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前瞻*
2020-08-12肖希明吴庆梅
肖希明,吴庆梅
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78年①,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启动和发展的。40多年来,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在不断发展和变革,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也在教育制度、教育规模、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等方面与时俱进,不断革新,为国家的图书情报事业和其他相关领域培养了大量高层次的专业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有必要对40多年来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和思考。此前,学界对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的关注主要针对研究生培养的某些方面,如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质量评价、学位论文。有的学者则是在回顾总结某一阶段图书情报学教育发展历史时,涉及到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研究。从“史”的角度对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历程进行系统梳理的专门研究,目前仅见陈传夫等学者对我国图书情报研究生学位授权“四个十年”发展的回顾和梳理[1]17。本文试图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授权制度、学科归属、培养目标、教育内容以及人才培养成果等进行梳理,以展现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40多年来的发展与变化,同时探讨进一步发展的路向。
1 研究生学位授权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标志我国学位制度正式诞生。与国家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同步,1978年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启动,1981年建立了研究生学位制度。此后40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学位授权制度不断完善。
1.1 1980年代:硕士研究生学位制度的兴起
1978年,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开始招生,是年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和南京大学图书馆招收“目录学研究方向”的首届硕士研究生,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正式建立[2]77。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也于1979年招收了第一批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3]。19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同年11月,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首批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图书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学位制度的正式建立。1981-1990年是我国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建立与初步发展的阶段,图书馆学硕士点共有7个,分别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和中山大学。
1.2 1990年代:研究生学位制度向高层次学术型发展
博士生研究生教育是图书情报学教育的最高层次。1990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率先获得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从此我国开始了最高层次的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图书情报学的学科与学术地位得到提升[1]20。1993年,武汉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获批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1-2000年,我国图书馆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共有3个,分别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我国图书馆学教育向高层次学术型学位教育方向发展。
1.3 21 世纪以来:研究生教育向宽口径和应用型转变
1996年6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次批准部分学位授予单位按一级学科行使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并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6[16]号文件[4],逐步开展按一级学科审核博士学位授权点,即通过一级学科优选评估,原来有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在该一级学科范围内招收培养研究生。由1997年“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一级学科的设立,到2011年“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的建立,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向应用复合型方向发展。2000年9月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建立“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21。2001-2010年转向宽口径教育,该阶段图书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共新增47个(2000年获批2个,2006年获批18个,2010年审核增列27个)。图书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共7 个,2000年2 个(北京大学、武汉大学),2006年2个(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3个(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政治学院)。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书情报工作越来越复杂化和精细化,对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图书情报学作为实践型和应用型的专业面临着新的挑战。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发布,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战略决策,即要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的方向转变。于是,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制度成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2011年3月,七部委联合召开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会议,全国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开始。2011-2020年,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迅速发展。2010年获批18个图书情报专业学位授予权,2014年13个,2016年1个,2018年19个,共计51个。1981年以来,我国图书情报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设立情况见表1。
