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目的论视角的外贸茶叶翻译对策探析

2020-08-06耿艺源

现代交际 2020年11期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存在问题

耿艺源

摘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际茶叶贸易日益繁盛,作为茶文化的发祥地,中国的茶业出口额也在持续攀升。外贸茶叶翻译质量的优劣至关重要,能否运用贴切的译语使茶叶的文化内涵充分移植与再现,成为提升当前茶叶出口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从目的论翻译理论内涵认知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外贸茶业翻译存在的问题,并在目的论的指导下,提出翻译策略,以期为外贸茶叶翻译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 外贸茶叶翻译 存在问题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075-03

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但是当前我国的外贸茶叶翻译仍不尽如人意,混乱模糊的翻译造成文化传达或商品信息传递的偏差,让很多国外消费者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制约着我国茶叶贸易的发展。翻译目的论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运用“翻译目的论”指导外贸茶叶翻译,能有效提高外贸茶叶翻译的准确度,促进茶文化传播和茶叶贸易。

一、“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内涵

“翻译目的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弗米尔和莱斯在合著的《翻译理论基础概述》中正式提出“目的论”这一概念。目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即译文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下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翻译是人类的交往行为,而任何的交往行为都是带有目的性的,译者应该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目的,并根据目的采取相应的翻译手段,对翻译内容进行合理选择,评价翻译质量优劣标准取决于翻译目的。这一理论的提出冲击了传统翻译等值理论,译者不再过度追求内容及形式对等,而是开始根据不同语境因素,择取有效翻译方式。

翻译目的论认为在翻译活动中应遵循三个原则,首先是翻译中的“目的原则”,它强调译者需要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来调整翻译策略。其次,译文需要被译入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这就需要译者充分考虑受众文化背景和实际情况,使译文具有可读性和连贯性,即目的论中的“连贯原则”。最后,译文与原文之间要遵循“忠实原则”,以达到译文语际连贯。上述三原则中,目的原则支配着其余两个从属原则。

在功能目的论的关照下,翻译变成了一种由翻译委托人、译者和受众三方共同参与的整体互动行为。过程中的“重点是关注翻译过程的行为,分析参与者的角色(发起者、译者、使用者、信息接收者)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时间、地点、媒介)”[1]。因此,译者作为一个中介环节,既要了解翻译委托人的意图和要求,更需要站在受众的角度,结合消费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对译文的期待,从而让消费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二、外贸茶叶翻译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些译者的怠惰疏忽或是对中西茶文化背景知识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导致茶叶翻译过程中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目前外贸茶叶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可以分為三类:

1.茶叶译名混乱,缺少统一标准

中国是最早发现、栽培和饮用茶叶的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我国拥有了6000多种茶叶品种,具体分为红茶、绿茶、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青茶)六大品类。繁杂的茶叶品类,加之我国长期以来喜欢使用茶叶产地来命名茶叶的习惯,造成了我国茶叶名称复杂多样的现状,而这种混乱也带来了外贸茶叶英译时的混乱情况。如铁观音茶在出口茶叶翻译的过程中,就存在“Tieguanyin”“Iron Guanyin”“Tie Guan Yin Tea”“Ti Kwan Yin”“Ti Guan Yin”“Tie Quan Yin”“Iron Buddha”“Iron Goddess”“Extra-strong tea”等诸多版本的译名,这些混乱的译名不仅不利于树立铁观音茶在国外的品牌效应,更会使外国消费者在购买茶叶时产生困惑。

产于福建闽北武夷山一带的武夷岩茶,在走出国门后,被翻译成“Wuyi Yancha”“Wuyi Oolong Tea”“Bohea Wuyi Mountains Hidden Peak”“Wuyi Rock Tea”“Wuyi Rock-essence Tea”等不同版本。这些译名虽然指向的都是同一种茶叶,但是在翻译后就变成了许多不同的茶叶。这样的现象,不仅不利于目的语市场的消费者理解和接受我国茶叶文化,还会因为品种繁杂、混乱的茶叶名称削弱我国茶叶竞争力。

