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研究
2020-08-14张婷
摘 要:此次新冠疫情持续时间之长、波及范围之广,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影响。新冠疫情发生后,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广大医护人员以及各行各业人员的努力下,在全国人民群众的理解、配合与支持下,有效遏制了新冠疫情的传染和扩散。以这次全国动员抗击新冠疫情作为背景资料,开展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进而坚定振兴国家、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让大学生实现自我完善、全面成长。探究新冠疫情下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策略,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之一。
关键词:新冠疫情;家国情怀;人文关怀;舆论引导
一、现阶段新冠疫情的形势分析
1.紧缺物资优先保障重点地区需要
在全民抗疫将近半年后,我国新冠疫情得到了遏制,各行各业也逐步回归正轨。但是我们也不能放松警惕,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对于抗疫所需的重要、紧缺物资,必须要优先供给重点地区,确保检测、隔离、治疗等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除了医疗物质外,由于新冠疫情期间交通停运,也出现了城市各类生活物资短缺的情况,为此还应当根据群众的需要,做好生活必需品的稳定供应。
2.对偏颇和极端做法及时纠正
面对非常情况,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此次新冠疫情来势凶猛、传染力强,得益于党和国家及时采取强硬措施,以及各级部门严格执行,才能在疫情发生之初,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成效,为打赢防疫攻坚战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这些强硬的措施,如禁止外出、封锁交通等,也导致个别群众不理解、不支持,加上存在恐慌心理,不可避免会出现冲动、极端的做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积极防控疫情的同时,也需要特别关注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偏颇、极端做法。例如有在微信群、朋友圈,或是其他网络社交平台上发布不实消息、散播谣言的,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消除不良影响。
3.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新冠疫情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干扰影响,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各地政府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开始复工复产,恢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从2月8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切实加强疫情科学防控,有序做好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中,就明确指出“分批、有序、错峰返程返岗”。6月1日,李克强总理为“地摊经济”点赞,进一步激发了广大低收入者创业的信心。在做好疫情预防的前提下,稳步的恢复正常生产秩序,确保社会经济的穩定发展,成为“后新冠疫情”时代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4.将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降到最低
新冠疫情不仅仅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还会引发就业问题、民生问题等。受新冠疫情影响,个别地区停工停产长达数月,造成大量职工待业、失业。随着复工复产政策的推广实施,一方面是出现了大量复工企业找不到优质员工,另一方面则是很多人在家待业,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人才供需错位,成为后新冠疫情时期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之一。近期,许多企业开始通过线上招聘、网络视频面试等方式,开辟了人才招聘的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除此之外,像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提供免息贷款等国家层面上的财政措施,对于降低新冠疫情负面影响也起到了积极帮助。
二、大学生在新冠疫情中体现了怎样的爱国情怀
1.坚定理想信念,坚决抵制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有害信息
新冠疫情期间,由于交通停运、学校停课,互联网成为了许多大学生了解外界信息、与亲朋好友联系的重要渠道。但是也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新冠疫情大做文章,在网络上散播不实信息,加上一些不明真相的网友转发,造成了大范围的恐慌。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应当坚定理想信念,不仅要自己抵制这些损害党和国家形象的有害信息,而且还要积极的向身边的亲戚长辈做好宣传,避免这些谣言误导公众,身体力行的切断这些谣言的传播途径,这也是为抗击新冠疫情做贡献。
2.热爱祖国的山河,关心祖国的命运
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每当遭遇严重危机,各族人民总是能够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渡难关。这次新冠疫情进一步展现出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执行力。在疫情突发之后,许多大学生以各种形式支持抗“疫”行动,例如有的社区人手不足,大学生踊跃报名充当志愿者,在各个小区、各个卡口与医务人员、公安干警等一同执勤,做好群众检测工作。还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利用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以不同形式支持抗疫工作开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种心系祖国、热爱祖国的诚挚热情,体现出了当代大学生浓厚的家国情怀。
3.捐躯赴国难,视死如归
医护人员始终战斗在抗击新冠疫情的最前线,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救治患者,也保卫者广大群众的安全。在一线医护人员中,既有一些资深的专家、医师,也有许多年轻的面孔。在这些年轻医护人员中,不乏一些刚刚参加工作的“90”后。虽然工作经验不多,但是他们干劲十足。虽然深处巨大的风险之中,但是这些刚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的年轻人,并没有丝毫的退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成为了抗击新冠疫情中的重要力量。这种国家危难面前甘于奉献、敢于牺牲的精神,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
