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外学分制度探索与改革

2020-08-16孟凡春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探索高校改革

孟凡春

[摘 要] 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变迁, 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高校学分制不断暴露出的问题,使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需要引入课外学分制度,来完成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本文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研究课外学分制度改革为例,探索如何在高校推广课外学分制度,并不断改革创新。

[关键词] 高校; 课外学分; 探索;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8-0013-03

学分制作为一种教学管理制度,从1978年开始在我国各高等院校逐步试行。三十多年来,学分制确实发挥了许多积极作用,推动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所需的人才。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综合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目前高校的学分制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大学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因此,需要将课外学分制度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来完成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全方位人才的目标。

一 课外学分及现状

(一)课外学分的含义

课外学分(Extracurricular Credits)是指全日制本科生在课堂外,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从事学生科创、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取得具有一定创新意义的智力劳动成果或其他优秀成果,经相关部门或认定小组认定后给予的学分。

(二)国内实施课外学分制的现状

针对目前学分制教育的薄弱环节,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长春大学、山西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北京电影学院等众多国内高校已经开始探索试行课外学分制,通过几年的试行和不断完善,课外学分体系在不断地完善和规范,学生成为课外学分制实施的最大受益者,获得了全方位的培养和锻炼,适应了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要求的发展趋势。

(三)实施课外学分制的意义

学校实行课外学分制度是为了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 探索试行课外学分制

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全面提高本科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的需要,作者在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从事学生工作期间,从2006年开始对课外学分制度进行了数年的研究和小范围实践,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为更好地适应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从2009年在大一学生中开始逐步试行并推广课外学分制,并且从2010年在峨眉校区全校区推广实施。

《课外学分管理办法》中规定凡是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化体育等活动学生均可获得课外学分;学生担任各级各类学生组织干部,达到合格要求,也可获取相应学分;学生在考证过级资格认证类等其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亦可获取相应学分。学生课外学分与毕业设计、评优评奖相挂钩,学生必须修够6个课外学分方可取得毕业设计选题资格,学生所修课外学分必须达到相应进程规定的数量,方可取得评优评奖资格,学生所修课外学分不纳入学校规定应修的总学分数内。

三 课外学分机制建设

(一)明确指导思想及原则

实施课外学分制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坚持现代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创新教育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努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开展课外活动的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的;坚持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与社会、文化、经济、科技发展相协调;坚持学生自愿参加与要求获得相应的学分相结合;坚持学校组织活动和院系组织活动相结合;坚持课外活动的开展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二)广泛拓展课外学分获取渠道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多种锻炼途径,确保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完成规定的课外学分任务。其中包括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科技创新比赛、参与实验室建设、各种学科竞赛、体育竞赛活动、文化活动、社团组织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发表学术论文、志愿者活动、获取各种证书或认证等。通过建立广泛的课外学分推广平台,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积极地推动了校园各种活动的开展,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

(三)注重科创能力的培养,构建课外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和平台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是社会需求反映在学校人才培养中的必然行动,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在课外学分实施方案中,规定科创类学科竞赛学分可抵素质学分,但素质学分不能冲抵科创类学分,以此调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且在6个课外学分设置中,创新学分设置学分至少要达到2个学分,比率高于其他列别学分所占比重。以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以及大学生科创中心等平台为载体,结合各专业学科特色,以项目立项和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等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其创新实践的能力,以此构建高校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体系。

全方位打造不同层次学生均可参与的“协会级—院(系)級—校级—省部级—国家级”的科技创新比赛体系,建设良性循环、科学合理的学科竞赛参赛机制。

1 以教育部认可的国家级竞赛项目为目标

以校内学科竞赛和科创项目为基础,支撑省部级、国家级学科竞赛;以高水平学科竞赛为导向,制定详细的备战计划,建立校内组织评审体系,积极为大学生创造锻炼机会,促进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同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2 系统建立参赛机制和培训机制

全方位打造不同层次学生均可参与的“协会级—院(系)级—校级—省部级—国家级”的科技创新比赛体系,建设良性循环、科学合理的学科竞赛参赛机制。同时,通过培训引导学生关注与社会生产、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前沿课题,了解当今科技竞赛的最新办赛方针,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建设创新论坛——通过网络、讲座、交流会等形式开辟创新论坛,激发创新热情,做好创新宣传,形成规模效应。通过以上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和平台的建立,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之成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有效支撑,成为学生进行科研素质拓展的重要环节,成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

3 建立规范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运行方式

提高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的规模和水平,形成良性的运行模式,保证辐射面和参与率。把科技创新工作重心向院系专业下移,同时依托重大科技竞赛加强对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建设发展,推动科技类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不断拓展和巩固参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基础,有效推动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校园的良性运行。

4 推进学生科创成果化制度建设

积极推动学生科创活动与“申请专利、发表论文、比赛获奖、资格认证、技术创业”等成果化建设相结合。

(四)提出参与分与奖励分概念

凡参与任何一项活动,学生表现良好就可获取一定的课外学分,即参与分;对于在活动中有突出贡献者,还可以另外获取学分,即奖励分。课外学分的实施就是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自主地参与进来,实行参与加分制,突出参与的重要性。引导并强调学生必须参与各种活动,否则无法获取课外学分,从一定程度上保证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确保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广泛性。

