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分析

2020-08-16李国辉姜汪维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李国辉 姜汪维

[摘 要] 工程教育认证确定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专业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创新创业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核心力量,对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双创教育问题进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8-0024-02

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转变,对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与各方面素质的要求更高,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高校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就变得更为迫切。我国现如今各方面正在持续和国际接轨,所以培养人才标准需要和国际标准相融。也正是因为如此,工程教育认证才显得极为重要。在外国,工程教育认证已然进行了很多年,外国高校教育进行情况已经证明,对高校而言,工程教育认证可以有效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并且高校倘若可以根据认证标准持续完善自我,也可以推进专业认证标准持续提高。

一 工程教育认证概述

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涵盖了几大要素,即学生与毕业要求、改进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师团队等。专业补充标准要求每个专业在几大要素中的特殊要求,并非独立的指标。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特征表现在:第一,将产出导向作为原则,着重看所有学生产出,也就是学生学习到了哪些知识,课程体系与支持条件等,这部分均是确保与支撑学生产出的,同时规定构建学生成就评估系统。第二,将质量保证与改进当成指导思想,也就是不断改进质量文化。学校与专业需要构建完整的校内评价制度,持续调节与改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等,促使毕业生充分满足社会各方面需求。第三,遵守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把学生当成学校与专业的第一服务对象,围绕学生的培养,按照对学生的期望制定合适的培养方案,注重学生表现,把学生满意度当成通过认证与否的核心指标。

二 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分析

中国创业教育理念来源于邓小平1980年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干部会议上进行的重要讲话,其讲话内容大致为需要具备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向干部与人民群众开展教育工作,需要艰苦创业。由此看来,邓小平的艰苦创业教育理念实则是面向大众的创业教育观,即所谓的全民性创业教育。而江泽民于全国人大八届会议闭幕上讲到了64字创业精神,此乃邓小平同志艰苦创业精神的延伸与发展。李克强也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将全民创新创业教育促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掀起了大众创业的浪潮,构成了万众创新的新姿态。

我国创业教育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当属胡晓风的融汇三方创业教育,其一开始明确表示创业教育基本概念,同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创业教育实践体系与教育理论。所谓的融汇三方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就是说:第一,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创业教育的主要思想,积极主张创业教育乃是对生活的教育。第二,胡晓风创业教育是承袭与发展了邓小平创业教育思想。第三,在创业教育体系中融合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表示创业教育是生活的教育,需要关注全民与民主教育、全面与终身教育相融合。

三 工程教育認证背景下高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创业教育

(一)融合专业教育的双创课程体系

此次对软件专业目标就是突出人才知识交叉与复合型能力结构培养,培养充分满足社会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实现该目标的支撑是设定课程体系。把专业教育和双创相结合,合理设定教学模块,围绕产业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向,在课程中融入软件行业有关的先进技术与知识,把企业实际项目引进课堂,在教学中引发学生双创意识,培养学生双创能力。第一,同事教育平台课程。经过面向所有学生的始业教育与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等,培养学生双创理念。在课程中关注和专业相融,积极培养学生在专业中的双创意识。第二,专业平台课。将IT前沿知识与技术等结合在课程中,课程最后2个星期的课时添加进双创基础训练,经过项目方式即做好课程相关知识点的整理,夯实基础,引发学生产生双创意识。如,在《HTML5应用开发》中引进电商网页项目,促使学生在需要做好的作业项目中,从教师推荐的多种自学资源制作汇聚一切学习资源的分类型网站,促使自学变得非常方便,从而自行学习Bootstrap框架做好学习资料网站,以便于学生观看,利于教师评价与整理。第三,岗位课。高等教育软件专业分为四个岗位,即Android与Java开发岗、前端开发与UI设计岗位。学生可以按照自身水平与兴趣挑选不同岗位学习实践。将IT前沿知识与技术方式结合在岗位课程,在课程最后两个星期的课时添加双创基础训练,而双创基础训练是根据岗位区分的。第四,实战课。引进真实项目,积极引导学生从多个方面提高软件开发能力与双创能力。如Android开发岗位课程引进企业项目,即出租车管理App,在项目开发中结合进版本控制与过程管理等整个过程。结合双创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需求与社会关注问题等方面下手,做好作业项目。主动推行通过比赛促进教育的模式,激励引导且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多媒体比赛与程序设计比赛等活动,在更大的舞台进行双创实践,提高双创综合能力。

