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2020-08-06李卫祥
李卫祥
摘要:开展职业指导是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事关培养什么人的核心问题。现阶段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对职业指导工作的持续发展重视不够、组织实施创新不多、个性服务范围不广、整体观念认识不强等问题。增强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必须切实提高做好职业指导的思想认识,着力提升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素质,注重完善高校职业指导的课程体系,努力扩大职业指导的个性服务范围。
关键词:高校 职业指导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012-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也不断呈现新的变化和新的特征,就业难和难就业一直喧嚣尘上,成为困扰政府、高校和毕业生个人的社会问题,因此,做好高校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引导和帮助学生毕业后顺利实现就业创业意义重大。
一、高校职业指导的内涵及属性
职业指导是指围绕职业发展过程提供的指导、辅导、咨询等服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发的职场竞争日趋激烈,把握求职机会是个人实现事业梦想的关键,寻求职业指导就成了求职者应时而做的选择。
高校职业指导是指在国家政策和法律框架下,面向大学生开展的教育培训、信息咨询等职业导学服务。大学生接受指导后,会对自身特点进行客观评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职业选择上作出科学判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来实现自身的价值追求。高校职业指导是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包括就业信息提供、职业咨询和职业价值观的塑造等多个方面。
高校职业指导是一个教育过程,本质上属于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面对职业信息时,能够客观、科学地评价自己,理性思考自己的职业取向,作出正确的职业选择。高校职业指导在用人单位与学生之间发挥着桥梁和媒介作用,助推双方的有效沟通,因此,高校开展职业指导工作,既要与用人单位进行及时沟通交流,明确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与使用方面的客观要求,又需要采用评估、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在此基础上,学生接受职业信息,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岗位结合起来,进行职业发展的路径设计,明确自己的职业取向和发展空间。
二、高校职业指导的现状和问题
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如果上溯至2000年全面停止包分配制度,20年来高校围绕大学生就业,不断强化职业指导,在师资力量、课程建设、指导方式等方面得到了很大发展,职业指导的实效性也在不断增强,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帮助学生端正择业观念、勇于接受职场挑战上作出了很大成绩。但是,进一步从职业指导工作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发展角度来审视,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持续发展重视不够
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归属部门多,在机构的设置上对建立专业性强的职业指导部门认识不够,高校管理者不同程度地认为毕业生就业工作内容就是进行毕业生统计和办理相关就业事宜等,导致职业指导工作抓而不实,口号喊得好,措施不落地,在场地场所使用上得不到保障,在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上得不到加强,有的学校由于师资缺乏原因,导致职业指导课程开课率很低。有的教师持有职业指导资格证但不去从事职业指导实践,也不参加高校职业指导的继续培训,使得专业理论水平不高,实践能力也受到削弱。另外高校从事职业指导的教师大多没有社会工作经验,毕业即走上教师岗位,主要通过查阅资料、别人的介绍和经验传授等间接渠道了解职业、行业的发展情况,个人直接接触不多,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开展。
2.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组织实施创新不多
受办学水平、地理位置、行业特点、工作视野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虽然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但是职业指导的实施主要是依托开设职业指导课。职业指导的形式单一,涉及内容有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性不强,实际工作方面就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在学生感兴趣的求职方法和技巧方面缺少创新,就难以吸引学生,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也就难以体现。由于职业指导缺乏实践性,学生在实际求职时就无法将所学到的职业指导理论与求职就业活动结合起来。另外,高校缺失全程职业指导思想,职业指导的对象和重心仅仅放在在校生身上,指导时间集中在学生快毕业的时期内,这种短时间的职业指导难以真正发挥作用。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也缺乏持续性的追踪,使得职业指导缺乏必要的信息反馈,高校自身无法对指导结果进行科学评估,也加大了调整和优化职业指导工作的难度。
3.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个性服务范围不广
开展个性化职业指导,需要高校花很大力气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专业和能力等信息全面汇总,点对点地开展职业指导活动,满足学生个体对于职业信息和自身发展规划的需求,才能纾解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面临的压力。然而,当前高校职业指导多是传统的职业课程指导,以单纯课堂授课形式或请一些专家或企业人士做专场讲座来实施,组织形式相对简单,个性化服务受众不多。学生毕业就要面对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在心理上往往会有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这个时期,非常需要个别的职业咨询辅导,但是学校的跟进不深,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缺乏针对性和特殊性研究,一对一指导的范围不广。另外,高校职业指导还存在注重毕业班学生、忽略非毕业班学生的情况,对低年级的早期职业指导不够,职业素质测评、职业设计和帮助短缺,使得不少大学生边学习边谋划职业的主动性降低,职业视野就得不到开阔。
4.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指导的整体观念认识不足
职业指导力量薄弱,单靠就业指导机构来完成大学生的职业指导是不少高校的常态,教职员工参与职业指导不充分,经常与学生接触的教职工未能充分發挥职业指导的作用。这些现象的存在都与整体职业指导的认识观有关系,缺少帮助学生获取职业信息、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方面的方法引导。教育的核心是立德树人,实现就业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涉及“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单靠高校的学生工作队伍是无法做好的,需要形成全员育人整体认识来整体推动实施。学生在形成自己的职业取向时,还可能会受到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引导,全员育人的作用发挥不够,也会导致学生盲目追逐热门职业,不能科学处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在理想或目标的选择上就会产生迷茫心理甚至迷失自己,这些都与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不相适应。