表1 我国图书情报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设立机构及时间
2 学科归属的调整
在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以来的40年中,图书馆学的学科归属经历4次调整,反映了对图书馆学学科性质的认识逐渐深化,也体现不同历史阶段赋予图书馆学的不同使命。1983年第一次调整,图书馆学与科技情报专业分属于文理不同学科门类,本来联系密切的两个学科被割裂了。1990年第二次调整,将二者归属于管理学学科,顺应了图书情报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趋势。1997年第三次调整,加入档案学,“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形成,拓展了研究生招生和学位授权的基础,有利于图情档研究生教育一体化和宽口径人才培养,进一步确立了图书馆学在专业教育体系中的学科地位。2011年第四次调整,将本科与研究生一级学科有机地衔接,增强了图书情报人才培养的连续性,标志着图书馆学的学科归属逐步稳定并规范化,具体详见表2。历次图书情报学学科归属的变化,反映了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趋势日趋加强,人才培养口径拓宽,同族学科之间互相交叉融合,满足了社会职业对应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升图情档学科地位与影响力[2]80。
表2 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归属的调整与变化
3 培养目标的转型
科学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乃至优秀人才的关键。而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符合社会需求为根本依据。对图书馆学教育来说,首先就是以图书情报事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改革开放40年来,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情报业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专业人才的层次、类型和结构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其次是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变革,各种新的职业类型,特别是与“信息”相关的职业大量涌现,在给图书馆学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作为高层次图书馆学教育的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革。
3.1 1980-1990年代:聚焦学术型人才培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武汉大学将图书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为: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5]。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编制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对图书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了清晰的表述:能独立进行创新性的科学研究、能胜任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或大中型文献情报机构的中高层管理工作[6]。20世纪90年代及以前,图书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多定位于“研究”与“教学”,重点是培养具有科学研究能力的学术型人才。
3.2 21世纪初:实施宽口径教育
21世纪之后,信息量急剧增长,知识不断更新,新兴、边缘学科不断涌现,传统的图书情报学教育只为图书馆培养专才的目标已经不再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信息环境。为适应科学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的趋势,国家、行业和培养机构都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国家层面,1996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开始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审批。2000年在《第八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名单》中,北京大学和武汉大学被批准为“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硕、博士授权点,开始按照宽口径培养研究生。在行业层面,2006年《中国图书情报与档案学类教育发展方向及行动纲要》提出图书情报档案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的复合型信息资源管理高级专门人才,建议朝着以复合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学位结构与跨学科人才知识结构方向转变。在培养机构层面,图书馆学培养机构在其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将人才培养类型多定位于“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自此,图书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朝向宽口径教育转变,图书情报教育综合一体化趋势更加明显。
3.3 2010年后:注重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2010年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体系从单一的科学学位到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并重的方向调整。在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决定新增的29种专业学位中,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被列入,标志着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培养目标由学术型转向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复合型、应用型。同年成立的全国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MLIS教指委)提出MLIS指导性培养方案,MLIS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掌握图书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管理、计算机知识解决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胜任图书情报行业的大部分实际工作,适应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文化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与学术学位培养目标相比,MLIS强调培养能够运用本专业和所学科知识解决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胜任实际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
4 教育内容的变革
我国研究生学术学位培养目标的调整,主要通过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的调整来实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图书馆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图书馆学的学科体系也在不断演进。有学者认为演进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经验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学、文献信息学、信息管理学[7]。这种演进对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4.1 1980年代: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