4.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
高校在日常教学中,始终将“立德树人”作为一切教育的出发点。从本次新冠疫情期间大学生的表现来看,高校的德育教育、思政教育成效显著。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许多大学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了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在国家需要自己的时候,挺身而出,履行了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他们用自己的知识、责任,支持抗“疫”工作。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的爱国情感更加浓厚,责任意识得到增强,
三、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具体办法
1.面对疫情沉着稳定
此次疫情发生之急、来势之猛,引发了许多群众的恐慌。而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在疫情发生之初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紧张心理。但是我们要认识到,面对疫情,慌张、恐惧、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会加速疫情的发展和蔓延。只有沉着冷静、积极面对、主动出击,才能遏制住疫情的传播。在新冠疫情下,可以培养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和各类挫折时,不慌不忙、不骄不躁的抗压心理,让他们学会运用平常心面对困难,这也有助于冷静思考、寻找最佳的解决对策。例如,面对微博、微信上传播的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绝对不盲目跟风,也不参与转发,并且通过相关途径进行投诉、举报,为抗击新冠疫情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参与战“疫”,服从大局
抗击疫情是大学生体认家国情怀的生动教科书,也是大学生践行家国情怀的社会大课堂。大学生应当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志愿服务中去。积极运用专业所长,科学战“疫”。成立心理服务队伍,提供心理咨询,撰写防控科普文章,保障民众心理健康;积极创作抗疫防控主题作品,提升宣传效果,弘扬社会正能量。成为社区防控志愿者,值守卡点、检测温度、统计信息、宣传发布信息,协助当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筑起社区健康的防护墙;担任生活保障员,购买药品、分拣蔬菜、搬运物资,搭起民众正常生活的保障桥。
3.做好心理疏导,加强人文关怀
疫情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是多方面的,战“疫”持续时间越长,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就越明显。要加强人文关怀,做好心理辅导。其一,拓展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途径,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指导机制。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居家学习对学业带来的新挑战需要及时引导,精准疏导。发挥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作用,开通心理健康热线,开设心理战“疫”专栏,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拓宽疫情期间心理咨询渠道,疏导恐慌和焦虑情绪,培育理性平和的积极心态。其二,积极开发战“疫”中的育人资源。疫情是“危”,也是“机”,要变危机为契机。抓住疫情中正反两方面的案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整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讲好爱国主义、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社会责任感、讲好科学精神等內容,筑牢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4.运用舆论引导方向
互联网和新媒体不仅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成为了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娱乐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高校在开展立德树人教育和培养爱国情怀时,也要尝试抓住、利用网络渠道,掌握网络话语权,通过舆论引导,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干净、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互联网接受更多正能量,才能将互联网打造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沿阵地。例如,很多大学生在使用互联网时,对网络上的各类信息不加以甄别,容易被误导。通过本次新冠疫情,要重点培养大学生对于各类不良信息的分辨能力、对不良诱惑的抵制能力,牢牢守住网络舆论阵地。
5.构建在线教学和云校园体系,保证学业生活正常进行
虽然近段时间以来各个行业相继复工复产,但是出于安全考虑,很多大学校园仍然没有正式复课。这种情况下,为了不影响大学生的学业,保证课程进度,各地高校利用网络平台和直播软件,推出了“线上”教学。通过构建云校园体系,真正实现了“停课不停教”,让大学生足不出户也能够正常学习课程、掌握知识。当然,对于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或是准备实习,或是正在求职。为了保障这些大学生能够顺利就业,也可以尝试开通网络招聘会,提供就业咨询热线,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报效社会、回馈国家。
在新冠疫情期间,当代大学生展现出了强烈的爱国意识、勇于担当职责使命,以各种形式为抗击新冠疫情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学校方面利用这次新冠疫情,将其作为培养家国情怀、树立担当意识、形成奉献精神的重要契机,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成端.新冠肺炎疫情下加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培养的对策研究[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0(2):7-13
[2]姜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家国情怀提升路径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3):125-126
[3]赵恒、杜向锋.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实践探索——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9(03):43-46
作者简介:
张婷(1986--)女,汉族,陕西绥德人,西安翻译学院,教师,讲师,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