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碎片化”
2020-08-09陈润生
陈润生
摘要:我国近代史研究由以往古代的“通史家风”逐渐转变成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的发展趋势,在 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史学研究与发展。探究其成因,“碎片化”是宏大叙事被后现代历史学分解后的必然结果; 二战后史学民主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史学文化的发展,也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的重要原因。欲应对 我国近代史研究的“碎片化”问题,必须正确定位“碎片化”研究价值,从“碎片化”着手探索,最终实现中国 近代史研究宏观整合;必须重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碎片化”的理论创新,融合海外先进史学理论,消除掉固有 的一成不变的史学理论建构,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宏观发展。
关键词:中国近代史;碎片化;通史家风;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20)12-0136-03
针对我国近代史研究出现的“碎片化”问题,诸多 史学研究学者已重视并进行了深入地讨论与研究,并且 观点各不相同,包含内容兼及中外。并且一些前辈学者 已发表了对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书刊与文章等,内容都 是针对“碎片化”提出的问题或者是对一些历史前沿问 题的论述。近年来在后现代史学不断冲击下,完整的叙 事史学方式饱受怀疑,但是微观历史却独占鳌头,并且在 全世界史学范围内,不论是理论或是实践,微观历史都已 成为主流。因此本文将重点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碎片 化”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具体应对“碎片化”策略, 希望能够为我国史学研究贡献力量,详见下文叙述。
一、“碎片化”概述
概念意义上来讲,“碎片化”是描述社会传播语境 的一种形象性的说法,字面意思是把完整的东西分解成 碎块,还可以将“碎片化”称作为“多元化”,本质意义 上来讲,碎片化也是多元化的一种体现。
另外站在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来看,碎片化与总体化 都是相对的概念,且都是根据不同的范围来讲的。深入 到中国近代史研究当中,总体化与碎片化是两种最基础 的近代史研究方法与手段。另外总体化与碎片化还是两 种不同的看问题以及解决問题视角,所以,即便二者相互 单独出现也并不孤立,也并不是两个独立存在的极端,与 其相反,二者呈现一种相辅相成互补状态。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研究备受广大史学研究学者的关 注与重视,因此有这样一个疑问,是否可以把对中国近代 史的“碎片化”研究与“微观化”研究归为一类呢?两 种研究方法是否是同一种看待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手段 呢?由此可见,在中国近代史研究发展当中,“碎片化” 成为一种史学研究发展必然趋势,并且自身具有复杂性
与多面性的特点。首先第一点,碎片化具有中国近代史 研究的多元化与专门化的历史研究倾向,其次是它还兼 备支解、局促与打破全局性的特征。根据其多元化与专 门化的研究倾向,可以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碎片化” 发展趋势,也可以将其定义为开拓中国近代史研究事业 的另一绝佳方法。但是根据其支解、局促这一特征来看, 这才是当下广大史学研究者们应当重点考虑与研究的中 国近代史“碎片化”问题。
二、由“通”至“约”史学发展趋势
所谓史学上的“通”指的是,贯通、纵古通今以及融 会贯通,因此“通”在我国近代史研究上占据非常重要 的位置,受到极高的重视。《史记》中曾说“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主要阐述的就是贯通的史学思想,并且经 过历史的不断发展,贯通史学思想影响至深。那什么是 “通史家风”呢?宏观概念意义上来讲,“通史家风”指 的是,我国古代一种十分优良且方法效果十分显著的治史 传统。正所谓“然通之为名……四冲八达……谓之通也。” 阐述的就是纵古通今的史学学术思想,以上则是“通史家 风”。另外在中国古代治史道路上,主要强调以整体、宏观 的角度来进行历史研究,并为此提供了历史研讨依据。
在我国史学研究过程当中,若将“碎片化”研究方 向规定在我国近代史研究范围当中,从不同层次上彰显 出了近代时期的史学研究特点以及近代史学中的问题。 上个世纪初期,我国历史研究学者历史研究眼光出现了 下降的问题,比如邓实,他受梁启超的新历史学影响,提 出较为激烈的史学见解,其中具有代表意义的有“中国 三千年无一精神史也……”提出见解较偏激且对中国史 学提出质疑,再受新史学影响后,邓实认为要将民史等一 些史学变得更加专门化,这样的内容才是历史,由此可
见,20 世纪初期我国历史学领域发生了很大程度上的 变化。
虽然 20 世纪我国近代史研究发展观念较为新颖且 发展呈上升趋势,但是仍存在一些传统传承观念,且十分 强烈。在我国近代史研究当中,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不 能做到真正的亲民,不能很好地将民众作为研究中心,但 是我国史学研究发展趋势逐渐向大众化、专门化、碎化方 向发展。
三、“碎片化”成因
