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教育策略研究

2020-08-13张改青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随班就读教育策略农村小学

张改青

摘 要:随班就读是指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在普通班级与普通学生一起上课就读。主要研究多动症儿童在农村小学随班就读相关问题,从问题产生原因入手,接着提出其策略,所得结论仅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小学;多动症儿童;随班就读;教育策略

通过实施随班就读策略,能够切实发挥集体优势,在教师的合理干预下,促使多动症儿童与同龄儿童相互交往,相互帮助,让多动症儿童感受到关爱、帮助,在教师的鼓励与表扬下,养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行为习惯[1]。

一、农村小学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问题产生原因

1.家庭原因

多动症儿童的家长虽说会听取教师的意见,但其执行力不强,就孩子存在的教学问题,父母总是推诿,认为对其教育是学校的责任。针对学校提出的一些教学策略,家长不会采纳,也不会主动融入多动症儿童教育教学工作中。

2.学校原因

多动症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是常见现象,他们会做出一些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且学习能力较差,总无法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多动症儿童无法参加一些活动,周围人会投以轻视的目光,严重降低多动症儿童的自信心。

3.问题行为

多动症儿童上课会出现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爱说话的现象,或在教师教学阶段插话[2]。当老师提出批评时,多动症儿童不仅不接受,可能还会出现自残行为,主要是因为这类学生自卑心较强,渴求关注。

二、提升农村小学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教育策略

在教学阶段,教师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分析这类学生行为,配备针对性的教育方案,找寻最佳的教学手段,通过转变学生观念,改善儿童行为,降低随班就读中的问题,实现学习效果的提升。结合实际,提升农村小学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教育效果的策略主要如下。

1.关注学生,贯穿关爱

就实际情况而言,多动症儿童的心理发育较差,且智力低于其他学生,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比较自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贯穿“爱”,主动接近学生,才可消除教师与多动症儿童之间的隔阂,彻底消除多动症儿童的心理障碍,促使多动症儿童能够主动与教师交流,倾诉自己的故事[3]。

实践证明,在教育教学阶段教师要多关注多动症儿童,肯定多动症儿童的成功,多表扬多动症儿童,促使多动症儿童精神振奋。进行爱的教育,能够保障教育的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予多动症儿童足够的勇气与信心。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考虑多动症儿童及随班就读生,尽量将简单的问题安排给这类学生,促使其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主动融入课堂学习中。

2.关注课堂,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为课堂,教师要关注随班就读生的课堂学习情况。通过有意识地对多动症儿童开展课堂关注,可促使多动症儿童感受成功的乐趣,获得班级学生的认可,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多动症儿童本身的思维能力较差,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较弱,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可激發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针对教学阶段一些简单的问题,我通常让多动症儿童回答,在其回答正确后,及时表扬,并给予多动症儿童掌声。如此,他们会认知到,老师在关注自己,自己与其他同学没任何的差异。如此,多动症儿童就可得到同学的肯定,获得教师的表扬,并体会成功喜悦,提升多动症儿童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课堂练习阶段,我协助多动症儿童开展相应的活动,组织多动症儿童与班级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促使多动症儿童认同自己[4]。对正确回答问题的多动症儿童,教师要及时奖励,可奖励一朵小红花、一个笑脸,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多动症儿童的学习兴趣。

3.分层教学,注重学习

随班就读执行的是普通小学教学计划与大纲,直接决定着这些学生不离普通班级,不会单独设置教材,也不会单独开课。因此,就学生学习能力提升,首先要纠正习惯,在集体授课阶段要实施分层教学。

在分层教学阶段,教师要结合学生个人情况,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选择分层备课与分层上课的方式。因此,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要结合儿童的不同智力程度,提出不同教学要求,并体现在课堂中。教师要明确大纲的教学目的,教材要求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通过降低要求,简化难度[5]。

对多动症儿童应集中教学简单知识,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的培养。比如: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找规律”一课,普通学生的认知目标在于对物品的排列,通过认知其规律,依照规律指出下一个物体。针对多动症儿童只要求其掌握简单的物体排序即可。在教学过程中,对多动症儿童应注意增强其对数学的兴趣。

4.家校联合,促进进步

家庭需要与院校形成密切联系,多沟通,积极配合,协助儿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如国外学者所说,教育效果直接取决于院校与家庭的教育影响,若两者无法形成有效一致性,整个教育过程将无法保障。

多动症儿童家长与普通孩子家长的心态不一样,据调查显示,多动症儿童家长会出现三种教育心态,包含放弃管教、过于溺爱、自我欺瞒。随班就读多动症儿童家长的心态不同,其教育思想与教育方式也不相同,需要家长与教师之间形成密切的配合。

家长是影响随班就读学生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班就读工作属于难以控制的一项因素,其家长的配合度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会直接影响随班就读工作。院校要主动与家长联系,促使其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多倾听家长的意见,切实将家长的作用发挥出来,形成三方合力(家庭、学校、社会)。

5.设计游戏,提升自控

笔者认为想要切实改变多动症儿童的行为,必须要先提升这些儿童的自控能力。实施游戏教学方案,能够全面提升多动症儿童的自控能力,激发多动症儿童的认知能力,为这类儿童提供正面教育。比如:笔者所在班级的小明就是一名多动症儿童,但他对体育有浓厚的兴趣,我便与体育教师联手,有意识地指导他参加跑步、跳绳等活动,并鼓励他打球,及时表扬他,多鼓励他,促使他养成认真做事的习惯。为实现该学生自控能力的提升,我还强化引导,鼓励他多读书,设计一些游戏(需要他与同学一起完成),在游戏阶段强化对他的指导,促使他遵守规则,养成良好的习惯,以此实现这类学生自控能力的提升[6]。

6.激发兴趣,稳定注意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一旦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全面投入,十分专心。在对多动症儿童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强化引导,培养这类学生的阅读兴趣,带这类学生到图书馆选择喜欢的图书,或在班级准备一些趣味性强的读物。在学生读书阶段,我也提出一定的要求,促使这些学生将看到的故事讲出。书中趣味性强的故事,能够稳定学生注意力。通过调查可发现,多动症儿童一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教师平时与其多接触,注重细节观察,能够引导这些学生去喜欢某一事物,对生活感兴趣。因此,在教学阶段教师要强化引导,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其动手、倾听、阅读,同时带动学生多接触班级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激发其兴趣[7]。不仅如此,我们教师还要多鼓励学生,在他们完成得较好时,要多表扬,促使其感受到快乐,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动症儿童本身的自控能力较差,在其随班就读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教师在教学阶段要注重这类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促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从源头减少多动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高春英.儿童多动症的表现及教育策略[J].江苏教育,2018,22(32):52-54.

[2]马文英.幼儿园特殊儿童的教育策略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2019,14(10):149-151.

[3]冯丽春.多动症儿童的大课间活动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7,14(80):3-4.

[4]刘蓓娟.儿童多动症班级干预策略的个案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8,48(4):75-77.

[5]苏莹.学龄期多动症儿童情绪教育策略研究[J].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17,14(3):66-71.

[6]胡琳琳.矫正多动症儿童不良行为的有效策略[J].心事·教育策划与管理,2018,10(2):69-71.

[7]周梦婷.疑似多动症幼儿的幼儿园教育个案分析[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9,12(2):240-244.

猜你喜欢

随班就读教育策略农村小学
普通小学教师对随班就读的态度调查
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对新环境下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与探索
略论整体性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