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

2018-02-06邵慧珠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33期
关键词:文化理解文化背景差距

邵慧珠

摘要:初中学生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由于历史、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上,在美术作品的文化理解上有差距。如何让学生积极参与美术欣赏课,获得美术欣赏的方法,从而达到提升审美能力的目的,是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本文旨在通过美术欣赏课的操作思路和方法以及经验思考,表述笔者对于以上问题的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文化背景;文化理解;差距;审美

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文化行为。初中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学生缺乏对不同时代背景下经济、文化、政治、人文精神的体验,在实际课堂学生和被欣赏的艺术作品之间存在着差距,往往体现在历史、地域及文化背景的差异上。美术教师在欣赏课上要缩小学生与作品的差距,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在。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因材施教

以往的欣赏课教学中我只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讲述的太多、太细,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总以为这样做才能体现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整堂课教师口若悬河而学生成为“听众”,一节课下来嗓子说干了,学生反映平淡。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有些天性活泼有些沉稳少语。比如在欣赏新古典主义大师达维特的《拿破仑一世的加冕》时,我只从科学的构图、光色运用、透视变化等方面分析的多,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及审美情趣和历史事件诱导学生分析评判的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价的能力。一些个性活泼的学生说喜欢色调明快的艺术作品,不喜欢这幅画,感觉画面暗淡沉闷。学生对异域文化背景不了解,随后我先让学生在网上查阅法国大革命时期一些的历史背景。让学生感受到达维特在这幅严肃的大型历史画中把人物众多,场面宏大气氛异常寂静,肃穆的历史性场面生动的刻画出来。学生在查阅历史资料中产生疑问为什么拿破仑身高矮小而画面中画的如此高大威严,就疑问让学生理解画家进行了艺术加工这都是为了画面表现的需要,完美的衬托了加冕的主题及磅礴的气氛营造。

二、触类旁通、学科融合

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他学科,特别是其他艺术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跟随教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入。如九年级教材中《形式美及其法则》这一课中先播放小提琴《梁祝》然后设问:这段古典音乐好听吗?它表现了什么内容?(梁山伯与祝英台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教师继续发问:乐曲美在哪里呢?(学生回答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质、音色上),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乐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把它称作形式美。我们美术也有形式美,由此展开课题。这样从学生熟悉的学科入手,既把握了学科特征,又在欣赏美中深入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的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三、不同历史背景下美术作品的人文性差异

一幅美术作品不是单独存在,必是受到历史中不同时代背景的政治文化冲击。要让学生深入理解美术作品的文化内在,那就不能绕过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在欣赏教材中《江山如此多娇》时,这幅画映入眼帘时,学生们并无欣喜,感受不到画面的美。我觉得若想让学生了解这幅画的文化内在,那一定得对学生把这幅画的时代背景娓娓道来。1959年初,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为人民大会堂绘制此画。作为建国十周年的献礼,可想而知这幅画的意义非凡。让学生替画家换位思考体会两位畫家当时的心理压力有多大。这幅画可是挂在人民大会堂中的,那里是国家领导人经常接见外宾的所在地。如果这幅国画画的不好,将有损国家声誉和尊严。两位画家经过几天的切磋,根据毛主席《沁园春.雪》的词中意境精心绘制出小稿。周总理看完后,指示说:“画中最好出现红太阳,体现东方红,太阳升之意。画上红太阳也象征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于是画面中多了一轮太阳。定稿后两位画家饱含着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把代表性的四季山水集中、浓缩到一起。表现了祖国山河的雄奇壮美。画面境界恢宏,气魄雄健,酣畅淋漓,具有强烈的民族风格和时代感。毛主席亲笔挥毫题词“江山如此多娇”。让学生感受毛主席的书法字迹潇洒。遒劲有力。这也是毛主席唯一一幅亲自题词的画作,学生也不由感叹这幅中国著名的巨幅国画其价值无法估量。也感受到其鲜明的时代精神

四、把艺术作品的文化理解渗透在美术活动中

美术新课标实施以来强调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的情感体验。在欣赏课中学生对艺术作品有了一定的文化理解的同时如果能亲自动手画一画感受一下大师作品的精髓,会让学生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加深记忆。七年级教材中让学生赏析齐白石的《虾》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艺术美源于生活,在欣赏中我以齐白石为何画虾的故事为导入:“齐白石的虾闻名于世,但他画虾是通过偶然的机会获得灵感的。一天傍晚干了一天活的齐白石在星斗塘边洗脚,突然觉得钻心的疼痛他急忙从水里拔出脚一看,原来是只草虾把他的脚趾钳出了血。正是这只草虾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齐白石认真观察后,他画出了平生第一只虾,画的栩栩如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个故事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兴趣,在这基础之上学生更易理解画家齐白石为了实现“为万虫写照,为百鸟传神”的艺术理念,齐白石亲自种花、养鱼、养虾、饲养家禽,以便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揣摩,所以他的作品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齐白石老人的绘画经历真实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是艺术家创造的土壤。课堂上师生拿起手中的画笔一起来画画这些大自然中的小精灵。在作画过程中引导学生淡墨掷笔,一提一顿,绘成躯体。腰部一笔一节,连续数笔,由粗渐细画出虾腰,展现出虾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点睛,凝练传神。而虾须线条要似断实连,乱中有序。在构图中让学生体会白石的《群虾图》中并没有水,却让我们感觉白石笔下的虾敏捷而轻盈,显得晶莹剔透。这满纸就是清水,这也是国画中留白的魅力,正所谓水墨因留白而空灵。学生在绘画中虽然离画家精湛高超的艺术水平相差甚远,但能亲自用中国笔墨感受大师的作品魅力,学生们兴奋不已。画作虽稚拙,但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的感受到画家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精神。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和作品的差距,引导他们主动探索,这样差距就不再是消极因素,不再让学生感到无趣、乏味。今后为了能让学生在美术欣赏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美感和审美享受,启发学生以审美的意识感知艺术作品的文化理解和意蕴。作为一线老师我会不断研究探索中学美术欣赏教学的规律和方法,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五十七中学830074 )endprint

猜你喜欢

文化理解文化背景差距
本土文化背景下的童谣教学策略——以中班语言活动《茶口粉干》为例
从“技术理性”到“文化理解”:当代音乐教学范式的转向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浅谈初中英语词汇教学
跨文化对话之条件与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之前路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哈哈镜
哈哈镜
新目标英语中考总复习文化背景知识自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