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在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方面明显具有从经验图书馆学向理论图书馆学演进的特点,即一方面仍然保留着根据图书馆传统的业务流程来设置研究方向与课程的特点;另一方面则努力从理论上拓展图书馆学的研究领域。以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1980年代前期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为例,既包括图书分类学、目录学、古籍整理、古籍版本学等传统课程,也包括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经济管理学概论、情报学概论、统计学、数理经济学等强调科学理论的课程,逐渐形成“理论”与“应用”两个板块内容。图书馆学原理知识、理论体系相关课程的增设,促进了图书馆学教育内容的拓展、专业地位的提升,使学生的职业视野进一步开阔,具体详见表3。
表3 1979年和1982年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8]
4.2 1990年代:课程体系转向文献信息和信息管理方向
20世纪90年代,社会信息化进程加快,信息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关联着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与信息有着天然联系的图书馆学迅速卷入信息化大潮。图书馆学教育机构纷纷改名为信息管理系等,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课程体系也相应发生变化,开始由理论图书馆学转向信息管理学。传统研究方向诸如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目录学等依然存在,但出现了文献信息学、信息咨询、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等新兴研究方向。据1999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编制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见表4)可以看出,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设置较多且能紧跟时代发展。但1990年代刚刚兴起的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还是偏重于传统的图书馆学、目录学和文献学的理论与应用。
表4 20世纪90年代图书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
4.3 21世纪以来:研究方向和课程体系向知识、数据管理转变
进入21世纪以后,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向知识、数据管理的方向发展,图书馆学教育在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方面也顺应这一发展趋势。2005年王知津和闫永君对30 个图书馆学硕士点进行调查统计,得出共有112 个研究方向(可归纳为11个大类)[9];对6个博士点进行调查统计,得出30 个研究方向(9 个大类)[10]。2011年武利红对43 个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设置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调查,将多元的研究方向拆分为119个一元研究方向(可以归纳为27 个小类)[11]。2012年,李后卿和夏冬通过对47所“图情档”一级学科硕士点的调查,获得当年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的课程设置情况[12]。详情如表5所示。
表5 21世纪以来图书馆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
从上述可知,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基本一致。图书馆学基础理论课程仍然受到重视,同时开设相关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如管理学、情报学等,体现出了与“厚基础、宽口径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适应性。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还体现图书馆学教育在努力适应时代发展,开设诸如信息资源、知产权识等课程。在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中,传统图书馆学学科体系依然占有主导地位,如图书馆学理论与图书馆管理、文献学和目录学。同时,信息资源管理、知识管理、数字图书馆和知识产权等研究方向的出现,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学对版权、法制等热点问题的关注,具有前瞻性。
5 人才培养成果卓著
5.1 人才数量
自1970年代末启动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1978-1987年我国图书情报学研究生毕业人数由0增长到147,在籍研究生221人[13]。20世纪90年代,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人数与1980年代相比增长近10倍,截至1998年底,共培养了图书情报学硕士生1,465名[14]。21世纪以后,招生人数仍在增加。根据相关统计可知,2001年19个图书馆学教学点共62 名研究生(49 名硕士和13名博士)毕业,新招收89名研究生(71名硕士和18 名博士),在校研究生239 人(硕士189人、博士50 人)[15]。据30 家图书馆学硕士培养单位的统计显示,2002-2006年共招收研究生1,291 名[16]5。招生人数2002年178 人,2005年达到了287人[17],2006年则升至338人[16]5。
据程焕文等人的研究,目前我国40个开设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点的单位院系每年大约各招收图书馆学硕士10人,总计每年获得图书馆学硕士学位的人数为400人左右[18]。段宇锋等《图书情报硕士专业学位(MLIS)教育发展状况调查报告(2018)》一文显示,2018年招收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在职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共1,214人[19]。由此可粗略估计,我国每年培养的图书馆学硕士生(含图情专硕)人数大约为1,600人左右。自2011年以来,MLIS 招生人数一直呈增长趋势。至2017年,全国累计招收MLIS研究生约5,300人。
5.2 就业领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培养的各类研究生有上万人,他们在图书情报领域和其它行业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1977-1988年毕业生“统包统分”阶段,图书情报学研究生大都进入大学从事教学或科研,成为图书情报教育和科学研究的有生力量。表6是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1978-1992年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情况。
表6 武汉大学图书情报学院1978-1992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的主要去向[20]
1989-2000 年,毕业生就业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双向选择”。毕业研究生可以自主择业,职业选择的范围扩大。而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职业对图书情报学专业毕业生提出了需求,因而也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进入非图情类机构,如政府部门、公司、银行、计算机软件中心、出版社、研究所和教育机构。但也有调查表明,图书情报机构仍然是当时图情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21]。
2000年以来,毕业生全面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据笔者对2002-2006年15个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培养单位的554名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的调查,发现图书馆学硕士毕业生的去向可分为4类,分别为图书馆、教学、升造(读博或者出国)、其他行业,如表7所示。
