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剧产业的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探析

2022-06-07张迎芬

参花(上) 2022年5期
关键词:评剧版块剧目

中国的戏曲艺术唱腔主要分“板腔体”与“曲牌体”两类,评剧属于前者。换言之,评剧演唱有基本调。在这个基本调上不断加以板式变化,才发展出特色评剧,进而使评剧剧目特征各异。本文以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建构为主题,从现阶段评剧产业特色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入手,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建议,以此推动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

一、評剧产业特色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受众市场逐渐萎缩

无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其存在与发展本身都是用其最本质的文化魅力感染受众。只有受众对其产生兴趣,慢慢成为固定受众,艺术形式才得以进一步延续发展,不然就必定衰亡,评剧产业也是如此。[1]在评剧发展最兴盛的时期,无论是演出气氛,演出剧目还是演唱人员,都差异明显,特色鲜明,十分易于吸引各个类型观众为其买单,积攒一定的观众基础。由此,评剧产业发展呈现健康的发展态势。但是,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文化发展越来越多元,大量西方文化不断涌入我国。人们能够选择的艺术形式繁杂多样,对评剧这一传统艺术的了解与发展就逐渐丧失动力。特别是年轻一代群体,相较于需要静下心来感受的传统文化艺术,更加倾向于“快餐式”的网络文化。[2]如此一来,评剧产业发展与年轻一代“脱节”。自然,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就面临“窘境”,亟须正视其受众萎缩趋势,找出原因,应对解决。

(二)剧目缺乏创新

从流传至今的经典评剧剧目来看,家喻户晓的评剧其实就那么几部:《刘巧儿》《杨三姐告状》以及《花为媒》等。虽然它们的传唱度十分高,但是放在现今时代难免“落后”。即便忠实的评剧听众百听不厌,评剧产业发展也难以扩展新领域,且难以赢得新的观众市场。[3]所以,评剧发展为保证其生命力,必须在剧目上进行适度创新,让新的剧目被观众接受,被观众喜爱,而后,经历岁月洗礼被观众认可,发展为新的经典剧目。基于此,从这一角度分析所谓新剧目始终难以深入受众心中的原因,主要便是新创作的评剧剧目没有契合时代主题,仍然过于守旧,未能深入现今时代人们生活,还有的是打着创新旗号的评剧剧目事实上就是“换汤不换药”。再加上欠缺真正高水平的剧目编导,欠缺评剧唱腔创新人员等问题,整体导致评剧剧目创新难上加难,成效不佳。

(三)师资力量薄弱

之前,各地评剧流派众多,唱腔也各异,优秀的评剧剧目以及表演人员比比皆是。无论是从事评剧教学的专业人员,还是主动来学习评剧的学生都络绎不绝,评剧发展影响力巨大。[4]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各种新兴文化艺术的冲击,评剧产业每况愈下,甚至可以说是一蹶不振,评剧人才大量流失。所以,放眼现在的评剧产业文化发展不难发现,很少有观众愿意到剧院看剧,对评剧的认知仅在于了解其是传统文化艺术之一。而细化致使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首当其冲便是优秀的评剧剧目相对较少,传统剧目缺乏吸引力,新剧目又不接地气,看评剧的人少,评评剧的人少。[5]久而久之,剧团发展没有经济效益支撑,就无法健康运转,仅仅靠政府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支持与政策扶持,大部分剧团选择解散另寻出路。另外,老一辈坚守评剧精神的艺术家逐渐老去,新一代评剧人才参差不齐,大部分人都将精力放在其他领域以求“温饱”,评剧艺术发展必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无可奈何。

(四)评剧生源缺乏

在新时代背景下,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要想实际发展,就要有年轻一代对其保护并传承,以此激活评剧产业发展的生命力。然而,细观事实上的评剧产业发展,其实依然是由老一辈评剧艺术家负责“撑场面”。这样,长期欠缺新鲜血液,无论有多少评剧老艺术家,评剧产业发展都终将走向衰败。只有喜爱评剧的新一代人才不断加入,发自真心地传承、弘扬评剧文化,保证评剧产业发展有中坚力量,评剧产业的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才能水到渠成,产生良性发展循环,长盛不衰。[6]由此可见,评剧产业要发展特色文化版块,必须由年轻一代扛起责任,立足保护与传承视角,学习评剧,传播评剧。现实情况却举步维艰,从目前所设立的相应剧团与艺术院校发展都可以看出,与评剧文化相关十分之少,生源更是稀缺。即便有大部分艺术特长生选择声乐专业,真正与评剧相关,对评剧感兴趣的却寥寥无几。若是这种态势长久持续,那么,评剧产业不仅特色文化版块发展会受限,评剧本身的发展传承也将大打折扣。

