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题”中成长
2020-08-06王鹏
王鹏
【摘 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和反思方面得到发展。”所以在情境中激发问题意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问题;学中问;问中学
《易·乾》:“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要想学成,就要在学中问,问中学。那么,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问题能力呢?
一、小学生对于“问题”的现状
1.只学不疑
由于小学生受年龄和各种能力的影响,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更多地习惯和满足于接受式学习,很少甚至从不对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知识提出疑惑或问题。每当老师抛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学生也大多是不知如何回答,或很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2.疑而不问
其实,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可能由于胆小,可能由于怕丢面子,或其他原因,不敢开口问。再者,由于小学生生活、学习等方面经验不足、思维活动较慢,对问题的提法把握不好,而不会较好表达,导致不会提问。
二、小学生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1.情境中,激发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中指出:“低年级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高年级的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对问题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认识人民币》,学生对人民币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所以老师创设超市购物的场景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会“1元=10角”,学生在购物的时候使用的都是真正的人民币,所以在阅读课本质疑问难环节,就有细心的小朋友提出:“为什么书上印的人民币和咱们用的人民币不一样?书上印的人民币左下角有一条红色的斜线。”老师在此基础上告诉孩子们:书上印斜线的人民币是样币,用来给我们看的,是不能使用的,所以在左下角用一道红色的斜线标注一下。
可见,创设情境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具体的情境中变得形象而又贴近孩子的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受到原来数学知识里面的“为什么”其实就来源于生活实际中的“为什么”。在具体可感的情境中更容易触动孩子内心的“十万个为什么”的按钮,这“十万个为什么”其实就是最原始的问题意识,孩子有了问题意识,不仅有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利于数学知识的构建和数学能力的培养。
2.學中问,培养质疑能力
朱熹:“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增强学生的问题质疑能力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可见,质疑能力是可教的,而且也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一种能力。那么,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质疑能力呢?我们知道由于受年龄、知识、能力、经验等方面的影响,小学生的学习活动一般都是从模仿开始,质疑也不例外。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质疑问难的言传身教,还要适时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比如可以在概念、法则、规律的总结处质疑,可以在动手操作的实践中质疑。
如在教学《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算理算法,需要引导学生对算理算法进行质疑。老师的处理过程具体如下:128×16,首先让学生猜猜算法,“你觉得咱们应该怎样列竖式一步一步算出结果?”然后让学生尝试计算,注意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接着让孩子验证算法,最后全班交流反馈并总结算法。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学生能自主完成,老师没有任何替代,基本就是顺顺当当地完成了计算和算法总结的过程,这一看似没有问题的过程其实蕴含着好多问题。老师引导提问: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和步骤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用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老师引导孩子质疑的过程也培养了孩子的质疑能力。
又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时,老师引导学生对分数的含义质疑:“平均分”能去掉吗?单位“1”的“1”为什么要加引号?与我们学的数字1一样吗?这时,教师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更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者。
所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言传身教教会学生质疑,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又使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亲身体会到怎样质疑,质疑什么。
3.问中学,提高解疑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通过数学学习,应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交流和反思方面得到发展。”所以在数学学习中,不仅仅要使学生能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问题,还要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当学生提出疑问后,老师不要急着告诉答案,而是要鼓励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大胆猜测,尽量从各种不同角度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可以从问题入手,可以从条件入手,可以结合现实生活考虑,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时间,尽可能多地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展现解题过程,让学生在分析、交流中体会到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
如在学生学习《倒数》一课时,在知道了倒数的意义和1的倒数是它本身后,老师问:“有什么问题吗?你还想知道什么?”这时有的同学就提出:“老师,书上特别说明1的倒数是它本身,为什么没有提到0呢?0的倒数不是0吗?”多好的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学生在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进一步的思考。老师把“球”踢给学生,让学生在小组中自己讨论解决。一段时间后,学生用表示出0的倒数,学生说:“因为0不能作除数,所以0没有倒数。”
教其无疑的过程实际就是“授人以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的体验更为深刻生动,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因问而学,学中生问,愿我们的学生能在“问题”中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