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理解:《说“屏”》中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
2017-08-13刘畅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民族文化。随着文化与课程的联系日趋紧密,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成为奠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文化基础。中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需要深度挖掘和解读其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有效的方式方法穿插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挖掘能力和审美能力。本文把屏所蕴含中华传统文化因素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且对文化理解在科学小品文教学中的意义进行初探。
关键词:文化理解 传统文化 语文教材
一、文化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关系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传统文化则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至今仍有重要意义的民族文化。2014年3月教育部公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特别指出“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2]这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发展层面所强调的一致。可见,文化与课程的联系日趋紧密,“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成为奠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文化基础。[3]
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它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是学生道德观念的树立者、基础知识与能力的传授者、疑惑的解答者,同时,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力传播者。如何以独特的视角从教科书中开发出适用于中学语文教学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语文课堂教学,使中学生初步感知传统文化,扎实其传统文化知识,促进其对于文化内涵的理解。那么,人文素养也能有效提升,且会落到实处。
二、文化理解
《说“屏”》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是一篇饱含作者情感的科学小品文。“屏”,本义为照壁,是指大门内(或外)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小墙。《说“屏”》中提到的“屏者,障也”,恰好对应屏之引申意——遮挡之物,起到遮蔽和缓冲视线的作用。屏的结构简约、质朴、空灵却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影响着后人的生活方式、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笔者从文本出发把屏所蕴含中华传统文化因素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且对文化理解在科学小品文教学中的意义做出探索。
(一)礼仪文化理解
从古至今,中国都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礼仪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更是一个优秀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屏,从中国古代开始就拥有着礼仪文化的涵义。
《说“屏”》中写到“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这说明屏可以阻隔门外人的视线,且这个功能古已有之。
屏可以把房间分隔成小的区域,使居住的人互不干扰,各自都有一个安静的空间,增强空间的弹性。同时,亦能将分隔出的空间连成一体,即“隔而不断”。“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可见,当时男女交往应遵守礼法。于是,屏阻隔视线的功能就成为男女之间保护隐私、彼此尊重的途径之一,这也是礼仪的一种体现。
(二)风水文化理解
风水学说,是中国在东方世界的独创,至今已远播西方,影响遍及全球。风水学堪称天地之学,也称“堪舆学”,涉及的范围很广。风水学既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也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有其特有的规定和理论。[4]风水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注重居住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丰富居住环境的文化和心理内涵。屏早在中国古代就被赋予了风水文化的涵义。古人认为藏风得水才能纳吉旺盛,风水中屏风正是作为调节气场、阻挡煞气的工具被使用的。“屏可以挡风,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屏风在挡风的同时,巧妙地转换着风的流通方向,使气流变得婉转迂回;当一个空间中有屏的装饰时,可突显出朦胧地神秘感,遮挡不好的事物。在古代,屏风的使用极其广泛,正如《说“屏”》中所说“从宫殿、厅堂、院子、天井,直到书斋、闺房,皆可置之,因为场合不同,自然因地制宜,大小由人了。”古代人们对于重视风水的生活和心理需求可以通过屏风的应用得以实现。
(三)审美文化理解
《说“屏”》中第四自然段,作者提到“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勾不起我的诗意”似乎是“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原因罢。如今,屏风的种类丰富多彩,而其所含的中国审美文化却是贫乏的,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现代人的审美趣味下降了吗?原因可以归结为:屏之实用功能被重视,屏之审美功能被淡化。
而在中国古代,屏之“功能与美感”被聪慧的古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屏既起分隔作用,其上的绘画点缀也体现出手工创作者的精湛技艺,反映了古人的生活美学。诗人词话、忠臣奏章、烈女事迹在屏上呈现的形式十分普遍,通过屏这一载体上的文字和图画,达到警示后人、歌功颂德的目的。屏所承载的是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价值与观念。
屏风起源于西周甚至更早,那时的屏风以木为框,糊以绛帛,上面画有斧纹,表现出崇尚自然的审美特征。汉代起,屏风的使用越加广泛,种类也逐渐繁多,且开始将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重。至唐代,屏风的装饰方式多样化,浓厚地生活情趣融蕴含在设计中,审美文化更趋多元。宋代和明代期间,屏的设计有了新突破,朴素的制作形式、简洁的装饰点缀,不同质料的混合搭配,提升了审美效果,创设出独特的情境。明代屏风的特点是用材讲究、工艺精湛、装饰协调,体现出生动逼真的审美特征。清代屏風开始关注装饰的重要性,并且形成了清代家具精致典雅的独特风格,其富丽程度较前代而言也有所超越。近代,屏风的发展受到了欧洲一些建筑风格的影响,从此,屏风的造型、装饰和功能散发出中西结合的气息。
