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战略视角下的文献遗产保护与活化策略
2020-08-12杨茜茜
杨茜茜
1 研究背景
冷战以来,欧美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战略(cultural strategy)的制定,文化力量和文化软实力被认为是国际博弈的一种新形式[1]。而这种对外的文化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各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2-3],由此便催生了自上而下的对内文化战略制定,并将文化软实力的竞争逻辑运用于地方政治经济发展框架之中[4]。我国自进入21世纪起,也开始注重文化力量在国际博弈中的重要地位,并加强研究制定文化战略。在此背景下,可以说各国文化事业发展都先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文化政治理论对该现象背后暗含的影响关系进行了阐释,以身份政治和话语政治为全新政治场域的转变,视文化为社会变革的基础,与经济驱动相互交织,影响着人文话语、文化战略和政治战略的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必将因立场的不同而带来价值矛盾[5-6]。受此启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关主体如何在政治经济驱动和社会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契合点,是本文展开相关问题探讨的出发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文献遗产(documentary heritage)应当同时具备5个特征:可移动,由特定的符号/编码、声音或图像构成,可被保存,可被再现和转移,经有意的记录过程而形成[7]。对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文献遗产保存和服务机构而言,不仅无法被排除在上述文化战略发展框架之外,相反,从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战略阐述来看,这些机构及其馆藏文献遗产资源恰恰在文化战略中被赋予重要意义。这意味着文献遗产作为文化战略资源的构成部分,其管理策略和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地会在一定程度甚至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战略整体规划的影响。因此,本文对文化战略中关于文献遗产所作出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立足文化政治理论所赋予的逻辑框架,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人文等多个维度识别和提炼文献遗产保护与活化在文化战略框架下的基本策略,并基于上述策略进一步探讨在文化战略的政治经济驱动之下,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寻求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机遇和挑战。该研究的意义在于,一方面为国家和地方文化战略发展保有更加坚实的遗产资源,另一方面为文献遗产保护事业自身的长远发展提供内在和外在驱动相结合的参考路径。
2 研究现状
现当代文化战略以文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文化理论本身是一个较宽泛、跨学科、综合性的理论范畴,相关研究没有明确的学科或理论边界,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往往以文化概念为出发点,从文化符号学、文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媒体文化学等多个维度探索如何通过文化来阐释人类和社会现象[8],以及如何运用文化的潜在影响达到政治、经济等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的[9]。文化战略便是从后者的逻辑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并立足在前者所提供的阐释基础之上。
尽管文献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成果较丰富,但文化战略语境下的文献遗产保护研究尚不多见。总体而言,文献遗产保护相关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文献遗产保护对策。许多研究都对文献遗产保护的综合性对策进行了探索,主要包括将文献遗产保护纳入文化遗产保护框架[10],依托世界记忆工程申报建立文献遗产保护体系[11],实施保护主体多元化和联盟化[10,12],实施保护规划、全面普查和分级分类保护[13-14],以数字化方式为监控和治理手段[15-16],完善文献遗产保护项目引导监管机制[12],以及经费保障机制灵活化等[17]。(2)文献遗产保护科学。如早年曾有学者对法国藏品保护研究中心研究进展进行介绍[18],近年也产出大量关于古籍保护的具体研究[19]。(3)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如探讨社会记忆理论支撑下的文献遗产资源外围建设[20]。(4)文献遗产数据库建设。如提出将文献遗产保护属性加入文献遗产数据库建设,做到数字化保护与实体保护一体化[21]。(5)文献遗产开发。如文献遗产的多向度开发模式[22]。(6)文献遗产传播。如提出要采取多元主体、多渠道、内容深化等策略[23],以及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实现社会多元参与和活化传播[17]。除此之外,现有研究中也指出我国目前仍有大量文献遗产处于分散保存、散佚或者保存条件不佳导致不利于传播和传承的状态,亟待在管理机制和制度层面采取有效的措施。