(五)制定规范的考核认定程序,成立配套的认定机构和小组

课外学分体系的构建与推广,考核认定环节是否能严格、公平、公正的执行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为此,我们专门制定了《课外学分考核认定办法》等详细规定和认定流程,并建立了严格的班级初审、年级审核、院系终审制度。为了完善、优化考核认定机制,成立了团总支、学生会、科创联合会以及志愿者协会等四个认定机构,将参与认定的项目进行分块管理和审核。

(六)课外学分约束机制

为确保课外学分制度得到有效推广,建立了课外学分与学生评优评奖和毕业设计挂钩的约束机制。学生只有达到了规定进程的课外学分,方可取得各类评优评奖资格;学生只有修够全部的课外学分,才能取得毕业设计资格。以此确保了课外学分制度逐步在全系范围内顺利推广。

(七)建立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

为方便学生提交课外学分认定申请和教师管理、审核,开发了专门的课外学分管理信息系统。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在网上提交申请项目,负责审核的教师将定期在后台对申请项目进行审核,并将信息反馈给学生用户。所有学生课外学分信息也将进行定期备案用以查询。

四 对目前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一)学生基数大,全面推广有障碍,尤其是学生科创方面

在课外学分实施方案中,科技创新活动比重较大,然而由于学生人数多、学生科创项目少、指导教师缺乏等多方面的原因,将一定程度上阻碍课外学分的推广。针对这个问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

课外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在推进过程中,通常会遇到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激励机制和保障制度不完善、对创新活动的支持途径不畅通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课外科技创新工作的有效开展,成为实施学生创新教育的瓶颈。科学整合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充分调动学生、教师、专业、院系和学校各职能部门等多个层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科技创新活动主体之间搭建起畅通高效的沟通机制,是建立和发展大学生课外科创的重要基础。

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鼓励学生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中的内容进行实验设计,分验证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两大类,在实验教学环节中有机贯彻学生科技创新思路;在理论教学中渗入科技创新活动和课题,实现专业课程与学生科创的有机结合;在实践教学中实施与教学要求相一致的创新项目或课题,达到实践教学与学生科创的有机融合。

建立专业特点鲜明的开放性实验室。鼓励学校建立开放性实验建设机制,即把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成为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具有诸多优点:一方面可以保证基地建设经费,另一方面可以紧密结合专业特点加强组织领导与技术指导,同时可以将一些专业特点鲜明的重大科技竞赛融入其中,形成固定项目,使课外科技创新基地在稳步建设与不断发展壮大过程中始终充满活力。

提高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的专业指导水平和建立相应机制。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虽属第二课堂,却与第一课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确并稳定一批具有较高科研学术水平与工作热情的专业技术指导教师至关重要,这是由该项工作的特点决定的。通过专业指导教师的积极参与,可以有效缩短学生课外科研立项的研发周期,保证研发质量,提高作品水平,进而将学校的科研优势在重大科技竞赛中转化为胜势。具体方法是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评审专家团和指导教师库档案,担任学生项目评审专家或项目指导教师。积极鼓励专业指导教师队伍深入到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来,把相关教师工作量折合为教师的科研工作量,并且与聘岗、评职等实质性工作挂钩,解除指导教师的后顾之忧。

建立完善学生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体制。为了使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能够规范、有序、长期地开展下去,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最终达到学校搭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的目的和效果,要建立一套具有指导意义、适用于各层次学生的管理体制。在体制的建立中应进一步强化项目化管理理念,建立合理有效的学生科创项目管理和评价体制。建立完整的“个人申报、专家评审、院系立项”立项管理制度;建立“协会实施、导师追踪、定期检查、答辩结题”的项目管理和评价机制,实现科学管理;采用“先仿真设计、后实物制作”项目建设思路,确保立项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通过学生课外科研课题立项与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立项来规范工作程序,保证工作的实施效果。同时推进采用学生自主立项的方式,可以集中广大学生的智慧,进一步丰富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形式与内容。

(二)文体艺活动蓬勃开展,科创活动积极性有待提高

《课外学分管理办法》的实践和推广,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文体艺活动的开展呈现了新的生机,学生参与异常踊跃,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学风班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但同时也反映出来学生参与科创的积极性不高。在探索试行学分制阶段,课外学分科创项目申报只占总申报项目数的8.75%,远远没有达到预定要求;然而文体艺项目申报占总申报数的比例高达72.3%,部分学生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特长,对于某一类活动参与较多而忽略了全面发展,也违背了实施课外学分的宗旨。因此,需对《课外学分管理办法》进行进一步修订,对于各项目设置认定学分上限值,避免学生出现“偏科”现象。

五 尝试构建一种基于课外学分管理的学生工作模式

课外学分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既能实现志趣相投,又能实现知识互补,将会大大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全面化发展。实施课外学分是学校进一步激励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举措,全国各高校应以课外学分为契机,进一步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创新热情,努力营造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校园氛围,创建一种新型的学生管理模式,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成长的需求。

参考文獻:

[1]周培松,孟三爱.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调查与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6(12).

[2]谢海斌,胡晓勤.关于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机制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3(26).

[3]郑绍春.浅谈如何发挥指导老师在“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中的作用[J].船海工程,2008(4).

[4]胡红匣.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重要意义的思考[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10).

(责任编辑: 王义祥)

猜你喜欢

探索高校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