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胸逐瘀汤治疗痰瘀毒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及对心肌耗氧量的影响分析
2020-08-13郭兆友
郭兆友
【摘要】 目的 分析痰瘀毒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应用陷胸逐瘀汤治疗的效果。方法 60例痰瘀毒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陷胸逐瘀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心肌耗氧量、心绞痛指标(持续时间、发作频率)。结果 治疗前, 两组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心悸、口干苦、心烦躁、胸闷痛、大便干等症状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心肌耗氧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心肌耗氧量(16.81±2.52)ml/min少于对照组的(20.46±3.63)ml/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心绞痛持续时间(2.61±0.83)min、发作频率(2.83±1.12)次/周均优于对照组的(4.78±1.26)min、(4.62±1.86)次/周,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瘀毒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应用陷胸逐瘀汤治疗, 能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及心肌耗氧量, 降低心绞痛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痰瘀毒互结型;陷胸逐瘀汤;中医症状评分;心肌耗氧量;心绞痛发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70
冠心病属于常见、多发临床内科疾病。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 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快, 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冠心病患者表现是突感心前痛、发作压榨痛、发作性绞痛等症状, 典型症状为心绞痛, 如不能有效治疗,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1]。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 临床通常采用药物、介入等治疗方案, 但患者疗程比较长, 容易出现不良反应, 临床效果不理想[2]。我国传统医学认为,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真心痛”、“胸痹”等范畴, 临床主要治疗原则是活血化瘀、降血脂及炎症反应[3]。为探究患者陷胸逐瘀汤效果, 本研究对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诊治的60例痰瘀毒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研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 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诊治的60例痰瘀毒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纳入标准:签署知情同意书;确诊为痰瘀毒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者。排除标准:其他心血管相关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者, 精神心理障碍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每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 女14例;年龄50~76岁, 平均年龄(61.52±8.65)岁;平均病程(7.52±1.36)年。研究组男17例, 女13例;年龄51~76岁, 平均年龄(62.29±8.51)岁;平均病程(7.16±1.53)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检查、降糖、降压、抗感染、吸氧、利尿剂、β-受体阻滞药物等对症处理。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进行治疗, 酒石酸美托洛尔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5391)100 mg/次, 1次/d;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407)20 mg/次, 1次/d;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J20171021)100 mg/次, 1次/d。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陷胸逐瘀汤进行治疗, 陷胸逐瘀汤方剂组成为全瓜蒌、桔梗、牛膝、赤芍、川芎各15 g, 桃仁、红花、柴胡、当归、枳壳、黄连各10 g, 半夏9 g。心悸失眠者加30 g煅牡蛎, 30 g煅龙骨;重瘀血者加用15 g地龙, 6 g水蛭;用水煎服取200 mg, 分早晚2次用。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心肌耗氧量、心绞痛指标(持续时间、发作频率)。中医症状评分包括心悸、口干苦、心烦躁、胸闷痛与大便干, 分值低表示症状轻微[4]。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心悸、口干苦、心烦躁、胸闷痛、大便干等症状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治疗前后心肌耗氧量比较 两组治疗前心肌耗氧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心肌耗氧量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 3 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相关研究发现, 冠心病主要因机体冠状动脉缺乏供血, 心肌发生暂时、急剧缺氧、缺血而发病[7]。冠心病患者典型表现为心绞痛, 如果不能有效治疗, 会发生心肌梗死、猝死, 威胁患者生命[5]。目前, 冠心病心绞痛没有特效药物, 临床主要采用长期服用西药等干预, 以控制患者病情[6]。本研究中结果, 两组治疗前中医症状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心悸、口干苦、心烦躁、胸闷痛、大便干等症状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 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心肌耗氧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心肌耗氧量(16.81±2.52)ml/min少于对照组的(20.46±3.63)ml/min,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陷胸逐瘀汤治疗患者, 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及心肌耗氧量指标, 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考虑原因分析是, 冠心病属于“胸痹”、“心痛”、“真心痛”, 病机主要为气血瘀滞、阻滞瘀血, 本虚标实[7]。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证候可分为阴虚、气虚、血瘀、痰热、气滞、痰浊等, 其中血瘀最多见[8, 9]。本研究组患者采用陷胸逐瘀汤治疗, 方剂为全瓜蒌、桔梗、牛膝、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柴胡、当归、枳壳、黄连等药物, 全瓜蒌可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散结消肿, 桔梗可祛痰排脓, 牛膝能逐瘀通经、利尿通淋, 赤芍可养阴、止痛行瘀、凉血消肿, 川芎可行气开郁、活血祛瘀、止痛祛风, 桃仁、红花能祛瘀活血, 柴胡能疏散退热、疏肝解郁, 当归可活血、补血, 以上诸药合用, 能有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和调气血, 攻补兼施, 从而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及心肌耗氧量情况。同时, 本研究中, 治疗后, 研究组心绞痛持续时间(2.61±0.83)min、发作频率(2.83±1.12)次/周均优于对照组的(4.78±1.26)min、(4.62±1.86)次/周,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郭新合等[10]研究结果[观察组发作频率(2.84±0.44)次/周、持续时间(2.75±0.53)min/次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符合, 进一步表明陷胸逐瘀汤治疗患者, 能有效降低其心绞痛持续及发作频率。受时间、样本等因素, 患者应用陷胸逐瘀汤治疗对炎症因子及生活质量影响, 有待研究补充。
综上所述, 痰瘀毒互结型冠心病心绞痛应用陷胸逐瘀汤治疗, 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及心肌耗氧量, 降低心绞痛持续时间及发作频率, 具一定应用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尚大涛. 血府逐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7, 31(4):23-24.
[2] 苏天生, 卢静, 陈志斌. 血府逐瘀汤治疗心血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 28(23):42-44.
[3] Lüscher TF. Revisiting angina pectoris with and without 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8, 39(23):2119-2122.
[4] 朱喜炎. 加味血府逐瘀汤治疗门诊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型)的价值评价.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 13(3):149-151.
[5] 薛晶. 血府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 2019, 17(5):164.
[6] 张忠荣.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瘀互结证的临床价值研究.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8, 6(6):163.
[7] 文潇.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临床医学工程, 2019, 26(6):803-804.
[8] 李婷愛. 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观察. 光明中医, 2019, 34(13):2052-2054.
[9] 陈林, 彭维.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31例疗效观察. 中医临床研究, 2018, 10(10):85-86, 88.
[10] 郭新合. 血府逐瘀汤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血瘀阻证患者的临床观察. 光明中医, 2018, 33(5):710-712.
[收稿日期:20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