综上,目前关于文献遗产保护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是总体上已形成对文献遗产保护问题的多角度思考,即保护策略要兼顾制度、技术和工具;第二是研究路径上大多以某一类文献遗产或文献遗产保护项目为研究起点,试图从中总结出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第三是突出多元合作的重要性,文献遗产保护无法仅仅依靠单一主体的力量完成,需要建立并完善多主体参与机制;第四是以数字化工具应用为趋势,一些研究表明数字化工具应用有利于跨越或回避文献遗产保护中的制度障碍,并能够实现更广泛的传播。由此可见,已有研究侧重于探讨文献遗产保护和活化的具体策略制定。而事实上,在一些欧美地区,文献遗产保护工作已被明确纳入地方文化战略的框架之下,对文献遗产保护本身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文献遗产保护工作所采取的策略并非仅由自身的导向决定,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战略的推动或制约。因此,从文化战略的视角研究文献遗产保护与活化策略,实际是要考察文化战略对于文献遗产保护工作所带来的影响。
3 研究方法
笔者通过网络检索的方式,从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等多个地区文化事业主管部门的官方网站上获取到22份文化战略(Cultural Strategy)或文化计划(Cultural Plan)的公开文本,覆盖的地区及其文化战略/计划文本名称、制定或生效年份如表1所示。基于这些文本,笔者对其中涉及文献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并从文化政治因素和实施方式两个层面梳理文献遗产保护与活化的基本策略。
表1 文化战略文本收集来源地区及年份
4 地方文化战略中的文献遗产保护与活化计划
在上述文本中,并非所有文化战略文本都直接提及文献遗产或与之直接相关的内容。尽管这并不代表这些地区文献遗产工作与文化战略毫不相关,但不可否认,在这种情况下文献遗产保护工作与文化战略的关联相对微弱或尚未明晰,无法直接用于研究文化战略对于文献遗产保护工作的影响,因此本文选择暂时搁置这一部分。从其他涉及文献遗产表述的文化战略文本看,其对于文献遗产保护和活化策略的影响可以从目标价值和具体方式两个方面进行阐释。
4.1 目标价值
在笔者所获得的文化战略文本中,全部都具有明确的战略性目标,所有与文化战略相关的文化事业内容都要在这些目标所确立的框架之下实施。换言之,文献遗产保护和活化的具体策略制定应当与其所属的文化战略目标框架相符,并遵循文化战略所要表达的价值导向。其中,与文献遗产保护事业相关的文化战略目标和价值导向主要体现在政治、经济、社会和人文四个维度。需要说明的是,这四个维度相互之间实际有所重叠,比如同一条文献遗产保护和活化实施计划可能同时反映了不同的文化战略价值目标,笔者在此分开描述是为了更加全面地呈现这种价值导向的多向性及其对于文献遗产保护事业的叠加影响。
4.1.1 政治维度:利用文献遗产实现基于认同的治理
文化战略的重要目的之一是通过文化实现地方治理。国家、城市的治理和稳定需要建立在地方居民的共有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基础之上,这种认同使人们建立起对地方的归属感,更加主动参与地方的治理事务和总体建设,由此实现以认同为基础的治理。文献遗产作为文化记忆的存储器,是存储和建立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对此德国文化记忆理论代表之一阿莱达·阿斯曼曾进行过详细论述[46],文献遗产对于社会的外部价值是通过塑造文化记忆来实现的。从文化战略的文本表达及其所提出的措施上看,也充分回应了上述理论要义,如澳大利亚珀斯市当局在《文化发展计划2019-2029》中指出文献遗产对于当地独特文化身份和社会历史的意义,故此提出要加强对文献遗产的保护[37]。爱尔兰多尼戈尔郡的文化战略中提到,在公共服务之外,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通过馆藏文献遗产开展“历史之手”(Hands of History)文化项目,以此加强当地人对于地方历史和精神文化的理解,并通过“许多不同的过去,一个共同的未来”这样的修辞,建立其对于多尼戈尔乃至爱尔兰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参与感。多尼戈尔的文化遗产机构(如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还专门针对流散犹太人的历史和文献遗产进行建构和保护,并建立犹太人(历史)中心,旨在使当地犹太人形成对多尼戈尔与自身民族历史之间的联系和双重认同。除此之外,其文化战略中还包含对爱尔兰语言的文献资源建设,通过语言保护建立多尼戈尔人对于爱尔兰的理解和认同感[32]。加拿大安大略省则十分注重魁北克地区和原住民的文献遗产资源建设与文化记忆建构,以促进多元民族和种族对于当地的归属感[44]。上述对于文献遗产保护的行动与策略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治导向。
