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创业能力视阈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调查

2020-08-16钟文才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就业问题大学生

钟文才

[摘 要] 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愈发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问题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困境,归根结底是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失衡,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有效供给不足。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从供给侧着手,增加有效供给,即通过高校、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优秀大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就业创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0) 08-0019-03

国际劳工组织对就业能力的定义为:使劳动者有能力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取得进步并应对变化,在想要更换工作或被解雇时获得新的工作,以及在不同生涯阶段均可成功就业的知识、技能和素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包括求职期望、学习成绩与知识掌握程度、基础能力、实践实操能力、道德品质与职业态度和创新创业能力。其中,求职期望包括就业地域选择、对就业单位的类型要求、就业意向和期望的薪资福利待遇等;学习成绩与知识掌握程度包括专业知识、通识知识和外语能力等;基础能力包括组织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书写与表达能力和情商等;实践实操能力主要表现为专业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道德品质与职业态度包括职业道德、求职动机和求职态度等;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能力等。

一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每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都创历史新高。2013-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699万人、727万人、749万人、765万人、795万人。201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820万人,较2001年增长了706万人,较2010年增长了160万人。而2013-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91.4%、92.1%、91.7%、91.6%和91.9%,对应的失业率分别为8.6%、7.9%、8.3%、8.4%和8.1%。然而,2013-2017年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05%、4.09%、4.05%、4.02%和3.90%。通过比较,发现2013-2017届大学生失业率均大幅高于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大致高出4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说明,大学毕业生失业率较高,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然而,许多城市和地区却存在“用工荒”现象。不少行业企业开出优厚条件招募员工,却找不到合适的员工。全国各地展开抢人大战,但是一些中西部地区却仍抢不到足够的人才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表现为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矛盾和困境,从经济学角度可以解释为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存在有效供给不足。

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实证解析

之所以会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困境,是因为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所培养的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为无效供给。因此,可以从高校和大学生层面解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一)高校教育体制与育人模式落后

高等教育扩招以来,各大高校竞相追求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在疯狂扩招的同时高校的软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却不足以满足大学生学习成才的需要。不少高校办学理念和育人思维固化,跟不上经济社会时代的发展,导致培养的大学生就业能力低下,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师对教学没有积极性,采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并未启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低。而且教师所授知识陈旧,教材跟不上学科发展的步伐,对学科前沿的介绍和教授少之又少,导致大学生不了解学科的前沿发展,所学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落后,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不能为用人单位所用。高校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现象,对专业实习实践认识不足,重视不够,轻投入甚至是不投入,导致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薄弱,而实践操作能力却是对大学生求职就业帮助最大的能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不到位

长期的应试教育致使大多数学生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对未来的就业方向一无所知,因此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瞎填乱报。大学生在校期间仍是处于迷茫状态,而高校对大学生的職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质量堪忧,甚至是流于形式。一方面是高校和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和就业指导课的重视不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没有连贯,时间间隔过长,并未贯穿整个大学生涯,导致效果不好。另外大学生认为这些课程毫无用处,逃课现象比较严重,真正认真听课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另一方面是教授这些课程的师资水平较弱,大部分由辅导员担任,没有对师资力量进行专业培训,并让教师取得相应资格证书。由于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兴趣不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方向迷茫混乱,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学业无目的无计划,不能为求职就业做好准备。而且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在求职信息获取、简历制作、求职礼仪和笔试面试等方面缺少相应的指导,致使求职成功率降低。

(三)创新精神不足,创业意识薄弱

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和政府也出台了政策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清障搭台。在经济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战略是促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长久之计。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的主力,不仅能解决自身就业问题,而且能带动他人就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然而,许多大学生安于象牙塔的现状,创新精神不足,创业意识薄弱,墨守成规,缺乏创业和敢闯敢拼的勇气和毅力。而正在创新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其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创业成功者不多。虽然各大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课程质量堪忧。许多任课教师是完成学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缺乏创新创业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科研成果转换困难,不切实际。而且,大学生以应付的心态对待创新创业课程。结果,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并未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与能力。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存在的问题

1 求职期望过高,不切实际

在就业地域选择上,大学生偏爱东部沿海发达城市,而中西部地区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较弱。在同一省域,大学生也不愿意去比较落后欠发达的城市工作。例如,龙岩学院毕业生在福建省内就业地域选择上偏爱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这些发达城市,而不愿去龙岩、三明、南平、宁德这些欠发达城市。

对就业单位类型的要求方面,毕业生偏爱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然而,私营企业才是吸纳毕业生的最主要力量。例如,通过统计龙岩学院2013-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其他企业(私企)吸纳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比例分别52.19%、53.76%、64.17%、59.76%和66.43%;国有企业和三资企业吸纳的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比例分别17.25%、0.99%、6.21%、4.29%和4.8%。