(五)发展受到制约

一般情况下的评剧产业发展都是老人带新人模式。因为老一辈评剧艺术家不仅是在唱腔层面、艺术文化保护与传承层面、基本功层面等比较专业,但凡是关于评剧的理论知识内容,经过老一辈评剧艺术家实践展示,学习者都能更加通俗易懂地走近评剧,掌握评剧学习、实践的有效技巧。[7]但是,一味依赖老一辈评剧艺术家,久而久之,一旦出现评剧指导脱节,就极不利于评剧艺术整体发展。为此,知识经济时代的评剧产业发展必须“新”且“优”,多方人士共同努力。此外,有关评剧产业发展的具体宣传也要重新定位。否则由于评剧艺术宣传不够新颖而导致评剧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没有稳定、专业渠道,评剧艺术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完全不能凭借节目自身过硬就突破圈层,迎来受众。总之,评剧艺术发展可谓“内忧外患”,必须从艺术性与时代性双视角出发,紧跟时代脚步,合宜创新,引人共鸣。

二、优化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策略

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不断碰撞,表达多样,然而我国一些传统文化艺术逐渐脱离人们视线,评剧就是其中之一,面临十分严峻的保护与传承挑战。为此,怎样确立评剧艺术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对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建构,以及评剧艺术传承发展就至关重要。

(一)拓展受众群体

严格地说,现今时代的评剧迷仍是以老年人居多,即便有一部分年轻一代对评剧文化有一定好奇,事实上,能够耐下心来认真钻研评剧艺术的仍是少数。加之,评剧剧目种类相对较少,剧目更新也相对较慢。所以,培养对评剧艺术能长期探索坚持的年轻一代才是长远之计。针对此问题,有关部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与深度。例如,优化艺术院校建设,增大评剧专业招生比重,促使艺术特长生在报考艺术院校时,不再简单地将视线锁定在美术、舞蹈、音乐等专业。此外,要多路径挖掘评剧传统美、古典美,多角度、多维度地分析评剧艺术较之于其他传统艺术的独特优势。当然,强化专业教育也是重中之重。我们必须在保护并弘扬评剧艺术的过程中,以贴近时代为基,以培养人才为本,循序渐进地提升评剧艺术影响力,确保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的根基牢固。54574712-9378-48FC-B1DA-12B8C922684B

(二)增强创新意识

结合评剧艺术发展实际,事实上其从诞生之时起就从未停止过创新。但是,以往的创新仍然受到传统思维局限,对创新的程度与力度皆存在不足。所以,为促使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合理发展,评剧相关产业必须将增强创新意识严肃对待,对评剧艺术的内容与形式等不断革新,以此使评剧艺术绽放魅力,真正凸顯其独特风格,在大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具体而言,首先,剧目创新。对传统剧目《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进行创作延展,确保评剧艺术有时代性、即时性、社会性。其次,唱腔创新。根据主要人物性格、形象塑造、地位等综合优化唱腔设计,保证唱腔运用灵活、巧妙。再次,舞台创新。确保即便是经典表演曲目,在舞台设计上也减少重复,贴合现今时代人们审美需要,不断打造优质舞台。最后,传承创新。在传承方式上多元创新,即在原来的老带新模式上,开拓多种路径,面对面、屏对屏,多种讲授渠道混合利用,致力于培养最优秀的评剧表演人才、编导人才,为评剧产业的特色文化版块发展储备大量后备力量。