4.1.2 经济维度:利用文献遗产支持创意文旅产业文化战略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建立并促进文化产业的经济发展[33,47-48],尤其是遗产旅游业和创意经济。在这一导向下,文献遗产主要被倡导用于两种途径:其一是基于地方独特的文献遗产在公共空间进行展演、历史叙述或公共服务,使这一公共空间因文献遗产的聚集而被赋予意义,从而成为地方旅游的一个吸引点。比如,加拿大萨默塞德市的文献战略提出充分利用当地的麦克诺特历史中心与档案馆(The MacNaught History Centre and Archives),积极推广该馆馆藏的爱德华王子岛家谱档案,以“寻根之旅”的名义将当地打造为旅游“必到景点”,从而刺激旅游业发展[43]。其二是在文献遗产和当代文化之间建立联系,鼓励人们以各种方式记录城市变迁,借此培育当地艺术家,激发创意产业发展。英格兰考文垂市立足全国的“想象力项目”(Imagine Project),最终促成了“摄影档案挖掘者”(Photo Archive Miners)组织的建立,该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建立考文垂市照片档案馆,记录当地的城市变迁和收集老照片,塑造典型人物故事,并为由此培育的摄影师及其作品提供推广平台[27]。
4.1.3 社会维度:利用文献遗产支撑历史教育和文化参与
在社会层面,许多地区强调利用文献遗产资源开展教育培训、终身学习和文化参与等相关活动,而具体策略导向的差异则是由地区自身的社会基础结构所决定的。在年轻一代人口占比较高的地区,大多会利用文献遗产开展历史教育,加强年轻一代对于历史的了解,如多尼戈尔采取文献遗产和教育的双向交流,即让课堂走进文献遗产保护机构的同时,也让文献遗产走进校园[32]。针对地区内人口数量占比较高的老年人,则会根据其对于特定历史时期的了解,开展日常性的文献遗产数字化转录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文化参与机会,如英格兰赫特福德郡的“花园城市运动”(Garden City Movement)档案转录项目[24]。在具有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地区,则主张提前做好保障工作以应对老龄人文化参与的需求[44]。在民族和种族构成较为多元的地区,鼓励社区和社群以自组织的方式收集自身的文献遗产,旨在借助这种方式促进边缘弱势群体的文化参与[32]。总体而言,文化战略将文献遗产保护相关工作与历史教育、文化活动相结合,实现文献遗产在社会文化参与目标下的价值。
4.1.4 人文维度:利用文献遗产构建历史文化叙事
在人文维度,文化战略普遍关注地方文化及其价值观的话语阐述,在这过程中兼顾多元群体自身历史文化及共同未来愿景的阐释。为实现这一目标,一些地区提倡加强历史和文化研究者对于文献遗产的利用,鼓励他们持续地就这一资源补充或更新历史叙事,提供符合大众期望、更具人文价值导向的文化阐释。这一维度可以说是对文献遗产核心人文价值的回归,具体的策略主要分为文献遗产资源建设和利用两个方面:(1)文献遗产资源建设。例如,多尼戈尔针对公共文化机构提出非常多具体措施,广泛收集与当地人们生活和地方变迁相关的文献,除常见的图书档案文献之外,当地还集中收集学校乃至幼儿园的登记册、标志性酒店访客登记簿、墓地登记和关于历史遗迹的口述资料等,旨在为地方历史文化叙事提供尽可能充分的资源[32];美国弗吉尼亚州亚历山大市则提出要成立专门的咨询团队切实提高社区和社群叙事的地位,其中明确要求历史机构和文化服务机构参与[39]。(2)文献遗产利用。例如,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提出立足文化事业规划,充分利用当地已有的包括文献遗产在内的文化资产,挖掘并叙述地方历史和当代故事,建立纽卡斯尔的文化身份。为实现这一战略计划,将需要通过数字平台提高文献遗产的可获得性,提升文献遗产的地位并促使教育规划在这些文化资产的基础上展开[36];加拿大安大略省提倡通过利用文献遗产,建构恢复原住民的文化意识和历史叙述[44]。
4.2 具体方式
具体的策略实现方式,是指文化战略之中所描述的关于文献遗产保护与活化策略的实施途径。通过对22份文化战略的内容分析,可以得出其策略实现方式如下:
4.2.1 项目式组织
在文化战略框架下,文献遗产保护和开发鲜有以孤立的方式展开,相比于长效机制,多主体协作的项目式运作更常见于文化战略之中。从主体上看,文献遗产保护机构分别与多方利益相关者以项目形式开展多边合作。仅从所获文本看,这些合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与学校合作开展教育类项目[32,44];与历史悠久的组织机构合作,保护和活化属于该机构的文献遗产[24,32];与地方社区和社群合作建立以社区/社群为单位的文献遗产[32];与商业机构、基金会等组织建立共生关系,以项目为单位筹措资金,同时实现文献遗产开发推广渠道多元化[25]。
从客体上看,文献遗产保护和开发也不完全以独立的方式展开,而是面向地方文化战略的共同目标,通过项目式合作与文化战略框架下的其他文化事业内容相结合,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实行基础资源共享,体现了文化战略框架对于文化资源的整合,如围绕地方历史遗迹建立文献遗产[32];针对特定文化主题活动同步建立文献遗产或配合开展文献遗产专题展览[31];将文献遗产的资源概况纳入地方文化数据资源平台,为艺术、创意产业的文献利用提供指引[29]等。
4.2.2 数字平台应用
在英格兰赫里福郡[29]、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市[36]、挪威卑尔根市[35]的文化战略中,都较为突出地强调互联网数字平台的应用,尤其用于文化领域利益相关者的信息交换和沟通、文化资产获取,以及文化产业的市场营销等。针对文献遗产的数字平台应用则侧重于拓宽大众的文献遗产获取途径,如澳大利亚珀斯市和纽卡斯尔市都提出强化文献遗产等文化资产的线上获取渠道,珀斯市更是提出将此与“发现珀斯”(Finding Perth)项目相结合[36-37];英格兰赫里福郡提出建设在线文化数据中心,将包含文献遗产在内的相关文化数据汇集起来,并利用这些数据为文化产业、文化治理提供支撑[29]。
