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浅析

2020-08-13邓文艳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维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教学

邓文艳

摘 要:就现阶段我国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将重心放在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上。教师往往希望在自己的教育和指导下,学生能够收获教师预期课程能够达到的效果,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更加科学恰当地编排教学内容,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并从学生的特质出发,确定教学任务,教师应当以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为目的,不断探索培养方法,从而让自身的教学更加富有成效,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扎实有效。根据目前小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现实,基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存在的一些教学障碍,提出几个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达到较好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事实上和其他学科并无明显差别,教师都应该始终秉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原則,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其参与感,从而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通过参与度的提高,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学生充分掌握课本内容,更是为后期数学学习夯实基础。但是,现实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在致力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无法避免的难题,这不仅会对其思维能力培养造成严重干扰,还会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主体地位不够突出

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教师关于教育的理念存在落后的弊端。这不仅仅限于教龄较久、年龄稍长的老教师,一些初入职场的新教师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探究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由于老教师已经习惯了用固有的方式授课,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其来说就像一个舒适圈,在舒适圈内教师不必担心授课效果,初入职场的新教师则常常会向老教师取经,学习老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书技巧,因而形成了一个教学固化的模式和链条。事实上,通过不断地实践我们可以得出这一结论:并非在教师因循守旧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就都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在大环境下,时代不断变化,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学方式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而学生只有能够在课堂上更好地消化授课知识,才有机会拓展自己的思维方式。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为这一目标推翻了以往应试教育下只看成绩和结果的固有模式,而更加关注学生本身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培养作为教师授课的目标,教师只有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才能使传统的填鸭式教育得到彻底变革,让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教师只有将自己看作一名引路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才能真正做到大教育家孔子所倡导的有教无类。

(二)教材语言缺乏活力

诚然,每一位教师也曾经经历过学生时代,也一定遇见过讲课能力不足,只知一味宣读课本内容的教师,这就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质疑,这是对一名教育工作者最低的要求,即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进行教学。但在这种情况下,也存在有些教师懂得如何授课,但其往往钟情于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用晦涩难懂的专业词汇来进行讲解,显得整堂数学课专业性较强,而数学学科本身对于部分同学而言比较难以理解,用这一方式进行授课无疑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与此同时,在小学教学中,学生年龄层次普遍较低,属于非常不成熟的时期,并且学生处于一个活泼爱动、自制力不强的阶段,一旦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中经常使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教材语言,会慢慢消磨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最终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而成绩一旦有所下降,更会促使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下降,这一恶性循环也就大大阻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育,后续学习中的领悟学习也会变得难上加难。

(三)课本知识缺少具象描述

从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普遍特点来看,这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思维能力都处于一个过渡期,即从形象思维逐渐转向抽象思维,这一特点表明了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较大的转变和提升空间,但这也并非意味着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就从此不再发展,而是在小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其抽象思维能力能得到不断提高,可以说,小学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其抽象思维的启蒙时期。教师要做的就是在启蒙阶段不断训练学生,使其抽象思维能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同时要让学生学会用形象化、具象化的手段为辅助,帮助自己学习数学知识,并且更好地巩固知识。对于数学学科来说,就其学科属性属于理科性质,具有相当的抽象性,都需要学生运用空间想象能力,将数学语言转化为自己能够较好理解的语言,这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此时教师就应当教会学生转化抽象的数学语言,教师运用具象的实物或其他手段,能够让学生通过具体描述理解消化课本知识,最终掌握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认知规律,对于其思维能力培养也能够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

二、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对应的策略

(一)教材不断整合,打破固有模式

教师在不断的教学授课过程中需要时刻回顾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针对自身的一些问题症结,有目的性地做出变化,最终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当教学过程中发现教材和现实脱节,不相容性较明显时,需要教师主动寻找教材和现实的接口,将现实生活与教材内容相结合,融会贯通,并将教材的晦涩语言转变为简单易懂的生活语言,打破刻板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在做好相应的备课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数学学科的学科属性,以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合理并且恰当地设计出符合我国核心价值观的教案。将学习融入生活,让思维更加开阔,再用幽默、风趣的方式进行讲解,将小学生可能遇到的生活情境融入课堂,让数学课程走进生活,并不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之美,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增强。

(二)建构教学结构,适宜学生发展

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范式出发,建立一套适合小学生思维方式的结构模版,只有通过这一结构的建立,教师才能更好地循着这一结构设计教案进行课程教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结构体系和理解课本内容。正因如此,教师在设计讲解新知识的过程中,应该让整个课堂富有连贯性而又趋于变化,既有整体的协调性,又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和探究兴趣,最终让数学知识成为一个又一个既独立又互相串联的整体。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先做到完全熟悉课本前后的知识体系,然后再运用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让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显现出其不可替代性和特有性,既要符合小学阶段的年龄特点,又要保证知识结构上的连贯和独立,只有做到这些,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发展。

(三)模拟现实情境,创新授课手段

通过情境模拟的手段进行小学数学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水平的要求。在这一方法中,教师首先要详细地为学生创设一个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不断思考在这一情境中运用的数学知识方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敏锐度和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得到训练,同时其概括和总结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既要注重特定情境具有的区分性,又要发展其普遍情境下的总结归纳思维,从而不断强化巩固学生在情境学习中习得并理解的知识内容。

在授課的手段方面,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突破以往的授课手段固化壁垒,根据新课改后变化的教学重点,时时刻刻谨记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并收集学生在课堂中感到疑惑难懂的知识点进行重复讲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相关的数学知识,从而创新自身授课手段。通过学生思维发散能力的不断训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进行当场答疑,训练其解题思维的多样性和发散性,从而为将来更深入地学习数学学科夯实基础。以往,许多人对于数学学科往往具有较大的偏见,或者说,许多人尤其是许多女学生对于数学总是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畏惧心理,事实上,这都是由于早先的数学思维训练的培养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数学学习思维是相对简单的,但同时,这一任务又具有其艰深性。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为学生打开一扇数学学习的窗,不断训练学生数学思维,使其思维能够不断发展,从而为其未来学习奠定基石。

在本文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数学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中,教师的授课方式、授课内容和授课结构都是相当重要的,不仅仅会对学生在当下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动机和兴趣造成较大影响,也对学生今后更深入地学习具有潜在的作用。一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好发展,那么其今后在更深入地学习中会运用这一能力,更好地帮助自身提高学习水平;相反地,如果在小学阶段,数学学习就已经让学生认为艰深晦涩,那么其思维能力发展和培养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桎梏。针对这一现实,在未来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学生思维能力和逻辑水平的发展上,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人特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不断的实践经验,使各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能得到培养,充分发挥教师本身引路人的角色功能,为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提供帮助和建议,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蒲蓉清.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成功(中下),2017(13):77.

[2]陈会玲.浅析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J].学周刊,2014(24):178.

[3]吴殿军.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上),2016(6):218.

猜你喜欢

思维能力培养小学数学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心得
改进实验教学 促进学生思维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