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农村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新策略

2020-08-06郭敏仪

文存阅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明礼貌良好习惯行为习惯

郭敏仪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求学生涯中的基础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其将来的学习和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小学生与城区小学生相比不管是家庭环境、教育环境还是成长历程都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养成教育方面需要付出的关注更多,更要教师紧跟随时代的变化,改变传统、创新策略。本文主要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角度入手,分析了现阶段农村小学养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部分创新策略,以期为农村小学养成教育提出部分见解。

关键词: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好习惯是人在农村小学;养成教育;创新策略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1]。”该观点明确向我们提示了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尤其在小学阶段,对于小学生的人生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任何习惯的养成均需要后天长时间培养和鞭策,后天的生活环境是影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小学生活作为人们成长教育的关键阶段,在养成教育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

我校是一所处于城乡结合部的郊区农村小学,生源主要来自本村和在附近企业打工的外来务工子女。近年来虽然政府的大力扶持,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出台大大改善了农村学校硬件设施的落后局面,但不可否认,长期以来以考试为目的,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因此,农村小学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教育阶段,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没有充分重视,并未设置单独的文明习惯教育、生活卫生教育、公德心教育等独立的素质教育板块,也没有将学生文明习惯养成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渗透,相关学校小学生守则中的具体条例,例如“爱护花草树木”、“尊敬师长,友善同学”“遵纪守法、勤俭节约”等规章制度成为了农村小学生养成教育中的摆设,素质教育作为当今教育模式中的重点内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落实和重视。

二、农村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创新策略

(一)因材施教、分层设计

在农村小学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习能力,分层制定相应的养成教育目标及要求。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之前,需要对学生进行综合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各自不同的行为培养内容,避免从教师角度单一的规划学生的培养目标。另外,由于农村学生的学习及自我管理意识相对较差,家庭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也不高,需要教师根据计划养成要求,辅以相应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明确认识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让学生整体素质与学习成绩齐头并进。例如,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其学习知识内容较浅,可以在日常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大自然的感知能力,让学生热爱大自然,与此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并引导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不破坏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对于滥砍滥伐等破坏大自然的行为能及时制止 [2]。而在高年级的培养过程中,则需要进行良好习惯行为意识的强化,在实践中内化为良好行为。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植树活动、在教室内设置“花园一角”,“假如我是一棵树”等方法,让高年级学生亲自在花草树木的培育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感触,从而培养高年级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用心关爱、激励引导

农村小学生大多都是外来务工子女,父母因为生计陪伴孩子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往往会导致学生缺乏安全感、戒备心重、不合群等不良心理现象的出现。因此,在日常教育中,教师应用关爱、激励的方法去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例如,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培养目标融合到课堂日常,观察每位同学是否与周围人和谐相处;在同学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是否能积极主动的给予他人热情帮助;在学习相关课文时引导学生将互帮互助这一观念践行到实际中;定期开展班级内部“助人之星”评选活动,让学生投票评选出其心目中最乐于助人的同学,带动整个校园形成乐于助人的良好风气。乐于助人这一好习惯的养成对于农村小学养成教育来说十分重要,教师应转变以往应试教育的传统观念,注重关爱学生的心理健康,善用鼓励并引导学生对于处于困境中的同学及时伸出援助之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到互帮互助,健康茁壮成长。

(三)创新管理,乐于接受

我们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小学阶段的农村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较强而且对事物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较弱,因此,制定良好习惯养成的管理规矩十分必要,而要让学生乐于接受规矩的约束,方法必须创新。比如,培养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教师可通过班会课的开展对学生行为文明和语言文明所表现的形式进行总结和分析,通过“说优点,讲不足”的方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自身行为习惯的好与坏,由全班互相分析与辨别,明确各类行为的优劣之分,同时讨论出奖罚分明的创新管理制度,同学之间互相监督、执行。如:对于日常行为文明礼貌的同学可以得到“免做当天作业、和喜欢的老师合影、实现一个小愿望”等特权型奖励措施。而对于行为习惯较差的同学可以采取让其“帮老师捶背、为家长洗脚,为同学做一件好事”等服务型惩罚措施。在创新规矩的实施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行为习惯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如果学生的情况较为特殊,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将其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在班会中进行分析,还可通过个别指导进行学生文明礼貌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愿和自尊心,以正确的方式促进农村学生文明礼貌习惯的养成,让其感受到教师关心和照顾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自身文明礼貌的约束力。

(四)团结协作、互助共赢

传统教育模式中将考试成绩作为教育成果唯一的考量标准,导致学生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而忽略了自身综合素质教育。新时代科技飞速发展,社会需要的人才已经不仅仅是有着过硬的知识技术那么简单,人才的团结协作意识已经成为社会考量的重要指标,这就要求农村小学在养成教育中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加强团结协作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比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内学生分成几个小组[3],不定时布置一些需要小组内成员均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完成后给各小组展示的机会汇报合作成果。通过学生点评、投票等形式推举出优秀作品,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优秀作品需要组内每一位成员都高质量完成自己的工作,培养学生在团队中相互配合的意识,帮助学生将团结合作作为日常行为习惯,让学生体会到团结协作的作用,体会其所能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五)活动引领、实践内化

生活是个德育大课堂,而活动是这个大课堂的载体。丰富多彩的活动能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参与方式中,从理性认识到行为实践,在真切感受中把良好行为习惯进行内化,成为受益终身的人生财富[3]。比如,通过“我当一天环卫工人”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环卫工人工作的不易,从而养成不乱丢果皮纸屑,在室外不践踏草坪,见到垃圾要随手弯腰捡起,自觉爱拼环境卫生的习惯;又如,通过“我为垃圾作代言”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知识,养成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习惯;再如,塑造学生孝顺、感恩的品质,教师可以发起“感恩长辈”等活动,为长辈捏捏肩、捶捶背,泡泡茶等作为作业给学生布置下去,增进亲子间感情的交流互动,让小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学会对长辈表达感恩和爱意,促进农村小学生感恩意识的养成。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启蒙阶段,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因农村小学地理特點、生源结构、父母素质等特殊性,加之小学生好奇心和学习模仿能力较强的特点,需要教师更多的爱心和关心,更多的实践和创新,重视学生各方面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完善相关教育教学工作,把学生培养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覃莲花. 农村小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探究[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12):49-49.

[2]蒋丽萍. 农村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探索[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8):45-46.

[3]潘青会. 农村小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初探[J]. 进展:教学与科研, 2019(4):28-28.

猜你喜欢

文明礼貌良好习惯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习惯
争做少年好榜样
3月历史大事记
多动症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策略
辽宁省盘锦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浅谈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小班幼儿文明礼貌习惯的实践研究
小学体育教学中良好习惯养成策略探究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探索
校园文明礼貌靠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