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学视域下基于高校官方微信的大学生网络谣言规避途径

2020-08-16张飞廖亮张水莲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高校大学生

张飞 廖亮 张水莲

[摘 要] 互联网平台的发展为信息传播生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虽然互联网平台为信息传播特别是信息共享带来了便利,但是互联网平台也为谣言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而为了有效避免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高校有必要在舆论学指导下,依托官方微信做好辟谣工作。本文在对网络谣言的基本特征做出分析的基础上,对高校微信谣言辟谣工作主要方式以及保障措施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充分发挥出高校官方微信在大学生网络谣言规避工作中的作用。

[关键词] 舆论学;高校;官方微信;大学生;网络谣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8-0016-03

在高校依托官方微信开展大学生网络谣言规避工作的过程中,高校不仅需要认识到微信辟谣工作的价值,而且需要了解网络谣言的特征,从而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微信辟谣策略做出探索,充分发挥出微信平台在舆论引导工作中所具有的优势。

一 网络谣言的基本特征

网络谣言的传播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谣言呈现出了更快的传播速度。在传统的信息传播环境下,谣言传播的方式主要为人际传播,在这种传播模式下,谣言并不会在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传播范围。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了裂变性的特征,这则促使网络谣言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扩散,并引发更为严重的舆论危机。

其次,网络谣言具有更强的隐匿性。网络谣言的隐匿性来自网络用户身份信息的隐匿性,在此基础上,即便是网络谣言已经得以较大范围的传播,但是网络谣言始作俑者的身份仍旧难以准确定位,而虽然网络具有自净功能,但是这种功能却具有滞后性,这则为网络谣言控制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

再次,网络谣言传播范围广。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1.2%。在如此庞大的基数下,网络谣言一旦开始传播,会迅速地覆盖整个互联网,它的传播范围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

最后,网络谣言传播方式呈现出了碎片化特征。传播方式的碎片化体现为传播内容较短且容易被阅读与接受,同时也容易被误读与误解,这促使网络谣言传播呈现出短平快的特征,同时也为辟谣主体的辟谣能力、反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 高校微信辟谣工作主要方式

(一)发布原创辟谣信息

发布原创辟谣信息,是高校依托微信开展大学生网络谣言规避工作的主要方式。在使用这一方式开展辟谣工作的过程中,高校需要针对大学生网络谣言内容自主原创辟谣信息,并使用多元化的信息呈现形式提升辟谣信息所具有的传播成效与说服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网络谣言规避成效。

第一,高校可以在对谣言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依托官方微信发布辟谣与澄清信息。消息不对称是大学生网络谣言得以传播并产生恶劣影响的重要基础,而消除消息不对称则是规避谣言的有效路径,为此,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所具有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及资源,通过多方路径对谣言真相进行调查,从而了解与公布谣言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在此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原创辟谣信息的说服力,高校不仅需要积极主动地应对谣言、小心谨慎的开展辟谣,而且需要在官方微信平台中对隐藏在谣言背后的真相进行有理有据的详细阐述,从而在做好信息公开、挤压谣言生存空间的基础上,避免谣言产生二次传播。

第二,高校可以引导当事主体开展辟谣工作,并依托官方微信發布辟谣与澄清信息。针对校内所产生与传播的谣言,高校有必要迅速定位谣言传播源头,引导与要求谣言传播主体对谣言进行澄清,从而从根源上澄清谣言,阻断谣言传播范围的拓展。另外,一些谣言源自大学生群体对某些信息的误读,针对这类谣言,高校也可以邀请当事人对自身所发布的信息进行详细的解读,从而避免因信息误读而导致原信息内容的含义被曲解,进而有效控制谣言传播。

第三,高校需要重视拓展辟谣工作范围,构建专门性的辟谣平台。在互联网环境下,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流言都可能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产生负面影响,为此,高校辟谣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关注校内谣言的控制,而且需要重视针对社会谣言开展辟谣工作。在此过程中,高校有必要构建专门的辟谣平台以及专业化的辟谣工作队伍,通过对网络中已具备影响的谣言进行监控以及通过与其他单位、专家学者开展联合查证的方式,快速辨别信息真伪并发布原创辟谣信息,从而充分展现出高校在网络谣言净化工作中的职责与担当,进一步提升高校在网络谣言规避工作中的影响力。

(二)助力转发辟谣信息

虽然发布原创辟谣信息具有多种形式且能够取得良好的辟谣成效,但是如果高校官方微信缺乏受众与影响力,则高校依托官方微信所发布的原创辟谣信息自然也难以被更多人看到和接受,这会导致高校所开展的辟谣工作成效微乎其微,为此,在做好发布原创辟谣信息工作的基础上,高校还应当重视运用助力转发辟谣信息的方式推动辟谣工作成效的提升。助力转发辟谣信息主要可以包括与意见领袖合作或者培养意见领袖来完成辟谣工作,以及与其他高校或者政府部门开展联合辟谣工作。

