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6排CT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0-08-07张徽

河南医学研究 2020年20期
关键词:征象胸膜胸部

张徽

(郑州瑞祥医院 影像科,河南 郑州 450100)

周围型肺癌是指发病于肺段下支气管至呼吸性细支气管以上的肺癌,以腺癌居多,属临床常见恶性肿瘤,其早期无典型且明显的症状,具有较高隐蔽性,加大诊断难度,导致病情拖延[1]。实践证明,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提高周围型肺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2]。以往对疑似周围型肺癌患者多采用胸部DR,但由于早期病灶较小,影像不够清晰,往往导致误诊、漏诊现象发生,影响患者治疗。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及CT检查的不断完善,多排螺旋CT检查已发展成为临床诊断胸部疾病的主要手段。本研究选取82例疑似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旨在分析16排CT检查在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82例郑州瑞祥医院疑似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其中男49例,女33例,年龄为46~80岁,平均(64.72±7.38)岁,咳嗽,痰中带血49例,胸痛乏力52例。本研究经郑州瑞祥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选取标准纳入标准:(1)肺部可见病灶;(2)接受穿刺活检病理检查;(3)临床资料完整;(4)知情本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2)合并其他胸部疾病;(3)碘试剂过敏;(4)对本研究所用影像学检查存在相关使用禁忌证。

1.3 检查方法均行胸部DR、16排CT、穿刺活检病理检查。(1)胸部DR:采用X线机(鑫高益,50KW)检查,患者依次取站立位、仰卧位、俯卧位进行胸部正位、侧位摄片,获得图像。(2)16排CT检查:采用16排CT扫描设备(飞利浦,MX16 EVO2)检查,取仰卧位,患者深呼吸后屏气行常规扫描。设置层厚、层距为6 mm,管电压为120 kV,管电流为200 mA,螺距为1.0~1.5,自肩峰扫描至膈肌水平,从胸廓口至肺底部,先进行2.0 mm薄层扫描,对小于2 cm微小病灶、早期支气管病变行3.0 mm薄层CT扫描,之后将碘海醇100 mL对比剂用高压注射管以2.5 mL·s-1速度静脉注入,30 s后进行增强扫描。将获取的所有原始图像传送至处理中心,用仪器自带处理软件进行后处理,完成三维立体重建。两种检查方法获取的图像均交由2名经验丰富的诊断医生以双盲法阅片,分析并统计其影像特征及表现(病变位置、大小、形态、边缘征象、内部构成、周围征、强化等),得出诊断结果,如有异议则进行共同阅片,以确认图像特征。(3)穿刺活检病理检查:采用活检穿刺针(麦默通,revolve)获取组织标本,以甲醛溶液固定,石蜡包埋,切成常规约2 μm薄片,行病理检查,利用光镜下观察组织改变情况。

1.4 观察指标(1)以穿刺活检病理检查为“金标准”,比较胸部DR、16排CT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其中敏感性=真阳性(真阳性+假阴性)×100%,特异性=真阴性/(真阴性+假阳性)×100%,准确率=(真阳性+真阴性)/总例数×100%,漏诊率=假阴性/(真阳性+假阴性)×100%,误诊率=假阳性/(真阴性+假阳性)×100%。(2)通过影像分析比较胸部DR、16排CT两种检查方法病灶边缘征象(分叶征)、病灶周围征象(胸膜凹陷征)检出率。分叶征影像学表现:肿瘤边缘呈现凸凹不平花瓣状突出。胸膜凹陷征影像学表现:存在于肿块与胸膜间,靠近脏层胸膜面,底部位于胸壁,尖指向肿瘤,呈小三角形或小喇叭状影。

1.5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漏诊率、误诊率、分叶征检出率、胸膜凹陷征检出率)以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结果82例疑似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经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诊断为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阳性)61例,非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阴性)21例;采用16排CT诊断出真阳性60例,真阴性20例;采用胸部DR诊断出真阳性54例,真阴性17例。见表1。