5 文化战略驱动力对于文献遗产保护与活化策略制定的影响
从上述分析中可见,在文化战略的框架下,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得以发展的驱动力来自于身份构建、文化认同、产业经济、文化参与、人文教育和历史叙事的需要。对于文献遗产保护而言,上述要素可以看作驱动其发展的外部驱动力,在这些驱动力影响下,文献遗产保护和活化的主要做法可以归纳为:(1)以文化、社区和社群为单位建构更加多元化的文献遗产;(2)通过社会化项目式合作加强文献遗产的推广和商业性价值转化;(3)保障并拓宽文献遗产获取途径。相比于现有文献遗产保护与活化策略所注重的系统性和操作性,文化战略的这些驱动力对文献遗产保护与活化策略制定起到一定的导向性作用。从长远发展看,这种导向或许会将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带向一种新语境乃至新格局。
5.1 文献遗产资产化
综观多份文化战略文本,都将包括文献遗产在内的文化资源阐释为“文化资产”(cultural assets),强调对文化资产这一整体概念下多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所谓文化资产,是一个已然盛行于欧美国家的概念,尽管目前对于文化资产尚无统一定义,但可以形成共识的是,“资产”这一概念突出了文化资源的价值性,包括对于人类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性[49],以及对于激发创新创业的价值[41],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资产化的工作就十分关注文化产业对于地方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50]。
文献遗产文化资产化理念在欧美国家的盛行,与欧美国家公共财政预算缩减和公共服务成效评估有关。由英国国家档案馆和诺森比亚大学iSchool联合资助并完成的一份关于文献遗产管理的报告中指出,受到英国财政预算缩减的影响,为了更好地维持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献遗产保护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应当将馆藏文献遗产视为物理资产,鼓励不同的文献遗产保护机构形成联盟,建立以文献遗产概念为中心的共识理念,并在这一框架下研究如何评价与叙述文献遗产服务的经济和社会价值[51]。正是在这一经济因素影响下,欧美国家的文化战略也相应地要求文献遗产保护工作积极回应经济和社会维度的价值目标导向,文化资产概念的运用显然以实现其价值转化为目的。这意味着,从属于文化战略之下的文献遗产保护和活化工作,首先要以馆藏文献遗产的资产化为前提,打破机构之间的隔阂,建立文献遗产保护的联盟;其次,文献遗产的保护和活化策略制定也要在一定程度上转型,重视对文献遗产的资产性构建、产业价值转化及其效益评估;最后,为了能够从效益上评估文献遗产的资产价值,旅游业和非正式教育被认为是最直接而可行的相关产业[52-53],即将文献遗产与其他物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形成可用于支持旅游产业的文化资产。
对此,笔者认为上述文献遗产资产化策略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值得辩证思考。欧美国家文献遗产资产化理念的盛行,将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文献遗产保护策略向资产构建转型,而文献遗产活化则将难以摆脱经济利益的驱动。上述趋势或许能够使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得以扩大化甚至社会化,从而获得经济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动力,但同时也对文献遗产相关行业操作的伦理共识、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提出更大挑战,否则将会对文献遗产保护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
5.2 文献遗产活化的社会化
文化战略中强调的社会力量、公私协作、多元参与,也将促使这些地区的文献遗产保护-活化行动结构从传统的“馆藏-服务”转向去中心化、扁平化、社会化的“文献遗产资源建设-推广供给-社会活化”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1)从文化战略的政治驱动力看,欧美社会鼓励社群自治,因此文献遗产资源的建设主体也不局限于传统的文献遗产保管机构,而是拓展至社群;(2)从经济驱动看,随着文献遗产资产化理念的普及,文献遗产从建设、保护到活化的全过程都鼓励吸纳私有部门、基金会等商业性力量加入;(3)从社会方面的驱动看,教育、艺术、旅游等行业作为文献遗产活化输出的“目标领域”,是决定文献遗产供给的需求所在;(4)从人文方面的驱动看,要求文献遗产的构建、社会供给和活化都应当追求更高的公平性。
从组织结构上看,文化战略会促使整个文献遗产保护和活化体系变得比现在更为复杂,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到文献遗产保护事业之中,改变原有单一组织结构下文献遗产保管机构所占据的主体地位。换言之,文献遗产保管机构依然作为文献遗产的供给方,但文献遗产的活化工作则不再仅仅受制于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等机构如何提供服务,而是要将这种活化更多地安排在文化生态系统的下游,即面向更广泛的社会公共服务和文化产业提供资源,并由多元社会力量最终完成文献遗产的活化。
