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数形结合打开思维之窗

2020-08-13刘萍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数量关系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刘萍

[摘要]数形结合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适当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握好数形结合之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数形结合;理解算理;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63-03

数形结合是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思想方法。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在实际教学中,“数”辅助“形”,可将“数”形象化;“形”辅助“数”,可使“数”直观化。学生在研究数学问题时,由数思形,见形思数,可有效解决问题。数形结合是一种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中适时地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谈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一、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算理是计算教学的难点,学生只有真正理解算理,才能牢固掌握算法。因此,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是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特别重视的问题。算理很抽象,难以理解,可通过数形结合把它简单地呈现出来。

[例1]在教学“连续进位加法”时,要笔算“376+284"的结果。如果单纯地讲哪一位上的数字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学生会感到困惑,甚至对算理产生怀疑。教师若能利用“格子图”来辅助讲解,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也能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发现和形成过程中,从而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师出示图1,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先算6个小方格加4个小方格,即10个小方格,这样就和整十的方格放一起,也就增加了1个十。教师问:“单个的小方格还有没有剩下的?”生:“没有。”教师追问:“那个位上的数应该写0了,再看有几个表示十的方格?”学生观察图形,共同得出:除了原有的7个和8个,刚才又加了1个,一共有16个十。可把10个十换成1个百,给前面的整百加1,剩的6个十,就在十位上写6。再引导学生观察整百的方格,原来是3个百加2个百,再.加上1个百就是6个百,百位上是6,结果就是660。

教师结合图2引导学生总结出“相同数位数字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这样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就更透彻了。

[例2]一位教师在讲过2、5.3的倍数的特征后,有学生质疑:“为什么2、5只判断个位,而3则需要各个数位上的数加起来才可以判断呢?”因为整十数肯定都是2、5的倍数,所以只要看个位即可,这个学生不难理解。而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教师以54为例:54里面有5个十和4个一,而判断它是否为3的倍数,只要把5和4加起来就行了,找一找5个一藏在哪里?学生百思不得其解,这时教师借助正方体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出示了5个十加4个一:每个十都分成3个3,余1,5个十就余5。这时只要判断这5个正方体加上原来的4个是不是3的倍数即可。(如图3)

教师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判断一个三位数是不是3的倍数,为什么只要看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是否为3的倍数就可以了?再次引发学生的思考。

至此,数形结合,通俗易懂,形象直观,使学生对3的倍数的特征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直观地解决数学问题

学生由于年龄的局限,他们对符号、运算性质的推理可能会产生一些困难,如果适时地让学生自己在纸上涂一涂、画一画,可以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数形结合能够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

[例3]在二年级下册,学完“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用这一知识来解决按规律排列的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更需要关心的不是商,而是余数。怎样让学生理解余数1的含义呢?这里就需要结合图示来引导学生理解。

当学生用除法计算出结果后,结合直观图(如图4)让学生理解:余数是1时,对应着一组小旗中的第1面旗,根据排列规律,这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余数是2时,对应着一组小旗中的第2面旗,根据排列规律这面小旗应该是红色的;余数是0,也就是整除时,对应着一组小旗中的最后1面,根据规律这面旗是红色的。这样通过数形结合,可让学生理解余数与旗子颜色的关系,进而建立解决问题的模型。

[例4]对于“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材是在看图的基础上对分数进行描述的。有这样的一道题:妈妈买回一块蛋糕,弟弟吃了这块蛋糕的二,哥哥吃了剩下的二,兄弟俩都说对方吃得多,你认为呢?如果让学生通过计算去解决,在现阶段是做不到的,此时不妨引导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画一个圆形表示蛋糕,弟弟吃了二,就是要将这个圆平均分成5份,弟弟吃了其中的2份,先将它涂上颜色。那还剩下3份,哥哥吃了,3份中取2份,结果很清楚了:两人吃得同样多。

通过数形结合,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明了,从而轻松解决问题。

三、数形结合,使概念掌握得更扎实

对小学生来说,许多数学概念比较抽象,很难理解,对此,教师可通过数形结合展开概念的教学,利用图形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例5]在“质数与合数”的教学中,许多学生对质数和合数概念的理解比较模糊,在判断时容易混淆。若仅凭教师的告知,而没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概念的生成过程,那么学生对质数与合数的理解会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数形结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人人都动手,动手有收获”,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踊跃辩论,促进学生对质数和合数深刻理解与主动建构。

比如,在讲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时,教师安排了小组合作拼长方形的活动。首先为每个小組提供不同数量的小正方形(如3个、7个、8个、11个、12个、16个、20个、24个),让学生摆出长方形。

通过操作实践,让学生从拼长方形个数的“形”的分类过渡到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分类的“数”的分类上来,感悟图形操作与数字之间蕴含的联系,既实现质数和合数判断方法的教学,又渗透“在实践中感悟数学问题”和“借助数形结合的直观操作探索抽象数学问题”的思想。通过这种数与形的结合,帮助学生丰富“质数与合数”概念的理解,不再是教师硬邦邦地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概念。

[例6]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条件,让学生在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究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获得直接的感官认识。在认识一时,学生通过分月饼初步感知了一的意义后,教师再安排一个找圆的二的活动,让学生从观察实物上升到抽象图形的认识。认识一时,让学生利用一张正方形纸来折一折、涂一涂。学生根据不同的折法,所呈现的这张纸的一也不同。通过这种方式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同时让学生感悟:尽管折法不同,但都是把同一张纸平均分成了4份,其中的1份用一表示。

学生在探究中手脑并用,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数”的思考,“形”的创设,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思维水平。

四、数形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教师如果只是一味地让学生分析题意,用语言表达数量关系,即使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也只是一头雾水,难以明白。如何突破学生的认知障碍呢?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引导他们充分利用直观的“形”,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具体化,从而理解抽象的数量关系。

[例7]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的一道题:“一共要烤90个面包,已经烤了36个,每次能烤9个。剩下的还要烤几次?”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题目信息复杂,一时难以下手。教学中,教师可用色条图(如图6)表示出信息和问题,帮助学生直观理解问题,梳理信息,为后面学习用线段图表示信息和问题做好铺垫。

在“怎样解答”环节中,进一步借助色条图分析数量间的关系,简明而直观地了解“要解决问题,必须要先解决隐藏的问题(中间问题)一“剩下多少个面包需要烤?”然后再解决“每次烤9个,烤几次?”最后引导学生进行解决策略的总结:想好先算什么,即找出中间问题。通过数形结合,呈现较为具体直观的数学符号,有利于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8]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的一道题:姐妹俩共有故事书52本,姐姐的本数的二和妹妹的本数的一相等,姐妹俩各有故事书多少本?这是一道题中出现了不同单位“1”的分数问题,对学生的思维具有挑战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如图7)梳理数量关系,转化单位“1”,用分数来解答问题。

利用图形分析和解决问题事半功倍,原因在于它能使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同时使得学生理解了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了解题的正确率,提升了思维水平。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适当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握好数形结合之度,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为学生寻得一枝合适的“长篙”,引领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漫溯,让他们在数學的世界里快乐地歌唱!

(责编 黄春香)

猜你喜欢

数量关系数形结合解决问题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找准标准量是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 三种类型应用题的关键
数形结合在解题中的应用
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解析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