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2020-04-13刘欣
刘欣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们无法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亟需心理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然而,线上教学完全无法达到原有心理辅导活动课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感有所悟的教学效果。“任务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秉持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恰恰解决了疫情期间心理辅导活动难以有效开展的问题。本文通过实例,详述如何制作“心理成长任务包”,阐明了任务导向教学法可有效应用于新冠疫情期间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关键词〕 任务导向;心理成长任务包;新冠疫情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0-0061-03
一、为何实施“心理成长任务包”心辅模式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学生们无法到校上课,憋在家中无法开展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亟需心理教师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然而,线上教学完全无法达到原有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即时生成性、让学生通过活动有所感有所悟的教学效果。如果模仿一般学科进行心理知识的讲授,又不符合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因为无体验、纯灌输心理知识的心理课,对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并无太大作用,反而会造成学生对待自我心理问题“眼高手低”“知行不合一”的糟糕状况。
“任务导向教学法”作为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将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而这种为学生的思考、探索、发现、创造提供开放空间的教育模式恰恰契合了疫情期间心理辅导活动难以有效开展的问题。
鉴于上述背景,我提出了向学生发放“心理成长任务包”的心理辅导模式。以任务为导向,让学生通过自己完成任务、进行实践来提升自己在疫情期间的心理水平。
二、如何实施“心理成长任务包”心辅模式
(一)与学生做好事前沟通
在发放第一次“心理成长任务包”之前,心理教师就需要告知学生,疫情期间学校将以什么样的形式来上“心理辅导活动课”或者开展心理辅导。要让学生了解并认可这样的模式。为此,我给学生写了一封短信: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开学啦!虽然是线上上课,但还是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正式进入以学习为主的状态了。为了能更好地帮助同学们适应线上的学校生活,同时又不给同学们添加课时负担和用眼负担,我们这个学期的心理课将采用发送“心理成长任务包”的形式。
每个“任务包”里都会配备一些给同学们观看的资源,如小视频、PPT、图文等,总共加起来也不会超过15分钟。此外,既然称为“任务包”,那么每次心理教师都会给大家布置一个简单的小任务。要求大家按时完成。
让我们在有益有趣的任务实践中,完成自己在特殊学期中的心理成长。
你们的心理老师:某某某
(二)“心理成长任务包”的制作要领
首先,“心理成长任务包”的制作要切合现阶段的学生实际需求,一定要注意时效性。比如,现阶段,绝大部分学生已经度过了“疫情初期爆发阶段”的心理恐慌。但是,面对无法到校、整天憋在家中、长时间面对电脑上网课做作业的现实,很多学生难免会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故而,现阶段发放的“任务包”就不必过度关注学生的恐慌心理,而是要解决现阶段的实际问题,并且发布要及时。
其次,要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指导作为铺垫。虽然形式是任务导向,但对于没有心理学基本概念的学生而言,布置任务前的铺垫一定要有。否则,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完成这个任务,就难以认真完成,自然也就达不到调适心理状态的功效。
再次,以成果为导向来构思任务。也就是说,你首先要思考希望学生达成什么效果,然后构思为了达成这个效果,需要布置怎样的任务。需要注意的是任务书一定要设计得简洁明了,而不要设置很多条条框框,否则会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最后,一定要学生提交自己的任务计划与实施记录报告,以督促学生真正地通过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成长任务包”具体制作实例
(一)设立主题。比如,我校第一期设置的主题是“身体动起来、心情好起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个主题及任务布置能疏导学生因为长期待在电脑前学习,或者刷手机过度造成的心理疲劳、烦躁等情绪。带领学生体会身体活动带来的身心愉悦的感觉,并通過打卡养成习惯,从而提升学生在这一特殊时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铺垫指导。教师需要提前制作文本、图片与视频资源等素材给予学生任务前的铺垫指引。制作完成后,可以以推文或者文档的形式发给学生。文案如下:
各位同学,欢迎你来到本学期的心理第一课!首先老师请你观看一个三分钟的短视频,这个视频是老师从电影《头脑特工队》中截取下来的。电影《头脑特工队》里将每个人的五种最主要的情绪:快乐、忧伤、愤怒、害怕、厌恶设计成了五个颜色各异的小人:乐乐、忧忧、怒怒、怕怕、厌厌。在这段短视频的开始,小主人公莱莉正乘坐着爸爸的车,举家搬迁到旧金山呢。可是,仅在三分钟里,莱莉就出现了三次情绪起伏(脑袋里,五个小人话语纷纷、此起彼伏)。请大家观看视频的时候思考一下,分别是什么事情导致了莱莉的情绪起伏呢?