表1 诊断结果(n=82)

2.2 诊断价值采用16排CT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的敏感性为98.36%、特异性为95.24%、准确率为97.56%、漏诊率为1.64%、误诊率为4.76%,采用胸部DR诊断分别为88.52%、80.95%、86.59%、11.48%、19.05%,16排CT诊断的准确率高于胸部DR诊断(均P<0.05)。两种检查方法敏感性、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诊断价值(%)

2.3 影像分析采用16排CT检查发现分叶征53例,胸膜凹陷征36例,采用胸部DR检查发现分叶征44例,胸膜凹陷征22例。16排CT检查分叶征检出率[86.89%(53/61)]高于胸部DR检查[72.13%(44/61)](χ2=4.075,P=0.044),胸膜凹陷征检出率[59.02%(36/61)]高于胸部DR检查[36.07%(22/61)](χ2=6.442,P=0.011)。

3 讨论

周围型肺癌病灶较大时,会引起患者不同程度发热,其病死率较高,早期较难发现,常使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影响预后,因此,采取有效影像学检查意义重大[3]。

胸部DR及16排CT检查为胸部疾病应用最广泛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胸部DR检查具有多体位摄片特点,但图像分辨率较低,无法准确检查出直径较小病灶,漏诊率较高[4]。直径较小病灶可采用16排CT检查,先进行大范围薄层扫描,后针对具体病灶实施增强扫描,利于影像获取更多病灶征象,提高准确率[5]。通过分析影像中病灶征象,可明确周围型肺癌生长方式。分叶征属病灶边缘征象,可通过纵隔窗观察,主要由支气管、血管、肺支架结构等阻碍病灶扩大、病灶向各方向扩大速度不一、病灶边缘肿瘤细胞分化不一等因素导致,为肿瘤生长活跃部分,多在动态观察时可见[6]。胸膜凹陷征属病灶周围征象,多表现为三角形、喇叭状,可通过肺窗观察,是胸膜下端肿瘤因瘤体纤维收缩牵拉而导致周围胸膜凹陷,可在胸膜间形成无效腔,且内含有积液[7]。研究认为,分叶征存在较高特异性,对周围型肺癌具有诊断价值,而胸膜凹陷征是早期周围型肺癌最主要的影像学特征[8]。本研究结果显示,16排CT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准确率高于胸部X线诊断,两种检查方法敏感性、特异性、误诊率、漏诊率无显著差异,说明16排CT检查图像更加清晰全面,可通过分析其影像特征提高早期周围型肺癌准确率,可反映肺癌生长情况,为合理治疗提供依据。本研究结果还发现,16排CT检查分叶征检出率、胸膜凹陷征检出率均高于胸部DR检查,提示16排CT检查可清晰显示病灶特征。但两种检查方法特定征象检出率均不高,而一个征象仅能代表病灶部分特性,单纯分析某一征象准确率较低,因此应综合分析多个征象,以提高诊断价值。此外,当扫描到肺内存在小于3 cm的病灶时,应自外向内或自内向外对病灶进行有序仔细的观察,将影像学表现与患者临床表现相结合对疾病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定性困难的病灶需综合分析其各种征象,必要时可配合穿刺活检及短期跟踪随访,发现病灶存在增大趋势时及时实施有效治疗。

综上,与胸部DR检查比较,16排CT检查可有效诊断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准确率较高,其影像可清晰反映病灶生长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支持,诊断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征象胸膜胸部
体检要不要拍胸部X 线片
多层螺旋CT鉴别恶性胸膜间皮瘤与胸膜转移瘤的应用价值
产前超声间接征象在部分型胼胝体发育不全诊断中的价值
Lung-RADS分级和CT征象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价值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LI-RADS v2018 MR 辅助征象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成人胸膜肺母细胞瘤1例CT表现
血清肿瘤标记物CA125、HE4与多层螺旋CT征象联合对卵巢癌的诊断价值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