在期望月薪方面,大学生对薪资待遇要求较高,普遍高于全国和当地省平均工资水平。例如,通过对龙岩学院2019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毕业生期望月薪4000-5000元的比例为41.4%,5000-6000元的比例为25.12%,3000-4000元的比例为16.74%,3000元以内的比例为0。然而,2017年全国按行业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才为45761元,平均月薪为3813元;2017年福建省按行业分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才为48830元,平均月薪为4069元。

2 学习成绩差和知识掌握程度不高

受各方面因素影响,大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认真学习的人寥寥无几,而整天玩游戏、追剧的人比比皆是。最终导致期末挂科现象普遍,对专业知识只是片面的了解,没有进行系统学习与总结,专业知识不扎实。大学生普遍不喜欢阅读,对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普遍缺少认识,甚至连基本常识都缺乏。在对外语的掌握方面,大学生往往只为了应付考试,并未锻炼听说读写能力,真正掌握外语。但是就业却是对综合知识的要求,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足够知识,胜任工作中各种挑战的人才。

3 基础能力不强

实际工作对人才的要求不限于知识和成绩,往往是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于是,要求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有计划有目的地锻炼诸如组织能力、人际沟通与协调能力、书写与表达能力和情商等。但是,大学生在求职前对基础能力的认识不充分,认为这些能力是虚无缥缈的存在,对未来的求职就业没有帮助。因此,大学生并未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培养锻炼这些基础能力,导致大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能力不强的现象,制约自身求职就业与发展。

4 实践实操能力欠缺

大学生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高校也缺少对大学生实践实操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大学生的实践实操能力低下,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实践实操能力低下成为影响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吴国举、肖云等通过对重庆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得出,大学毕业生实践经验与用人单位需求不一致。

5 个别学生职业态度不端正

用人单位要求员工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态度,希望自己的员工对单位忠诚,以集体利益为重,能为单位的发展奉献青春与力量。然而,一些大学生利己主义盛行,只重个人发展和个人利益,枉顾集体利益,不重单位的发展,不能与单位共荣辱共进退共发展。不少大学生工作中容易情绪化,随意辞职,甚至在用人单位花大量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培养了大学生后却立马辞职跳槽,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去培养人才,更愿意花大价钱去挖人才。

三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建议和举措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与“用工荒”的困境,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需要从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侧着手。通过高校、大学生自身和用人单位共同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培养出符合劳动力市场规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一)深化高校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作为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承担着培养合格大学生的任务。高校应创新办学理念,推动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改革,做到以生为本,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正如陈宝生部长所说“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高校应着力推动学科专业水平建设,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和培养方案,重视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作为专业职称晋升和绩效分配的必备条件。教师要回归教书育人的本位,做到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立德树人教书育人。高校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理念,增加对专业实习实训和课外活动实践的投入,促进校企合作,联合企事业单位共同培养大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实操能力。

(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

高校应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把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师资培养作为重点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聘请行业专家和精英到校为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就业指导服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应贯穿大学生涯的始终,对大一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唤醒,对大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对大三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提升,对大四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跟踪服务。

(三)做好教育引导,鼓励创新创业

高校应该整合校内外资源,多渠道搭建创新创业平台,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一是创新管理与制度,通过制度建设鼓励师生投身于创新创业中。例如,教师指导学生取得创新创业成果,可以给予奖励,可作为职称晋升的条件。学生取得创新创业成果,可以免修部分课程,并进行奖励。二是利用校内外资源,创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通过基地建设,吸引创新创业团队,实现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校企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转化,促进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人才机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高校应聘请优秀创新创业导师通过授课、讲座、沙龙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培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增强创新创业能力。

(四)大学生自身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大學生应明确就业能力对自身求职就业和未来人生道路的重要性,有计划有目的地提高自身就业能力。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身的能力,设置合理的就业期望,不好高骛远,主动到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就业;大学生应有明确的学业规划,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扩大通识知识,并且积极投身于专业实习实训和课外实践活动,提高自身实践实操能力、组织能力、沟通与协调能力等;大学生还应注重道德品质修养,养成正确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态度。只有就业能力提高了,大学生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到合适的单位和职位,实行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Renique,Patel,&Mishra.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Committee report [EB/OL].http://www.ilo.org/public/English/standards/relm/ilc/ilc88/com-humd.htm

[2]吴国举,肖云.大学生就业困境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对重庆1618名大学生和272家用人单位的调查[J].青年探索,2008(2).

[3]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OL] http://wemedia.ifeng.com/74884846/wemedia.shtml,2018-08-22.

[4]何仕.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5]程玮.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提升实证研究——基于全国64所高校的有效样本分析[J].高教探索,2017 (7).

[6]谢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7(5).

[7]杜德省.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考量与培养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2).

[8]王永友,张学亮.大学生更高质量就业供给侧改革的实践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2017(6).

[9]刘佳,许华伟.“供给侧”改革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7(1).

(责任编辑: 王义祥)

猜你喜欢

就业问题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探析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调查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
关于职业学院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影响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因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