2.茶叶翻译丢失文化内涵,忽视文化差异

在漫长的茶叶发展过程中,中国逐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茶文化。中国的茶叶文化不仅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内涵,还体现着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而在外贸茶叶的翻译上,译者有时会忽视茶叶背后蕴藏着的丰富文化内涵,让中国茶叶的魅力大打折扣。例如武夷岩茶,产于“奇秀甲于东南”的武夷山,因茶树生长于岩缝间而享有“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美誉。在外贸过程中,武夷岩茶有时被简单音译作“Yancha”或“Yan Tea”,这样的翻译,无法体现出岩茶自身岩骨花香的独特岩韵,也大大削弱了茶叶的文化内涵和美感。

茶叶外贸不仅仅是一种商贸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翻译是一种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跨文化交流活动。”[2]茶叶外贸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载体,应该充分考虑到出发语和目的语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让目的语境的消费者更好地接受我国茶叶。但目前的茶叶外贸翻译中,仍存在着一些忽略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差异和文化禁忌的翻译。

如产于武夷八角亭的龙须茶,因形似“龙须”而得名,并以其美观别致的外形和独特的风味远销海外。但在翻译过程中,“龙须茶”被译作了“Dragon Bread Tea”,这样的译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在中国和英语国家语境下的“龙”所承载的文化附加义,以及在人们心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截然不同。虽然二者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但是“龙”在汉语中是吉祥高贵的化身,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利。与之相反,“dragon”在英语中所代表的形象却是凶猛邪恶的。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赋予了同一种动物不同含义,给人产生的联系也完全不同。如果在外贸过程中将“龙须茶”译作“Dragon Bread Tea”的话,不但不能传递出龙须茶的特征,反而容易让国外受众联想到凶猛残暴等意象,从而使目的语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产生抵触心理。

再以武夷岩茶中的上品茗茶大红袍为例,出口后的“大红袍”常常被译作“Scarlet Robe Tea”或是“Red Robe Tea”,不免让消费者产生与危险、血腥和暴力等意象相关的负面联想。“绿珠茶”在国外市场的译名是“Green Gunpowder”,这样的翻译也丢失了“绿珠茶”本来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绿珠茶”因其色泽润绿、外形圆润紧致形如珍珠的特点,在国内茶叶中享有“绿色珍珠”之美誉,但外贸翻译中“Green Gunpowder”的译名,不仅让绿珠茶本身的美感消失殆尽,还容易让目的语境中的消费者联想到火药枪炮等意象,使绿珠茶在受众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在茶叶外贸翻译过程中,如果忽视茶叶本身承载的文化意蕴和两种文明之间的差异,将会影响和制约茶叶贸易的发展。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熟谙中英两种语言文化,在不侵犯文化禁忌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还原源语中的文化因素。

3.译者缺乏茶叶知识,导致误译错译

在茶叶出口贸易过程中,由于译者对茶叶知识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翻译的时候,就出现了一些对茶叶的误译和错译现象。比如说中国茶叶中的“功夫茶”和“工夫茶”,在外贸翻译中,都被统一译为了“Kongfu Tea”。但是稍微熟悉中国茶文化的人都知道,“功夫茶”和“工夫茶”两个词其实是各有所指的,绝不能把二者轻易混为一谈。关于工夫茶的著述可见于清朝陈廷灿的《续茶经》:“武夷山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由此可见,“工夫茶”指的是红茶,也就是岩茶中的上品茶。而“功夫茶”则是指泡茶和烹茶的技法。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对二者仔细区分,将“工夫茶”译为“kongfu tea”,“功夫茶”译作“Congou”。

普洱茶有生熟茶之分,“生茶”指的是未经渥堆发酵加工过的大叶种晒青毛茶,而“熟茶”则是人工发酵后通过加工制成的茶叶。在外贸翻译过程中,“生茶”通常被译作“Raw Tea”,而“熟茶”则译为“Ripe Tea”,此類翻译是译者根据字面意思断章取义而产生的错译,并不能让外国消费者理解两种茶叶的区别,反而容易造成曲解。从生熟茶的制作工序来看,应将其译作“Fermented Tea”和“Unfermented Tea”,以便外国消费者理解生熟之别。

