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的儿童审美从图像识读开始

2020-08-15汪雪丹

天津教育·下 2020年7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

汪雪丹

【摘  要】在《图像学研究》中,潘诺夫斯基清晰地阐述了图像识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重在解释图像的自然特征或其形象;第二层:关注图像所再现的故事或特定主题的解释; 第三层:重在挖掘图像的内在意义及其象征世界。

【关键词】图像识读;审美判断;文化理解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1-0109-02

【Abstract】 In"Imaginary Research", Panovsky clearly explained the three levels of image reading. The first layer: focusing on explaining the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mage or its image; the second layer: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story reproduced by the image or the explanation of a specific theme; The third layer: focus on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image and its symbolic world.

【Keywords】 Image reading; Aesthetic judgment; Cultural understanding

如今,以“视觉形象”为立科之本的美术教育,与“图像”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那什么是“图像”?怎么对它进行“识读”?“图像识读”与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有何关系?

一、“图像识读”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

图像是人类视觉的基础,是自然景物的客观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和人类本身的重要源泉。“图”是物体反射或透射光的分布,“像”是人的视觉系统所接受的图在人脑中所形成的印象或认识。而现在随着信息化社会中“图像”信息传递方式日趋快速和多样,当今时代又被称为“读图时代”。在这种情况下,“图像识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图像识读”能帮助孩子们学习言语之外的表达方式,养成视觉读写能力和视觉思考能力。比如孩子在识字之前,基本上依靠图像获取知识。如“卡片、绘本、动画片”等,都以直观易懂的视觉形象为主。通过图像的捕获和转化,加之联系实际生活,他们几乎能在不借助文字说明的情况下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其次,“图像识读”能让孩子们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因为人在看东西时,人的大脑对“图像”的选择性,组织性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眼睛和大脑之间存在互相“驯化”的机制。

二、“图像识别”与儿童审美的关系

翻阅人类发展史,我们可以发现美术创造了无数奇迹。如今,“美感” 已经成为工作场所里的最新流行词汇。当“尚美”风气成为主流,就会对人的审美能力提出新的标准。所以我们要借助美术学科特质的“图像解读”,对美术作品和现实中的审美对象进行感知、评价、判断与表达。培养学生在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的引导下对现实或艺术中的对象进行审美发现、审美判断和审美评价的能力。记得有一次听苏教版五年级美术课 《表情丰富的脸》,当教师把一组古代雕塑人物作品出示,让学生观察他们的表情时,“弱智”“好丑啊”“说唱俑?你看他像侏儒”……甚至還有学生索性发出了呕吐的声音,一系列的声音和动作引得全班哄然大笑,教室一片东倒西歪。

当时我吃惊地看着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些孩子怎么啦?对我们这些祖国代代传承的瑰宝居然是这样一种审美,这样一种态度。的确,如今的儿童面临着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全新世界,标志、广告、动漫等以及具有各种审美价值的生活用品纷纷涌入人类的生活。随之,“图像”也产生了过剩现象。更值得注意的是,“图像”中也包含着低级的、不健康的内容。此时,如果不具备较强的“图像识读”与“审美判断”能力的话,儿童就会发生审美判断方面的混乱,从而产生消极接受信息、思考类型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在美术教育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进行“图像识读”,从而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在对社会和文化的感受和理解中成长,为发展我们新时代文化做出富有意义的贡献。

三、美术教学中如何“识读”“图像”

在《图像学研究》中,潘诺夫斯基清晰地阐述了图像识读的三个层次:第一层,重在解释图像的自然特征或其形象,着眼于图像的物理事实和视觉事实。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一般的生活经验就可以辨认出来;第二层,关注图像所再现的故事或特定主题的解释。这一层次对图像的解读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如宗教知识或对社会及时代环境的了解等;第三层,重在挖掘图像的内在意义及其象征世界。此时,重在把图像当成“社会之境”,分析图像的形成与当时社会文化语境的紧密联系。还是以苏教版五年级《表情丰富的脸》为例,我们应该如何来识读这组古代雕塑人物武士俑、说唱俑、仕女俑。

