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课融入英语阅读教学视角探寻

2020-08-11多丽霞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9期
关键词:小学英语微课阅读教学

多丽霞

[摘要]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微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微课优势,将其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助力词汇感知,助学句型语法,助攻阅读训练,将现代信息技术与知识学习相融合,促使学生思维快速活跃起来,精准掌握知识内核,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微课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7-0066-01

微课短小精悍、形象直观,适用于英语学科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微课,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阅读情境,感知词汇的音、形、义,形成深刻的语言体验,使潜阅读意愿和潜能得到激发。

一、微课助力词汇感知

传统的英语教学实践只有一种主流思想,那就是教本位。学习活动不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而是教师教学的过程。以教师和知识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让英语课堂变得单一、枯燥,导致学生的兴趣没有被激发出来。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绝大部分人对感官体验到的知识更感兴趣,他们对书本上的趣味是没有的。”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发挥微课的优势,进行教学形式革新,将静态的文本知识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出来。词汇是构成英语知识的基本框架,是人们进行交际的重要载体,所以英语教学必须让学生对词汇有更丰富的感知。教师可以将词汇融入微课中,让学生在感官的刺激下对词汇知识的感知更加全面、具体,迅速触摸词汇的核心。

例如,教学外研版4A Module 1 Unit 1《Go straight on》时,教师发现这单元单词的构造复杂,对四年级学生来说难度系数较大,识记起来比较吃力。基于此,教师将难度指数最高的几个单词罗列出来:straight,street.excuse me,supermarket,cinerua,station。如在展示“supermarket”这个单词时,教师通过微视频将一座大型的超市以简笔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单词的含义有初步的感知。接着,视频对单词进行分解,将其以“super+ market”的形式进行剖析。在观看、梳理中,学生的形象感知被激活,快速掌握单词的读音和词形。

二、微课助学句型语法

信息技术背景下,学生的接受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课堂讲授,微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微课能够用最短的时间解决教学重、难点,抓取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热情,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语法知识是英语学科的核心,其主体地位无法撼动。面对纷繁复杂的语法,学生囫囵吞枣,难以消化知识,久而久之,语法成了“老大难”问题,导致学生不愿主动探究,知识传递的过程变得异常艰难。因此,教师要寻求多种多样的方式协助语法教学,将句型语法知识的某一个点进行细化讲解,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

例如,教学外研版4A Module 2 Unit 2《What are you doing?》时,句型知识点是“What are you doing?”“I am doing...”“What is he /she doing?”“He is doing...”。这些句型知识属于现在进行时态,看似复杂,但只要学生厘清句型特征,就能掌握句型特征。教师启动微课,将知识点以趣味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视频中出现了时间轴距,一些小动物正在轴距上跳舞,将这两种时态的特点表现出来。然后教师将一般现在时态和现在进行时态进行对比式讲解,使两种时态的异同点得到凸显,给学生带来思维启迪。

三、微课助攻阅读训练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按照語言学习规律,学生必须在学习、吸收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实践训练,获得语言运用、交际能力。”阅读是拓展词汇量、增加语言知识、感知外国文化的重要手段。当学生认知达到较高层级,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平台,让他们进行表达,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知识的巩固,升华认知。微课没有固定的模式,且形式多样,深受学生喜爱。微课特性与英语学科块状结构相吻合,所以进行阅读训练布设时,教师可以进行模块化处理,借助多媒体将习题呈现出来,然后展开限时训练,挖掘学生的潜能。

例如,教学外研版4A Module 4 Unit 1《Do you want some rice?》后,为了夯实学生的知识,教师布设实践训练活动。学生喜欢参与游戏竞赛,教师充分利用这一点,将微课与游戏训练相融合,并在设计练习题时进行模块化处理。在进行词汇检验时,教师利用微课展现图片,使学生在视频观看中很快进入做题状态,课堂学习氛围被引爆。在进行句型训练布设时,微课呈现一些场景和句型,教师让学生进行场景表演,将语言表述、微课运用、角色表演相融合,使知识训练变得妙趣横生。

(特约编辑 木清)

猜你喜欢

小学英语微课阅读教学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