由于译者对茶叶知识的不求甚解,冒出了许多诸如此类的误译和错译,导致目的语境中的消费者难以理解中国茶叶产品,更不用说进一步接受和喜欢这些茶叶产品。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多加了解茶叶知识,避免因误译导致消费者产生排斥心理,削弱我国外贸茶叶的竞争力。

三、“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茶叶外贸翻译对策

从翻译目的论上看,外贸茶叶的翻译是一种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从茶叶外贸的实用性、营销性和跨文化性等方面出发,提出以下三点翻译对策,以期对治理茶叶外贸市场中的翻译乱象有所帮助。

1.制定统一译名标准,完善茶叶分类系统

在“翻译目的论”的关照下,首先应该明确茶叶外贸的翻译并非是单纯的两种文字之间的符码转换,而是一种有目的的商业性行为。目前的茶叶外贸市场上,译名混乱无序缺少统一标准,使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疑虑重重,难以抉择。因此,在对外贸茶叶进行翻译的时候,所需确立的首要翻译目标应该是如何让产品更具吸引力,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从而达到利润最大化。要结束茶叶译名混乱的现状需要制定一套完善的翻译标准,使译名统一化。如“武夷岩茶”的翻译,可以使用“Rock”一词来传达岩茶中的“岩”字之意,“Rock”一词在牛津词典中表示“the hard solid material that forms part of the surface of the earth and some other planets”,若统一翻译作“Wuyi Rock Tea”,既可突出岩茶本身独特的岩韵,又可使消费者产生美感联想,从而激发购买欲望,促进茶叶的传播和销售。

2.熟谙茶叶语言文化,迎合受众审美取向

外贸茶叶的翻译要求译者熟谙两国语言文化。茶叶对外贸易的过程,不仅是商贸行为,还是跨文化的交际行为。若想使我国茶叶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中顺利扎根生存,为目的语读者所接收的话,应该重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并在翻译的过程中,有所择取,以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产生。例如,就“龙须茶”的翻译而言,译者可以舍去“Dragon”这一意象,直接采用“Longxu Tea”这样的音译加直译法,避免两种文化间存在的文化差异和文化禁忌,同时,通过恰当的翻译,为产品增添异质色彩,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再如“绿珠茶”译作“Gunpowder Tea”显然忽视了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中文“绿珠”的美感在目的语中消失殆尽,若译作“Emerald Tea”则更易于消费者接受。因此,在外贸茶叶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明确目的原则,站在受众角度去考虑译文的行文用字和接受效果,以实现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

3.明确茶叶翻译的专业性

茶叶外贸翻译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领域,从事相关领域翻译的译者,应该熟谙中国茶文化的背景知识,以保障翻译质量,减少错译、误译的现象。很多茶叶名称术语和它本身的含义并没有太大关联,译者如果在翻译茶文化相关术语时,抱着不求甚解的态度,自由发挥,就会违背忠实原则,不能达到翻译目的。因此,应该明确外贸茶叶翻译的专业性,在翻译过程中,对每一类茶叶进行历史文化、制作工艺、口感功效等多方面的考查。

四、结语

在“翻译目的论”指导下,我们应该根据外贸茶叶翻译的目的和功能来灵活调整翻译策略,解决译名混乱、译质参差不齐和忽略文化差异的问题。以便能够从茶叶名称和茶叶品牌层面上提升外贸茶叶的竞争力,促进茶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参考文献:

[1] Snell-Hornby.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鲍文.论商标谐音创义翻译的实现方法与实施理据 [J].中国翻译,2016(4):110-113.

[3]徐晓颂.茶叶出口贸易中茶文化术语翻译问题研究 [J].福建茶叶,2018(4):36-37.

[4]张佑明.商标翻译中译者的营销意识[J].中国科技翻译,2016(4):26-28.

[5]鲍文.商务英汉/汉英翻译宏观策略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5):20-25.

责任编辑:赵慧敏

猜你喜欢

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存在问题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字幕翻译策略研究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
翻译目的论三原则下的文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