,感受农村淳朴生活之乐趣。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基因,为精准扶贫和美丽乡村建设助力。

2.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塑造地方音乐符号

任何音乐都需要传播得以存在。传播是实现音乐根本艺术功能即审美与表达情感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其宣传、教育、教化、科学利用等其他社会功能的有效手段。音乐在方便的供需方式中也成为了文化市场中最基本的、最重要的精神食粮。

当今,音乐艺术不断发展,配器、和声、电子作曲等技术不断更新,专业人员在对传统音乐作品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二度创作并通过媒体这一传播媒介进行表演有目共赏。在央视节目《国家宝藏》中,湖北省博物馆的馆藏文物曾侯乙编钟在1978年出土后首次惊艳亮相,乐音清脆悠扬,叹为观止。中国歌唱家龚琳娜和德国作曲家老锣用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乐器编钟进行文艺创作,用现代艺术来演绎古老经典《离骚》让观众赞叹不已。在“故为今用”的基础上“洋为中用”,不仅给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也将湖北省博物馆的国宝搬上荧幕,为众人知晓。

科技启发艺术,在PALM2018北京国际乐器展上,中央音乐学院副教授朱诗家带来了两场高科技的互动音乐表演——计算机音乐、手机交互音乐《彼岸雷光》和VR、计算机交互音乐《云之翼》。音乐形式的发展与科技发展息息相关,而传统艺术形式在科技介入后其音乐表演方式也逐渐发展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表现方法。让技术与音乐及音乐相关的内容深度结合,为音乐带来无限的想象力和创作发挥可能性。这些新的音乐形式带入了强烈的时代感和科技感,且更能为年轻观众所接受和喜爱。

歌剧是将音乐(声乐与器乐)、戏剧(剧本与表演)、文学(诗歌)、舞蹈(民间舞与芭蕾)、舞台美术等融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有着多种样式和体裁。首先,歌剧创作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它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需求。其次在地方音乐传承的过程中,将民间音乐、舞蹈和表演等艺术有机结合,塑造更加丰满的艺术形象,也有助于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的《洪湖赤卫队》,便唱响了《洪湖水浪打浪》这一优秀艺术作品,唱响了洪湖,成为湖北省洪湖市的“本土音乐符号”。

自2017年起,我国已全面进入“流量社会”。在这一社会大势之下,青年歌唱家万莉演唱红色歌曲《念红军》让更多人关注此歌,因此要充分利用艺人的力量带动文化的宣传。在央视节目《经典永流传》中,肖战表演的Rock版《竹石》尽显竹之坚韧,莫文蔚深情拥抱春天献唱《咏梅》,汪苏泷豪放演绎“唐宋八大家”之苏轼名词,李玉刚颂唱忠贞虞姬解读女性,周笔畅激情唱响诗词经典。这些作品无不在文化传递和音乐创新上达到了一个新的美学高度,它将经典诗词的文学与时代精神下的音乐深度结合进行创作,并通过偶像这一载体让观众重新感受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因此,要树立好地方艺人宣传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榜样形象,引导受众思潮,塑造“本土音乐符号”,成就“地方形象”。

中国传统红色文化的传承不仅离不开自身的独特魅力,也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繁荣发展。伴随着推广、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与时代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化传播手段,立足地方文化优势,传承红色基因,塑造“本土音乐符号”,使“本土音乐符号”成为当地的“有声名片”。

猜你喜欢

红军红色音乐
李红军美术作品欣赏
红军不怕远征难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十送红军
追忆红色浪漫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