表7 2002-2006年15个图书馆学硕士点研究生毕业情况表[22]
表8 2013-2016年MLIS研究生就业岗位
从表7可看出,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在图书馆就业率较高。硕士毕业生中近50%的人选择了在图书馆就业,但也有25.27%的学生从事其他行业,表明图书馆学硕士研究生多半选择继续从事图书馆这一职业,但是他们也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选择其他行业的工作。而据笔者对116家图书馆的调查,有22.1%的在职员工、23.5%的馆级领导、18.2%部门主任和20.2%的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图书馆员具有图书馆学学科背景,2/3 的馆长认可图书馆学毕业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这表明图书馆学研究生在图书馆的职业胜任能力较强,能够满足招聘单位的需求[23]。MLIS 教育开办至今已经10年,2013-2016年MLIS研究生就业单位多为事业单位、院校、企业、政府机构、其他、未就业(含出国)几类,其中岗位人数分布如表8所示。由此可见,我国MLIS研究生毕业后60%以上从事与专业相关的信息管理类岗位[24]。
1978年以来,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培养的研究生,多数人毕业后都成为各行各业的业务骨干。据相关学者对18所图书馆学教育单位提供的190 位杰出毕业生统计数据显示,有76.8%在本专业直接对口行业担任领导职务,有15.8%担任事业单位与政府机构中的厅局级以上职务,有7.4%在其他行业担任负责人[25]。程焕文曾撰文指出,伴随着改革开放40年而成长、发展和辉煌的第四代图书馆人代表了当今中国图书馆学学术和事业的成就[26]。而第四代图书馆人大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培养的图书馆学研究生,他们为我国图书馆学学术和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6 新时代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发展前瞻
40多年来,我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不断发展与变革,成就令人瞩目。面对新的信息环境和社会需求,图书馆学教育必须思考新的发展路向。
6.1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图书馆学教育。设立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初心”就是为图书情报事业培养高层次的专业人才。确实,随着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社会不同行业对与“信息”具有密切联系的图书馆学专业的毕业生需求较大,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生有了更为广阔的就业领域,这无疑为图书馆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然而,这决不意味着图书馆学教育就不再需要为图书情报事业培养人才。特别是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更需要对接国家图书情报事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本科教育淡化专业,实行宽口径人才培养,图书馆学本科毕业生将面向更为宽广的就业之路,图书情报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主要靠研究生层次的人才培养来满足。因此,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要牢记为国家的图书情报事业培养人才的使命,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方向。
6.2 守正创新,深化教育内容改革
如今云环境、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库、5G通讯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社会信息化水平极大提高,图书情报业态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剧烈变化的信息环境,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必须与时俱进,革新陈旧过时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要深化教育内容改革,将最先进最前沿的信息和知识融入教学之中。同时,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也要坚守图书馆学的专业核心价值,在守正的基础上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图书馆学教育内容中已经过时的研究方向与课程设置要扬弃,但图书馆学长期总结和积累的对知识信息收集、组织、存储、查询、传播和提供利用的核心理论与方法要坚守,世代传承的图书馆学教育的人文传统要弘扬,新兴技术、新兴学科要主动吸纳融合。要在守正与拓新相结合的基础上构建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内容体系。
6.3 融入图情档一级学科群
不同学科领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现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也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力。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情报(信息)机构、档案馆等的工作对象、目标、内容、方式与手段等都有趋同之势,这使得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一级学科应运而生。学科融合给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带来生机与活力。通过学科的交叉融合,图书馆学吸收与借鉴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理论体系将更加丰富和完善,研究方法更加科学,学科教育的内容也得以深化与拓展。因此,新时代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要在坚守图书馆学传统核心价值的基础上,积极主动融入“图情档”一级学科群,参与跨学科对话,同时在学科融合发展中继承和创新自身的核心知识,实现特色发展。
6.4 既要国际化,也要本土化
近年来,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受到高度重视,各学校都努力推进教师学生的国际交流,积极参与和举办国际会议。在研究生教学和研究中,积极引进国外最新的理论和方法,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成果等等。以iSchool 为代表的图书情报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在中国影响越来越大,加入iSchool联盟的图书情报(信息管理)教育机构,从2009年的1所,增加到2019年的9所[27]。国际化对于提高我国图书情报学教育的质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提升科研水平、取得高水平成果等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任何来自国外图书情报学教育的理念、理论和实践模式,都必须分析、判断它们是否适合中国的现实国情与文化传统,切不可照抄照搬。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要立足于培养关注中国图书情报事业的现实问题、服务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需求、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中国方案”的有用之才。因此,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与互补,应该是中国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注释
①1964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曾招收2名研究生,惜因“文革”中断了学业,因而学界一般认为,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正式开启应从1978年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