从依托意见领袖或者培养意见领袖来开展助力转发辟谣工作来看,1940年,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了“两级传播”概念,这一概念认为意见领袖是社会大众接触信息的重要一环,基于这一理论可以看出,无论是谣言的传播还是辟谣信息的传播,意见领袖都能够发挥出一定作用。如果以“二级传播”理论审视高校依托官方微信所开展的大学生网络谣言规避工作,则上文中提到的发布原创辟谣信息形式属于第一季传播,而在与意见领袖开展合作基础上所使用的助力转发辟谣则属于二级传播。不同的意见领袖对高校官方微信辟谣内容进行转发的动机不同,如一些意见领袖完全是出于对谣言事件的关注而转发高校所公布的辟谣信息,一些意见领袖则需要高校与之取得联系来构建合作辟谣关系,而高校自身所培养的意见领袖则能够与高校辟谣工作步调保持一致。通过引导意见领袖参与辟谣工作,能够有效提升高校官方微信辟谣信息的影响范围与说服力,提升大学生群众对辟谣信息的关注度,为此,高校不仅需要重视与网络平台中的意见领袖构建合作关系,而且需要在师生群体中挖掘意见领袖,从而为大学生网络谣言规避成效的提升提供保障。

从通过与其他高校或者政府部门开展联合辟谣来看,高校与高校之间的官方微信可以共同构成具有更大影响力的微信矩阵,这对于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在辟谣工作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校与政府部门开展合作并依托官方微信开展辟谣工作,则能够确保官方微信所发布的辟谣信息具有更强的权威性与说服力,进而有效强化官方微信在辟谣工作中的功能与价值。当然,在联合辟谣工作的开展中,高校官方微信不仅需要重视相互转发联合主体所发布的信息,而且需要重视依托官方微信从不同视角对谣言以及事实真相做出解读,从而确保师生群体能够通过辟谣信息逐渐还原事实真相并对其做出深入认知。

(三)开展反谣言教育和引导

谣言止于智者,一味地堵和疏不如从根源加强学生对谣言的辨识教育,提升学生识别谣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反谣言的意识,从而提升其不信谣、不传谣的网络道德修养。

开展网络谣言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第一,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传统的网络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应把握时代赋予的机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发展的便利,运用高校官方微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如推送网络道德榜样人物、案例等。微信公众号这种即时通信工具可以实现和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和沟通,公众号推文留言功能可以及时了解并引导学生群体中的网络舆论,规范学生网络道德。

第二,利用高校微信公众号,开展网络法制教育。目前绝大多数大学对网络法律法规的认识不够,并不知道散布谣言会受到罚款、行政拘留等处分。高校可以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开展相关活动传播网络法规知识,培养大学的网络法制观念。如用推送一些事实案例进行警示教育,给学生产生心灵震撼的同时留下刻骨铭心的感受。

第三,积极开展网络校园文化活动。建立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将教育内容渗透到高校微信公众号日常推文中,使学生更易沉浸于活动中。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受影响,无法线下举行,利用高校微信公众号开展疫情期间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减少了疫情感染的概率,同时丰富的网络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观念和心理动态,助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大学生。

三 高校微信辟谣工作保障措施

(一)提升网络谣言研判能力

在高校依托官方微信助推大学生网络谣言规避工作的过程中,高校需要认识到舆论引导工作成效的提升建立在对舆论做出全面、准确研判的基础之上。为此,高校不仅需要重视推动官方微信辟谣工作方式的多元化发展,而且有必要通过提升自身的网络谣言研判能力来为大学生网络谣言规避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在此过程中,高校主要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高校需要强化自身的网络舆情监测水平。网络舆情监测是高校发现谣言、分析谣言类型与传播特点的重要前提,而仅仅依靠人工方式对谣言信息进行收集显然难以满足舆论引导与谣言控制工作的需求,为此,高校需要以提升网络谣言检测成效为出发点,加大在信息检索技术、数据挖掘技术方面的投入,主动引入舆情监控系统,从而逐步构建起自动化、智能化的舆情检测系统,进而为后续官方微信中所开展的舆论引导以及辟谣工作提供保障。与此同时,在高校依托官方微信开展辟谣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在充分发挥微信所具有的信息传播优势基础上,把握住舆情引导工作者的主动权,并通过与高校师生保持交流互动,了解高校师生思想动态以及对谣言信息所具有的态度,从而提升官方微信辟谣工作的针对性。