1.第一层面,识读视觉表象。根据教学内容需要,我们第一个层面要对这组雕塑进行第一视觉识读,针对人物头部及五官进行具体的表情分析。(1)武士俑头戴胡人特有的黑色幞头、尖鼻深目、双睛圆睁、浓眉紧缩、张牙咧嘴、满脸络腮胡子,所以此表情给人的感觉是威武凶猛,让人望而却步。(2)说唱俑则是头戴软小冠,并以长巾围绕一匝,前额上打一花结;张口露齿、开怀大笑、同时眯缝双眼、额前有皱纹数道、露出活泼、诙谐、憨厚之态。此表情让我们感觉到说唱俑的表演仿佛已经进入高潮,他得意忘形,表情夸张。(3)仕女俑头梳倭堕髻、脸庞圆润丰满、双目细长微弯、双唇小而饱满、嘴角微挑、透出温馨笑意。此表情给我们一种端庄大方、优雅舒展的气质。由此我们提炼出这三种不同的表情:威武凶猛,夸张大笑,恬静微笑。

2.第二层面,识读背景知识。从第二个层面开始,便要求识读其相关的文史知识。(1)武士俑刻画的是一位唐代的胡人武士,所以面部塑造突出了胡人的特点:深眼窝、高鼻子、络腮胡子、以及胡人所特有的头饰幞头。同时又由于唐人尚武,所以武士俑又从表情神韵上表现出男子强健豪爽、充满阳刚之气的特点。说唱俑则是汉朝最底层的市斤小民的写照。(2)说唱艺人大多为身材矮小、相貌滑稽的侏儒充任表演者,以扮演丑角取悦观众为谋生手段。所以说唱俑伸头、耸肩、眉开眼笑、近乎手舞足蹈的夸张神态和滑稽动作也就成为其最大特征。(3)仕女俑是唐代唐三彩的代表作。唐朝社会风气开放、女人以胖为美、单眼皮与丹凤眼以及樱桃小口是当时的主流审美。所以此女浓丽的服饰映衬细目小口的丰满面部,更显得富丽高雅,烘托出盛唐的华丽气氛。

3.第三层面:传递文化精神。进入第三个层面,我们从一定的历史背景中来识读作品传递的精神和文化象征。由于丝绸之路在唐朝达到了最鼎盛的时期,大量的胡人从西域来大唐经商,甚至长居长安西市,繁华的经济文化开创了大唐盛世。所以这种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的陶俑传递的是大唐开放的风气、包容的思想,以及见证了一种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关系。汉代说唱俑的出现也有其特有的社会背景。彼时,汉代“文景之治”让社会生气得以恢复,民间乐舞、杂技、说唱艺术也蓬勃兴起。尤其说唱这种娱乐表演的形式冲破了传统礼教的束缚,其诙谐、夸张和搞笑的表演,深受各阶层喜爱。而这件说唱俑,既见证了汉代说唱艺术的发达以及古代雕刻艺术的精湛,更传递出古代四川人乐观、开朗、包容的精神特质。唐代仕女俑是当时世俗生活的体现,婉约恬静的微笑、丰肥雍容的雅致、是盛唐仕女俑所独有的。这种繁荣、自信、满足、大气的风貌体現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唐代仕女俑丰满温婉的造型也可以说是以形写神,写的是盛唐历史和文化的神韵和气质。所以,在核心素养下的“图像识读”不再是简单的被动观看,而是一个主动的文化分析过程。经由具体的图像和美术作品受美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并尽可能树立文化自信与审美判断。图像识读过程中,学生可以自主地理解和判断,进而依照自身的理解去解释和构建作品。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化的思考。

综上所述,“图像识读”是美术学科的立科之本,是美术五大核心素养的基石,是对将来“视觉化生存”时代未来公民的一种审美判断、创意开发以及文化提升的重要引导,也是学生的关键能力培养、必备品格塑造及价值观念提升的重要助力。在当下的核心素养时代,培养学生学会如何“识读”“图像”,能为他们的综合素养打下坚实基础,让他们成为最适应未来社会的具有创造力的合格公民。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袁  霜)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
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素养:为何与如何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英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策略
逻辑分析能力在翻译中的作用与培养
论高中美术鉴赏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文化理解:《说“屏”》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
关注核心素养 让音乐学习有效生成
电影《撞车》里的跨文化因素解读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