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承认 的是,“碎片化”后蕴含着相当深刻的史学知识变迁。 归根究底史学“碎片化”是宏大叙事被后现代历史学分 解后的必然结果。宏大叙事体系被分解打破的同时,新 的体系尚未成熟建立,导致史学治史系统处在新旧交替 且没有完善体系的状态,使得史学呈现出“碎片化”状 态。这种形态下的史学“碎片化”就如同自然界中,地 震过后的破碎板块,站在历史学角度来分析,史学“碎片 化”处于一种“非典型”状态。古代史学与后现代史学 不同的地方在于,后现代史学即便扯断宏大叙事体系一 贯的发展链条,让史学呈现出“碎片化”状态,但是这些 史学碎片仍不受约束与控制,史学碎片之间相互隔离分 解,没有方向没有目的没有规律的存在着,因此称其为碎 片化,就是因为他是分解的分裂的状态,只是片段性的歷 史,不是完整的历史,只是整体中的微观历史,而不是宏 大历史。历史研究与其他学术研究性质完全不同,史学 研究并不像人们臆想得那么简单有序,史学研究反而是 较为混乱且不可测的。由此可见,在这样的史学研究背 景下,中国近代史研究只能呈现出一种“碎片化”状态, 这同样也是当下近代史研究呈现“碎片化”的基本原因 之一。
另外中国近代史研究呈现“碎片化”的关键原因主 要是因为二战之后的民主化浪潮,导致史学研究“碎片 化”十分显著。二战后,民主化开始兴起,并从中逐渐发 现民主化后下层社会的价值,因此使得民主社会、群众社 会逐一登场,在史学研究中逐渐呈现一种更加广泛的民 主特色,将他们的生活融入与各种历史学当中。这种现 象的出现导致众多人民都在试图挣脱传统的各族,想要 在名族整体之外重新确立自己的身份与地位,因此导致 史学“碎片化”日益严重,基于此史学民主化也可以称 其为历史民主化,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不同类型的人们,将 自己的历史眼光逐渐放到社会政治层面上来。史学民主 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史学文化的发展,但其也是中国 近代史研究“碎片化”的重要原因。
四、应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措施
(一)正确定位“碎片化”研究价值
在我国近代史研究过程中,太过于将“碎片化”的 研究依赖于史学研究人员的史学素养与史学专业能力 上。有这样一句话“历史其实就真实的存在于我们自己 身上,并且相关历史学资料也都在我们自身胸怀当中。 只要我们能够在自己胸怀中准确探索到沉淀历史的熔 炉,就可以将确定的历史变为真实存在的实物。”这段话 中提到的“我们”指的就是史学研究者,史学工作人员, 提出的这一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历史发挥出的主观作用, 但是人的主观想法与思考仍对史学研究有着很大程度上 的影响,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在中国近代史研究
“碎片化”上,不论史学研究者的历史研究多么的内容广 博,言简意明,都应使得历史研究具备总体性与前瞻性的 历史眼光,这样才能够有效掌握与把握科学正确的历史 研究宏观架构,切勿就微论微,切忌要在中国近代史研究 上连点成线且做到排线成面,站在微观历史教学去着手 研究,从“碎片化”着手探索,最终实现中国近代史研究 宏观整合,确立宏观整合中国近代史研究意识,从微观到 整体,从碎片到宏观。
另外要想有效应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首先 就需要重视“碎片化”的研究与存在价值,不要极端地 去定义“碎片化”,应重视“碎片化”与“整体化”两 者之间的统一性,切勿将两者作为对立面。具有宏大体 系的碎片化历史是具有研究与探索价值的,不能只因其 史学研究内容细碎多元就忽视了碎片化史学的价值与意 义。在应对中国近代史研究“碎片化”时,要秉承上文 当中所阐述的态度去研究与探索分析,重视“碎片化” 与“整体化”不同的价值所在,将两者进行紧密联系,重 视与发现“碎片化”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将此思想观念 贯穿于史学研究者的思想当中,更好地促进中国近代史 研究的发展,实现“碎片化”的意义与价值。
我们在将学者进行分类时,通常以横向型人才与专 业人才进行分类,所谓横向型人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通 才,而通才与专业人才是当下近代史学研究者中两种典 型学者的表现形式,因此,中国近代史学术研究也分为两 种不同层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中国近代史研究 “碎片化”进行探索治史时,并不是专业人才学者偏重, 通才偏弱,而是需要在碎片化史学研究过程中,重视通才 与专业的融合,两者相互补充,融会贯通,做到在中国近代 史碎片化研究当中通才与专业兼备,更好地实现较难达到 的史学研究目标,更好地促进中国近代史碎片化发展。
最后,若你是一名史学初学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丰 富自己的历史学视野,增强历史学敏感度,从基础中锻炼 与发展史学专业能力,从而避免自己陷入史学碎片化的
问题当中。
(二)重视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碎片化”的理论创新 站在历史学自身角度来分析,纵观近年来的我国史 学发展趋势,主要是以历史理论逐渐发展到让位与史学 理论,然后在参照历史发展进程不断探索追溯,最终被历 史知识问题拷问所替代。比如,在 20 世纪 40 年代后的
30 年,史学界较为重视对“古代史分期问题、历代土地 制度问题、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以 及汉民族行程问题”的讨论与研究,被称为上个世纪的 “五朵金花”,那么在改革开放后的 30 年,我国史学又比 较热衷于对“历史认识论”的史学讨论与研究。再又一 个 30 年中以致又一个 30 年过后,相关历史问题被长期 搁浅,研究讨论甚少,直到出现一个乏人问津的局面。近 年来虽然我国史学研究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与进步, 但是史学研究整体状态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与调整,仍 然停留在上个世纪中历史研究层面上,因此近代史学研 究中,为了颠覆以往传统史学研究观念,需要重返历史本 体,纵观中国历史全局围绕重点问题展开探究与讨论,正 视碎片化问题,从而才能摆脱碎片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