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主问题”的应用

2020-08-11李嫘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9期
关键词:主问题数学教学应用

李嫘

[摘要]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常常出现零散化现象,导致课堂教学走入对话式的误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要善于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与应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探究的全过程,提升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建构高效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主问题;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27-0033-02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也围绕该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从学生层面来看,提升核心素养有助于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从教师层面来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就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强的教学目标,通过“主问题”的设计与应用,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

一、优化“主问题”设计,指明探究方向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主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思考、深入探究。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当地进行问题设计,充分发挥问题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很多问题随之而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为他们的数学探究指明方向。

例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教师通过“主问题”为学生指明探究的方向:“我们之前已经学习了很多图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如正方形、长方形等,大家还记得这些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我们可以对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进行简单回顾,思考一下要想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应该先得到什么样的条件?”

1:应该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因为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边长x4。

师:正方形的周长由边长决定吗?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2:边长乘以4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因为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师:那长方形呢?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3: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为C=2(a+b)。

师:长方形的周长会受到长和宽的影响吗?它们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4:长方形的宽加长,再乘以2,就是它的周长,因為长方形相对的两条边相等。

师:那么,你们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因素有关?又存在怎样的关系呢?请你们利用手中的圆片,根据导学单上的表格进行探究。

上述教学,在“主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经历了数学猜想、数学验证、数学概括的过程,成功地探究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需要指出的是,教师设计“主问题”时需要串联与整合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围绕关键的知识点展开深入探索,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强调知识点之间关联性的教学,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发挥出“主问题”的价值,实现高效教学的目的。

二、借助“主问题”引领,推进探究进程

“主问题”在数学课堂中具有“课眼”“主线”的作用,所以教师应利用“主问题”进行高效教学,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升。数学课堂中,教师可基于教学需要,灵活选择方法应用“主问题”,促进学生探究的深入。如可以基于整体布局的思路,设计“主问题”以及一系列与“主问题”联系密切的小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也可以由“主问题”引出一系列的小问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还可以借助“主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探究的深入。

例如,教学《分数乘整数》一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应用“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做1个蝴蝶结需要3/10米彩带,做3个蝴蝶需要多少米彩带?对于这个问题,你们可以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讨论结束后,全班交流展示。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这道题可以用(3/10)×3来解答吗?理由是什么?(3/10)×3又如何计算?”学生用正方形纸片,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对(3/10)×3=9/10进行了解释与说明。教师追问:“如果要做5个蝴蝶,需要多少米彩带?”学生思考后展开小组讨论,并派代表演示解题方法。

师:同学们采取何种方法计算分数与整数的乘积?计算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1:分数的分子乘以整数的积,当作分子,分母保持不变。需要注意的是,最后的结果,如果能约分,就要约分。

师:在计算过程中,为什么使用分数乘以整数?

2:这样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

上述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并借助一系列的小问题,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归纳和梳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分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法则。因此,设计“主问题”时,教师需要坚持指向性明确、操作性强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围绕“主问题”展开探究。在“主问题”的引导下,学生的探究不断深入,不仅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还完善了知识结构体系,实现高效学习数学的目的。

三、运用“主问题”拓展,激活探究思维

“主问题”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在“主问题”的推动下,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主问题”拓展小问题,引导学生了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方向。教师需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和关联性,确保学生能够在问题的驱动下不断深入探究,使学生养成善于提问、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时,教师设计以下的“主问题”:“3的倍数的特征是什么?如何验证?”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展开积极的思考和探究:有的用列举法寻找答案;有的借助计数器计算结果;有的利用百数表进行自主探究……经过思考和探究后,学生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有了初步了解。于是,教师继续提出问题:“是否存在与3的倍数的特征相似的数呢?”最后,学生得出结论:像6、9这些数的倍数的特征与3的倍数的特征相似。

上述教学,教师基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主问题”,既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又促使学生不断深入思考,最终获得新知。

总之,“主问题”应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始终,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形成“大智慧”。因此,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主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责编 杜华)

猜你喜欢

主问题数学教学应用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