较前代而言,今天的屏风很难再传递当代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其载体的功能逐渐衰退。课文结尾处,作者呼吁“聪明的建筑师们、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他,希望创作者们推陈出新,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美”的感受力和创造力。
三、文化理解在科学小品文教学中的意义
(一)加强教育自觉
目前,语文教育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而“文化传承与理解”也恰好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毋庸置疑,语文教学实施是传承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科书是教师落实以上任务的凭借和抓手,因此,“充分认识和发掘每一篇范文的文化教育价值,就成为自觉地进行语文课程文化教育的前提条件。”[1]所以,教师有责任使用恰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传统文化,并将文化回归于生活。
(二)发掘教科书中文化理解的因素
就语文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充分发掘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化教育价值就成为自觉的进行语文课程文化教育的前提条件。比如《说“屏”》一文,涉及到礼仪文化、风水文化、审美文化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那么,理解文化对于课文解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呢?请看笔者从文中提取的重要段落。
“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都还齐声称道。”
“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觉伧俗,绘画尚少诗意”——制作者和使用者不能很好地認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
从以上文字不难看出,作者将先人之“巧”——把屏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与现代人之“俗”——屏只是一件失去美感价值的普通摆设,“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进行古今对比,表达了他对如今屏文化“几乎没有美感”的发展现状产生了担忧。如果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不了解屏的造型、色彩和绘画的发展历史和文化特征,对于作者所说如今的屏难以勾起他诗意的三个原因——不够轻巧、伧俗、尚少诗意,学生是很难理解透彻的,原因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见过屏,难以把古代的屏和头脑中已有屏的特征建立起联系,以至于没有品鉴的依据而无法知晓如今的屏为什么不能给人以诗意(在课堂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根据屏的发展阶段,放映其相应的图片和简介)。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屏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每一代人不同的审美价值与观念,怎能切身体会到作者在文末写到的:“聪明的建筑师、家具师们,以你们的智慧,必能有超越前人的创作”背后隐藏着的创作意图呢?因此,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提炼、体验屏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因素,必将有益于学生文化意识的觉醒、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三)实施文化教育
从文体来讲,《说“屏”》是一篇具有科学性、文学性和教育性的科学小品文,它有别于一般说明文,表现在重视内容的人文性和文艺性。但是,在多数的课堂实践中,《说“屏”》多被教师当作一般说明文来对待,按照说明顺序、说明语言、说明方法的传统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这恰恰忽略了科学小品文的文体属性和人文性。
首先,笔者认为教学这篇文章,仅仅达成学习说明文知识的教学目标似乎是不够的,如果想要学生更好地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理解屏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怎么样才能让学生将过去时代与现实生活相距久远地文化产生联系呢?韩雪屏老师在她的文章中写到:“每一个学生都生活在既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他们原有的文化知识和经验,都是他们学习和理解未知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经验的基地。因此,启发和调动学生既有的文化知识经验,就成为进行语言文化教育的必要前提。”[1]11也就是说,要想打破时间跨度对于学生理解文化的局限,万不可忽略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只有在旧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建构出的新文化知识,才易被学生感兴趣、理解、掌握,甚至还能运用迁移的方法,觉察到其他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
中华传统文化与“素养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理解传统文化也成为奠定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文化基础。中学语文教科书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需要深度挖掘和解读其传统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有效的方式编排在教学实践中,使得学生真正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重要性。那么,语文知识和能力提升的同时,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也有了可行的途径。
注释:
[1]韩雪屏:《发掘语文课程的传统文化教育因素——兼谈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语文建设,2015年,第16期,第8-11页。
[2]教育部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国德育,2014年,第07,期,第6-11页。
[3]赵福楼:《核心素养:现代语文重建的起点与归宿》,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年,第04期,第26-30页。
[4]沙重龙:《风水学的科学认知》,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第03期,第286-288页。
(刘畅 内蒙古包头 包头师范学院 01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