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形结合,让数学“活”起来
2020-08-11翟志刚
翟志刚
[摘要]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与形是数学研究的两个主要对象,两者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将数与形分割开来,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借助图形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或是利用数的分析解决形的问题,使数与形完美结合。
[关键词]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由数思形;由形及数;形数相辅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6-0045-02
数与形是数学学科密不可分的两个主题,数形结合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它包含“以形助数”“以数辅形”两个方面。简单来说,就是在数学学习中,或者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或者借助数的精确性来阐明形的某些属性。在运用数形结合时要遵循以下策略。
一、由数思形,柳暗花明
随着知识深度、难度的增加,问题的抽象性逐渐增大,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仅仅通过阅读文字信息很难厘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这时如果借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文字内容抽象成具体形象的图形,再利用图形分析数量关系,就容易多了。
例题: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4:3。如果按照3名男生和2名女生为一组进行分组,则最后会剩下2名女生。六(1)班有男、女生各多少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谁来说一说?
生1:我是试出来的。已知男、女生的人数比是4:3,那么可能有以下4种情况。其中第四种情况符合题意。
没想到的是,得出结果的同学都采用了“试”的方法。这个问题初看确实无从下手,这也许是学生迫不得已采用“试”的方法的原因。但解决数学问题不能总是停留在“试”的水平,要想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师必须从数量关系人手,引导学生用更“数学”的方法解决。
师:你能不能想办法表示出男、女生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学生明确,分组前男、女生的人数比是4:3;分成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比是3:2,还剩下2名女生)
生1:分组前男、女生的人数比是4:3,可用线段图表示。
女生一
分组前:
生2:按照3名男生和2名女生为一组,男生正好分完,那么分成的小组中男、女生的人数比是3:2。
分组后:
-师: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其中的变化量和不变量,大家尝试分析一下。
生3:分组后,男生正好分完,是不变量,女生还剩下2名,是变化量,可以从分组前后女生人数的变化量入手解决问题。
分组前:
分组后:
-
根据六(1)班女生人数比小组中的女生人数多2人,可以列出方程解答。因为男生正好分完,可以设男生人数为x,则六(l)班女生人数是3/4x。分组后,各小组的女生人数之和是男生人数之和的2/3,则为2/3x。故而可以列出方程3/4x一2/3=2,解之得x=24。因此,六(1)班有男生24人,女生24x-=18(人)。检验:24:18=4:3,24÷3=8(组),18÷2=8(组)……2(人)。
纵观整个解题过程,学生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数形结合绝不仅仅是能想到用图形表示,其中还包含着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如本题中对变化量与不变量的分析、利用变化量的前后变化情况找出等量关系,从而列方程解决。
二、由形及数,化繁为简
小学高年级中出现较多的是利用图形解决问题,即利用图形表示数、数量关系,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但有一些几何问题也需要根据图形抽象出数、数量关系,利用数来解决。
例题:王老师利用两个相同的长方形来测量一张桌子的高度(如图1、图2),这张桌子的高度是多少?
图中只给出了两个数据,两幅图中都用到了两个相同的长方形,但摆放的方式不同。解决的关键是寻找桌子高度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足,要找出这之间的关系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解法一:看图转化,寻求长方形的长、宽以及桌子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师:长方形的长、宽以及桌子的高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将两幅图做了修改,如图3、图4)
师:同时将两幅图上方的长方形进行移动,分别得到图3、图4。从图3可以看出,74cm比桌子的高度少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差;从图4可以看出,96cm比桌子的高度多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差。因此,74cm加96cm等于桌子高度的2倍,即桌子高度为(74+96)÷2=85(cm)。
这种分析方法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能在头脑中想象出桌子高度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在实際教学中,仅仅有少部分学生能初步理解。
解法二:利用演绎推理证明关系
符号化是小学阶段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利用符号进行推理和证明,往往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此,我尝试让学生利用字母表示数,从而发现其中的数量关系。
师:如果我们把桌子的高度设为x.长方形的长设为。,宽设为6(如图5、图6),你能找出等量关系吗? 师:图5中,x+b-a=74……①;图6中,x+a-b=96……②。根据等式的性质,将①、②式的左边和右边分别相加,得x+b-a+x+a-b= 170,化简得2x=170。与解法一中“74cm加96cm等于桌子高度的2倍”结论一致。
这个过程是根据图形的描述,把图形的关系转化成“数”之间的关系。抽象出数量关系后,再根据等式的性质进行简单的变形,即可求出答案。
对比这两种解法,解法一是单纯看图,通过将图形进行变形和转换,分析图形之间的关系,因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差距,所以多数学生难以理解“74cm加96cm等于桌子高度的2倍”;解法二兼顾了看图和列等式两种方法,先分别用字母表示各个部分,再从图形中抽象出等式,并进行适当的变形,最后通过逻辑证明得到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三、形数相辅,互为补益
数与形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它们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教学过程中互为补益。
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策略,做到了“形”与“数”互相促进、互相补益,有效促进了学生对加法的理解。
第一阶段:教学目标主要是实现让学生从形到数的过渡。教师先向学生展示“3+2”的实例,如原来有3个小朋友,现在又来了2个小朋友,合起来一共有5个小朋友。并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这个过程。在表达的过程中,这种“合起来”的思想慢慢渗透到学生头脑中,这也是数形结合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形的内容要首先内化为学生的思想,然后再过渡到数的形式。
第二阶段:学生从“小朋友浇花图”中认识了“3+2=5”,在学习了写法和读法后,教师让学生进行发散性思考:“还有什么情况也可以用‘3+2=5表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说出与“3+2=5”意义相同的情形,激发学生利用形辅数的热情和兴趣。学生在多样的举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3+2=5”乃至加法的含义,做到了形变质通。
流程如下:
这仅仅是低年级计算教学中的一个例子,对于其他的教学内容同样也可以采用“形一数一形”的教学流程,让数与形真正做到密不可分。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由数思形、由形及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者不可或缺。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借助图形进行描述和分析,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同时,根据直观图形用符号表示数以及数量关系,再利用逻辑证明进行运算和推理,可以使一些烦琐的几何问题变简单。
(责编李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