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案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析

2020-08-13王克俊

新课程·上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案例小学数学教学

王克俊

摘 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各课程教学都面临着改革。小学数学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课程,因此,对其教改进行探讨是必然趋势。对小学生而言,数学知识始终是学习的难点和重点,而案例更是教学常用手法。因此,教师如何利用案例提高教学效率是相关人士探究的重要课题。阐述案例的重要性,对如何利用案例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讨。

关键词:案例;小学数学;教学

一直以来,小学教育属于我国的基础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过程中,各种难度不断显现,许多问题不断浮出水面,需要认真琢磨才能发现缘由,所以,各学科教学质量探讨成为必然趋势。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及逻辑思维的重要课程,只有让学生不断学习,才能拓展其思维。因此在教学中,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数学教师常用手段。在这种背景下,探讨案例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具有教育价值。

一、案例教学的意义

通过案例传播数学知识是各年级数学教师的常用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对数学知识而言,数学概念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这种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但是数学概念又是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条件,必须要打好基础才能更深层次掌握知识。学习这些定理与概念,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来说非常重要,对提高数学素养也极其必要。通过案例教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尽力去思索,寻找出问题的本质、抽象的数学思想,从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涵。比如在学习等边三角形时,如果让小学生看着文字理解性质,学生肯定感觉比较抽象,但是通过案例,学生能够真实感受到几条边相等,通过实际操作就能够明白概念。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事实上,真正的数学知识都是通过直观想象及演绎推理所创造出来的。小学数学具有完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源自个体、拓展个体及最终回到个体,由此可见,小学数学知识形成来源实际,但是又高于实际。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案例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宽其视野,可谓是一举两得。比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如果看着书本文字理解,学生必然难以真正理解含义,但是通过案例实际操作,学生就会真实感受到数学知识;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教学知识。

(三)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在案例教学中,需要小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通过思考不断锻炼思维能力。而且许多案例都具有生活化特点,与学生现实生活比较贴近,在解答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生活化。比如在学习加法时,教师可让学生分两次去超市购买棒棒糖,第1次购买3根,第2次购买5根,然后计算两次棒棒糖的总数。如果直接让小学生在作业本上计算“3+2=5”,学生肯定难以理解;但是通过购买两次棒棒糖的案例,学生能非常轻松地得出总和为5。在教学中结合案例,就能够提高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

二、基于案例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策略

从前面分析来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案例,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但是怎样利用案例,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目标呢?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总结,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数学理论与实况相结合

从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来看,传统教材方式就是采用一支粉笔一张黑板,比较偏重数学理论知识,让学生坐在教室中凭空想象,会造成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脱节。这种教学模式不但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还会极难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考虑采用案例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相结合,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教授除法知识时,就要让学生全面了解学习这种知识的目的,让学生了解学习除法后能够利用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各种简单运算;比如有18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一个人能够分到几个苹果。当学生知道学习除法的用途后,就能够有效激发其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适当利用案例,能够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制定案例,15个学生做游戏,分成三个小组,每个组能够分到多少个学生呢?也可反问,5个学生为1组,那么15个学生能够划分成几组呢?通过这种案例式的问题及情境,能够引导学生快速解决问题,教师还可引导学生现场实践,把15个小学生划分成3组,每组5人。通过这种现场直观演示,让学生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二)自主学习中融入案例

在传统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上,大多数都是教师为主导,教师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学生只是观众。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数学知识,必然会对课堂产生厌烦情绪。同时,在解答数学问题方面,传统模式就是教师直接把解题方法及答案傳授给学生,学生被动接受解决过程,缺少自主探索过程,逐渐丧失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影响其今后的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必然要转变观念,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有效途径提高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在除法知识教授时,教师可采用自主学习方法提前给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要求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最后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整百、整千的除法知识时,教师可设计一些两位数除法问题,比如18除以3应该是多少?学生肯定能够轻松地回答为6,然后要求学生想象36除以3应该是多少?再要求学生思考36应该平均分成多少份?教师可采用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用手上的木棍等工具进行演示。当学生充分掌握简单运算后,就可适当增加难度,比如将36扩大10倍后,再除以3应该是多少?通过这种逐步引导,教师就能够引导学生逐步探索与思考。通过前面对简单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逐渐了解除法本质,教师再逐渐提高解题难度,学生自然就会通过自我思考和探索解答问题,通过这种模式,就能有效锻炼学生反复思考的能力。

(三)利用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最终目的就要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除法知识时,怎样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呢?笔者认为还必须要合理利用案例,将案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利用现实生活案例培养自身能力。比如,某一个公司现有人员共要了8份午餐,所有午餐总共花费96元,请问如果每一份午餐价格相同,应该是多少钱一份呢?还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有4份为15元,请问剩余每份应该是多少钱?通过这种实际案例,就能让学生更易接受数学知识,而且还能够激发其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再比如教师可提出问题标准,要求学生依据题意自己出问题,然后学生与学生交换题目,待学生彼此交换完题目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当然,教师也可引导学生确定目标,只要具备目标后,教师再采用合理学习方法,就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随着小学教学方法不断改革与创新,数学教法也在不断创新。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案例的重要性,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计问题,通过教法创新,提高学生自主探讨、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种能力,引导小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建峰.小学数学开展猜想教学的实践研究:以人教版四上《商不变性质》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12).

[2]唐烨伟,樊雅琴,庞敬文,等.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7).

[3]孟凡媛,李越,陈方华,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以《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为例[J].软件导刊,2015(4).

猜你喜欢

案例小学数学教学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