(三)健全管理机制

有关评剧艺术的管理机制健全,可以关系到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以及整体评剧产业今后的发展。所以,除上述措施外,我们还要正视评剧艺术管理机制的不足,在厘清目前我国评剧产业发展主要依赖政府扶持的基础上,对于评剧产业发展资金、设施等细致梳理。而后,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顺应文化领域市场化变革,对评剧产业发展进行法权力量、行政力量以及社会经济力量等方面整合。[8]只有这三方面力量的整合才能对评剧产业发展走向产生积极影响,为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制定相关法规条文,对评剧文化开发、利用;为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健全组织结构,做好评剧产业发展长远规划;对评剧产业发展的实行系统管理机制,加大对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扶持;带动社会力量踊跃加入,明确评剧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形成完善的材料库,对评剧艺术特色文化系统整理以及全面记录。

(四)加大渠道宣传力度

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早已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与信息传播方式。评剧艺术作为传统艺术,必然应顺势而为,主动应用现代化宣传方式,扩大评剧艺术渗透层面,以此吸引对评剧艺术感兴趣的人,不断参与到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9]例如,学习“中国评剧网”先进经验,建立一个面向全国人民的专属评剧网站,在此网站上传思维导图式评剧发展史,帮助感兴趣的学习者快速厘清评剧历史,同时,开设专门的评剧版块,并将一些优质评剧影像整理之后供自由下载,尽可能做到人人可参与,人人可交互。另外,也可以善用新媒体,通过微博、抖音、公众号等,为受众推送个性化评剧内容,确保受众第一时间掌握评剧发展资讯。抑或是合作卫视“中国风”节目,多渠道加大评剧宣传。长此以往,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建构将如鱼得水,增效减负。

(五)坚守融合变革

现今时代的传统文化艺术发展最显著的特点是“交融性”,评剧产业特色文化发展亦是如此。要想在信息时代使评剧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合理建构,除了评剧艺术发展要坚守评剧传统,整体上的评剧艺术发展还是要以新旧碰撞为基本,切实坚定融合发展之路。换言之,在优化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的过程中,将评剧与其他艺术形式大胆结合,秉持取长补短原则完善自我。同时,在坚定评剧艺术本身特质之外,以个性发展为主调性,以此为评剧文化能收获大众喜爱提供保障。这样,无论是评剧产业以市场为基础,将自身与社会经济相互融合,还是契合大众精神生活需求,不断调整评剧艺术宣传策略,未来的评剧产业发展以及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都可以取得傲人佳绩。甚至,在长效的融合之路发展探索下,后续评剧艺术可以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拓宽评剧文化渗透渠道;与社会需求相融合,由小见大,由浅入深,将传统艺术中的大智慧通过评剧输出落在细节,使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结合评剧产业本身的人文性特点与传承性特点,探讨新时期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构建,不仅需要我们先行认清评剧文化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还需要我们就此对症下药,通过拓展受众,健全机制,加大宣传以及创新实践等有效应对评剧产业特色文化版块发展困境,实事求是地彰显评剧艺术魅力,使特色文化版块发展模式搭建快速见效,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高荣.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J].大众文艺,2022(03):7-9.

[2]潘丹.发挥界别优势特色 推动传统文化发展[J].民主,2022(01):38.

[3]李立芳,刘柃杉.新文创视域下传统文化的IP化发展之路——以绳结艺术为例[J].民艺,2022(01):143-147.

[4]李沁芳.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12):50-52.

[5]张保建.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J].炎黄地理,2021(04):43-45.

[6]于禧文,刘明阳.文旅融合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以沈阳评剧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1(03):100-102.

[7]张文涛.新环境下冀东地区评剧的保护与发展措施探究[J].黄河之声,2019(12):13-14.

[8]陈逸飞.新文化业态下唐山评剧的活态传播与传承策略探析[J].参花(下),2019(02):97-98.

[9]宋爽.浅谈新时代评剧艺术的继承和发展[J].剧作家,2019(01):126.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津唐秦地区的传统音乐创意产业模式探索”(项目编号:2019031301009)的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张迎芬,女,本科,唐山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54574712-9378-48FC-B1DA-12B8C922684B

猜你喜欢

评剧版块剧目
评剧《女儿》
评剧《花为媒》
舞台剧目
评剧《新亭泪》重编之思考
评剧《大山里》剧照
《科学与社会》“STS研究”版块2021年征稿启事
新见晚清民国传奇剧目十一种
加大对“无抗”、“替抗”的产品的研发,润盈明年要在中草药版块再度发力
文华大奖”获奖剧目
优秀剧目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