三、促进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推动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实现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发展,增强职业指导的实效性,必须立足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市场形势,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动态,拓宽工作视野,才能帮助大学生准确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实现思想道德、专业素养、事业追求的全面提升。
1.切实提高做好职业指导的思想认识
转变传统的就业工作观念,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要有清醒的认识,把做好大学生职业指导放在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社会声誉扩大的高度来对待。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及配套措施,在职业指导机构设置、职业指导人员的待遇和发展方面给予政策保障,充分调动实施职业指导的工作热情,通过制度建设将大学生职业指导纳入全校性的重点工作,各个部门和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确立全程服务、全方位服务的职业指导工作理念,提高职业指导工作的系统性。高校要落实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责任制,学校领导要牵头担任职业指导机构负责人,配齐配强专职指导教师,多部门参与,统筹推进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同时在基层院系中建立相应的机构,院系领导要专人主抓本单位的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发动专业课教师和实验实践课程教学人员积极参与职业指导工作。要积极探索和总结职业指导与学校教学贯通融合的好方法,提高职业指导的有效性。要准确把握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的关系,职业指导是一个动态的、连续性的过程,贯穿在大学生涯整个阶段。就业指导是阶段性的,是为即将毕业的学生提供帮助和指导。高校职业指导要聚焦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全程指导,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
2.着力提升职业指导队伍的专业素质
职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决定着职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高校要把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摆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规划,认真研究,为职业指导人员的学习深造提供条件,要有计划地选拔职业指导人员参加职业指导师等系统培训学习,掌握行之有效的职业指导技术,具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的知识,做到无论是解决个体咨询、团体咨询问题,还是开展职业素质测评,均能得心应手。通过职业指导工作队伍的素质不断提升,实现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要围绕提高职业指导队伍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采取经验交流、专业会议、专题讲座、理论研究、技能比赛等方式来开展一些专项活动,营造氛围,探索有效途径,使职业指导战线的工作者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3.注重完善高校职业指导的课程体系
高校大学生职业指导要紧密结合实际的需求,对职业指导的范围和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实现职业指导体系的多元化、体系化、科学化。职业指导课程体系设计要体现整体性、全程性、长效性思想,这是职业指导实现标准化的具体要求。高效职业指导要贯穿大一到大四的日常教学安排中,分阶段安排不同特色的职业指导课程,教育教学思想鲜明,增强职业指导工作的有序性。职业指导课程建设可围绕大学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设置和调整优化。在大学一年级,开展职业启蒙指导教育,主要是解决学生对于职业、就业的认知。在大学二年级,开展职业发展指导教育,为学生将来就业构建起专业基础,帮助学生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进行全面分析,对职业发展方向进行定位。在大学三年级,开展就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专业实习和就业取向上进行规划指导,促进学生提升职业技能。在大学四年级,开展就业服务教育,指导学生提升求职应聘能力,开展模拟实战活动,帮助学生理性对待职业信息,顺利实现就业,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根据个人反馈评价职业指导效果。构建和完善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不同阶段各有侧重,才能使得高校职业指导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促进学生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4.努力扩大职业指导的个性服务范围
高校职业指导的个性服务是职业指导精细化的具体表现,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在满足共性需求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别,开展点对点式的个性服务。开展职业指导的个性服务,要充分了解被指导个体的性格特征,观察和总结个体之间的优势与劣势,结合外部环境提供的机遇和带来的挑战,综合研判后再制定符合学生自身发展和个性发挥的职业指导计划。个性服务和针对性指导的重点是特殊群体,比如针对高校毕业生中贫困生群体的指导。家境贫寒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他們在学生中属于弱势群体,不仅经济条件差,而且缺乏社会关系,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应对人生风雨,在生活、学习和心理等方面都承受着远比同龄的其他人更大的压力。针对这些学生开展职业指导,不仅要有心理安抚,还要仔细研究个体专业技能和素养,结合个体经历,进行求职技能和技巧训练,突出其优势和特点,帮助其适应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学春.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J].经营管理者,2017(5):351-352.
[2]钱慧.试论高校职业指导改革与实践[J].咸宁学院学报,2012(5):143-144.
[3]李广松,石维杰.试论高等农业院校的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J].消费导刊,2009(6):118-119.
[4]许文曲.高校开展精细化职业指导初探[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85-87.
[5]张敬.高校辅导员作为职业指导人员职业素养探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7(1):173-176.
[6]卢敏敏.农业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6):63-65.
[7]李惠.高校职业指导工作浅议[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11):97-99.
[8]沈秀清,谭勇.我校大学生职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5(3):95-98.
责任编辑: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