其次,高校需要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高校可以在对谣言所引发的舆论危机进行分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构建预警指标体系,从而通过对谣言信息进行准确评价,合理确定潜在舆论危机的等级并选择辟谣工作方式以及舆论危机应对预案。在此过程中,高校所选择和确定的语境指标需要具有可量化的特征,尽量控制主观指标数量,从而有效提升谣言信息、网络舆情研判工作的精准性。

(二)重视微信运营队伍建设

在高校依托官方微信开展大学生网络谣言规避工作的过程中,需要掌握微信平台信息传播规律并提升微信平台运营成效,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则要求高校能够重视微信运营队伍建设工作,从而为官方微信辟谣功能的充分实现提供人力资源支撑。

从高校官方微信辟谣工作对运营人员提出的要求来看,优秀的微信运营人才不仅需要了解微信平台中的信息传播规律,而且需要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信息接受习惯以及信息需求,懂网络交流风格与网络语言,并需要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从高校官方微信辟谣工作对运营团队突出的要求来看,为了更好地发挥出官方微信在辟谣工作、舆论引导工作中的作用,运营团队即需要包含新媒体技术人员、舆论引导人才,而且需要重视吸收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入队伍。与此同时,官方微信运营团队需要具备合理的年龄结构、支撑结果,从而形成“以老带新、持续成长”的团队发展模式,进而确保高校官方微信呈现出更好的运营水平。在這些要求下,高校必须重视完善微信运营队伍组建以及培训工作,在对微信运营队伍进行组建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把好岗位任用关,即在科学做好岗位职责定位的基础上对岗位候选者综合素养做出评估,从而确保上任人才综合能力与岗位要求实现良好对接。在对微信运营队伍进行培训的过程中,高校则需要围绕微信平台运营以及网络谣言规避工作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项目,同样,高校所开展的培训工作需要能够贯穿于微信运营人才的整合职业生涯,从而确保微信运营人才综合素养能够得以持续发展并适应工作环境变化。另外,高校还有必要根据培训目标、培训内容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做好培训监督与培训,为培训工作水平的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三)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大学生群体作为接受互联网生活深入的群体,最容易受到网络谣言所带来的影响,不仅是许多大学生所具有的信息接收习惯存在问题,也与当前的媒介环境息息相关。

一方面,当前许多大学生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并不会对详细的真实性进行查证,关于这一点,《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青报》等平台曾做出了调研与量化分析,结果显示,在网民日常的网络生活有55%以上的网民曾遇到过无法辨别的舆情新闻信息,遇到此类信息时许多网络用户并不能了解整个新闻事件的全部,对新闻事件所作出的理解也十分有限,更为重要的是,对于自身所看到和理解的内容,网络用户并不会对其做出判断。在此背景下,谣言具有了极大的传播空间。

另一方面,当前许多媒体在信息审核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当前许多媒体特别是短视频平台,不仅对新闻信息发布主体资质与能力审核不严,而且对于过度碎片化的内容所开展的管理十分松懈,或者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量,选择在短视频制作时出现掐头去尾,无法展示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而大学生群体作为这些媒体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自然也十分容易受到这些信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高校在依托官方微信开展大学生网络谣言规避工作中无法左右媒体的信息传播行为,但是却可以通过强化学生教育引导来提升学生媒介素养,进而通过提升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来避免受到谣言对自身认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有效地避免学生无意识地参与到谣言传播过程当中。

因此,高校有必要设置媒介素养相关课程,将网络谣言的类型、特点、传播机制、危害等作为主要的课程内容,与此同时,高校有必要在强化校园宣传工作的基础上,提升高校官方微信所具有的知名度,引导学生群体对官方微信进行关注,从而为官方微信在辟谣工作中作用的充分发挥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在高校依托官方微信开展大学生网络谣言规避工作的过程中,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可以通过发布原创辟谣信息、助力转发辟谣信息等方式挤压网络谣言传播空间,从而减少学生接收到网络谣言信息。与此同时,高校需要重视不断加强提升网络谣言研判能力、组建优秀的微信运营队伍、提升学校学生媒介素养,从而为高校官方微信辟谣工作的顺利开展及其成效的提升提供良好保障。

参考文献:

[1]曹晶.网络意见领袖社会文化取向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7.

[2]卢晓霖.浅析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论应对机制[J].华章,2011(11).

[3]曾润喜,杜换霞,王君泽.网络舆情指标体系、方法与模型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14(4).

[4]袁凯,孙晨阳.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8(9).

[5]黎慈.大学生传播网络谣言的诱因与教育管理对策研究[J].河北公安警察职业学院学报,2013(1).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高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学探究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