(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观看老师事先发下去的小视频。)
你有答案了吗?没错,三次情绪起伏分别来自于:
(1)与预期的巨大反差。
(2)意外的发生,预期的破灭。
(3)现有的状态被突然打破。
是的,外来的突发情况会引发个体的情绪起伏。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前期,你是否也因为这个突然爆发的大病毒而出现了一些负面情绪呢?虽然现在情况在逐渐好转,可是随着开学日期的延后,你依然需要继续在家待着、避免外出,还要经常面对电脑屏幕。所以,你依然会有可能出现一些消极的情绪。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自己呢?
我们知道,对于每一个个体,他的认知、行为和情绪都是三位一体的,会互相影响。那么,如果你是因为外在情况引发了自身的情绪问题,就需要及时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或改变行为以达到调节情绪的目的。
从调整认知的角度而言,我们主要要学会积极地看待问题,同时把控好接收外在信息的途径和时间。比如,每天我只通过央视新闻、地方台新闻等正规媒体接收信息;每天我规定自己浏览新冠肺炎疫情信息的时间是晚上6:30~7:10;等等。
如果你做好了认知调整,但因为总是待在家里,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确实可能会出现一些焦虑烦躁的情绪。那么,我们就需要利用另外一个途径——改变行为来调整自己。
所以,在线上开学的第一天,心理教师就号召你:身体动起来,心情好起来!这个动起来,可以是各类身体运动,也可以是烹饪、画画、园艺、断舍离等离开电子屏幕的事情。
(三)发布任务。任务的说明一定要简洁明了,让学生们便于理解执行,同时要让老师有办法检核到学生的任务执行情况。比如,在“身体动起来、心情好起来”的任务包里,我们是这么写的:
我们本周的心理任务就是,制作一份你的专属“身体动起来”周计划表(3月3日至9日)。要写明具体项目、实施时间,再做出一份打卡表格,然后每天自己打卡哦!请在3月9日完成一周的任务之后,写上一句你的实践体会。记得要在3月10日拍照上传给你的心理教师哟!如果你能拍上你自己动起来的照片,或者制作一个自己动起来的VLOG上传,会有大大的加分呢!
最后,建议你这份表格的制作与打卡都用手写的方式!贴在墙上,打上大大的勾,很有气势,也很有成就感!毕竟,我们就是希望你能离开屏幕,动起来。
一份简洁、轻松、具有一定渲染力的任务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能调动起学生执行任务的热情。
四、总结与思考
总体而言,任务导向型教学方式非常适合运用于学生心理辅导活动课中。因为一个个体的心理成长主要是来自各类实践体验,而不是理论性的灌输。在一定的阐述铺垫之后,有目的、有指导地放手讓学生从适合自己的角度出发去进行自我探索与成长,能让学生真正触及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心理发展需求,从而促进个体真实的、独特的心理成长。在以往的学校心理辅导活动课中,我也曾大量采用这种任务导向的授课方式。由于给了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权利,学生往往会非常认真地完成这些任务,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依然可以使用这样的方式,远程带领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让他们动起来、开心起来、平衡起来,安然度过这个特殊时期。
(作者单位:上海市文来高中,上海,201101)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