在这一过程之中,不可避免要综合考量文献遗产的供给方式。欧美许多地区都采用文化资产地图(cultural asset mapping)技术方法,建立更加广义的文化遗产(包含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关联框架和平台[54],使社会力量都能够基于这一开放平台,参与包含文献遗产在内的综合性文化遗产登记、挖掘和活化,面向外部的文献遗产保护和活化工作也将更多地与这类平台相结合。
6 与文化发展共生:关于文献遗产保护与活化价值导向的思考
尽管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与本文所涉及的国家和地区并非同步,客观分析其发展经验和现状中的利弊仍然对我们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不可否认,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地区的文化战略对于文献遗产保护事业起到了一定推动作用,但在这种推动之下则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格局。笔者认为,在文献遗产资产化和文献遗产活化社会化的趋势背后,应当树立与文化发展共生的理念,文献遗产保护事业需要从体系上明确一种维系公平、人文关怀的价值导向,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保障。
6.1 建立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共同体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文献遗产都会因历史、体制等各种原因而被分布在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不同类型机构中,在文化战略框架下,应当建立跨部门的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共同体。西方一些国家财政预算缩减的现实条件,迫使同样从事文献遗产保护工作的公共机构建立更密切的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打破现有组织隔阂,建立文献遗产共同体的可行性。这种以文献遗产为核心的联盟式组织,能够在行业同盟乃至共同体层面集中探讨文献遗产保护和活化的伦理维护、操作标准和行为规范,促进建立文献遗产保护事业的共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文献遗产资产化和文献遗产活化社会化的趋势,将有可能出现的经济驱动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冲突转变为共生关系,更好地支持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
6.2 完善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保障体系
纯粹的经济驱动会使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发展陷入失衡,因此应当从政策引导上加强文献遗产保护的社会性和人文性驱动力,在生态层面建立健全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保障体系。社会性和人文性驱动力可以来源于教育事业、文化活动、人文学术研究及历史叙事对于文献遗产的需求,因此需要从政策设计上更多地将文献遗产与上述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文献遗产保护事业自身的发展,对于文化事业整体建设和文化战略实施而言都具有长远价值。从根本上说,文献遗产保护事业的保障体系建设是要建立长效的文献遗产资源供给和需求关系,互联网数字平台、新媒体等技术与媒介的合理运用则能够对维系上述关系提供有效支持,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可资实践的方向。
本文立足欧美澳等地区文化战略文本的内容分析,梳理并总结文化战略对于文献遗产保护和活化策略制定所带来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及可能的回应进行了分析。虽然我国的文化战略制定与实施还未进入深层发展阶段,我国的文献遗产保护也尚未与文化战略产生十分密切而显著的联系,但从对文化战略和文献遗产保护相关问题的分析之中可以看出,文化战略在政治、经济、社会和人文方面的战略性价值导向,对于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和行业主体而言,既带来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机遇,更有人文关怀方面的挑战。通过分析欧美澳等地区的经验与发展现状,本文初步识别出文化战略潜在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旨在为我国文化战略制定实施和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发展提供一定参考。以上述分析为起点,文化战略视角下的文献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仍然有许多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