(二)基于CDIO模式与项目驱动方式进行教学

参考工程教育模式,从构思与设计、实现与运行几个方面下手,把课程与工程能力培养目标和训练构建对应关系,采取项目驱动方式,关注学生项目设计开发与实践能力、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从而培养满足当代职业需求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按照企业工作步骤与岗位需求,在教学中引进企业项目开展项目教学,课程考核使用项目化考核,将理实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各方面实践能力。引进企业实际项目,在最后一学期的企业项目实战课中进行,教师按照项目开发流程要求,分析与设计、编码与检测、运行与维护每个时期流程展开项目教学。网络上计算机软件类型的教育资源多不胜数,能够充分满足各个学习者的需求,借助慕课资源进行网络学习,和现实讲课辅导相融,如此一来利于提升教学水平。

(三)组建具备双创能力的师资团队

教师团队力量较弱关键体现在这些方面:首先,是专业教师项目开发实践经验匮乏;其次是双创课教师大部分并非专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多是将理论课程教学作为核心,理实脱节情况比较严重。高等教育软件专业人才培养的双创课程体系正常实行的核心条件就是培养具备双创能力与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第一,改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能力。一则,促进教师采取互联网+方式得到新知识与先进技能,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与双创理实相结合的水平;二则,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翻转课堂与慕课等提升专业教学效率。舉例言之,高校组织信息化教学培训,如“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使用混合教学模式,采取的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进入企业实践,强化实践能力。一来有序组织教师去企业实践,从管理与技术等方面进一步了解项目开发与企业运行管理等,提升实践能力、双创意识及能力;二来雇用优秀的校友与工程师等进行双创讲座,构成专职与兼职相融的教师团队。第三,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开拓双创体系。通过师生双创活动与顶岗实习等工作提高专业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出教师科学研究与研发技术优点,软件专业先后和各大企事业单位订立各项技术服务合同,大大提高社会服务能力,给教师与学生双创开拓渠道。第四,健全考核评价与激励制度。诸多高校在创新创业教师团队建设过程中均不具备对应的考核评价制度与激励制度等保障与政策支持。高校主动探究教师教学工作的各方面考核,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管理与科研经费双创管理等方面拟定对应的机制。

(四)高等教育软件专业双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高校软件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依靠学园城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实践平台建设的校企协同育人制度,将学生作为核心与以人成才作为目标,设计且实践分层分类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第一,把双创教育和专业教师进一步结合,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注重实践操作方式等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能力与意识,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结合进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第二,基于工程教育模式与项目驱动方式进行,把课程与工程能力培养目标、能力训练构建对应关系,按照企业工程步骤与岗位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引进实际项目开展项目教学,课程考核都使用项目考核,使理实相融,从而提升学生实践水平。第三,将产教融合与岗位实践作为重心,积极培养职业型优秀人才,构建学园城一体化平台,把培育人才和生产相融,采用工作室加企业的方法促进双创实践平台,以差别化岗位实现分类育人。

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采用学徒制作为基本的高等教育软件专业为例,积极探究且实践工程教育模式下的专业人才培养双创教育,从教师团队与课程资源、课程体系与实践平台等多个方面,综合培养高校学生双创教育理念与双创能力,把双创教育理念结合进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并且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与教师到企业实践等方面还需积极探究,同时发布对应的政策。

参考文献:

[1]杨立群,于丹丹,李美谦.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路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16).

[2]杨保军.基于融合视角的民族院校商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初探[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18(03).

[3]洪柳.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背景下广西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18(06).

(责任编辑: 王义祥)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