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模式下如何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2020-08-06姜云霞
摘要:大学语文是面向本科层次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审美性与实用性”融合的特点,所训练的听、说、读、写能力是一切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其中,尤为突出的是说和写的能力。基于“任务导学、合作助学、活动促学、网络拓学”教学模式,探讨如何在各个环节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 “导—助—促—拓” 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1-0010-02
大学语文课程应顺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走改革发展之路,实现提高学生言语实践能力和提升其人文素养及审美品位的目标。为此,课题组成员构建并使用了“任务导学、合作助学、活动促学、网络拓学”教学模式,使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联动,学生在有趣、有用、有活力的语文教学中学会交流、学会表达、学会赏析、学会审美[1]。本文基于此模式探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一、任务设计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在口头语言(说话、演讲、做报告)及书面语言(写文章)的过程中运用字、词、句、段的能力,二者均以语言为基础媒介。可以充分运用课堂演讲、课外阅读、写作训练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表达欲,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课堂演讲
演讲是口才和思维训练,是一种有效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与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掌握演讲技巧,将大大增强沟通能力。罗振宇说:如果你实在找不到一个领域去跨界,那么就去学演讲。因为当代社会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表达能力。
课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说话训练的机会,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课前充分准备,自由选择演讲内容,进行3—5分钟的演讲,每节课可安排3—5人演讲。演讲内容要尽量贴近现实生活,可以分享阅读、欣赏影视作品及发展其他兴趣爱好的体会和感悟,可以进行时事评论,也可以讲述亲身经历。演讲必须脱稿,制作PPT,且PPT只呈现演讲提纲,不能是讲稿全文的复制[2]。演讲完毕有针对性地讨论、质疑、答疑,教师点评。
(二)课外阅读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读书之用有三:一为神怡心旷,二为长才益智,三为增趣添雅。阅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大量的阅读、深厚的学识能潜移默化地增加语言储备,积累交流与表达素材。具体可以概括为:课外阅读能够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能够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使用的规范性;能够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升学生的写作创新能力,提升学生通过写作所产生的社会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写作的综合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推荐阅读书目:路甬祥《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沈致远《科学是美丽的》、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汤马斯·佛里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罗伯特·K·G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论语》、《诗经》、司马迁《史记》、曹雪芹《红楼梦》、朱自清《经典常谈》、袁行霈和严文明《中华文明史》、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李泽厚《美的历程》、宗白华《美学散步》、路遥《平凡的世界》、費孝通《乡土中国》、钱钟书《写在人生边上》、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格林·丹尼尔《考古学一百五十年》、肖恩·柯维《杰出青少年的七个习惯》。
(三)写作训练
大学语文课程中所学习到的谋篇布局能力、遣词造句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专业写作课程的基石,大学语文课程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应该是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互相穿插,互为补充[3]。文学创作可以是文学赏析式的小文章,也可以是随笔散文等文学作品。应用写作需要教师根据所讲的应用文种精心设计写作情境,让学生以简明的语言和清晰的思路,写出格式规范、主旨明确、文字简练的应用文。
写作过程锻炼了作者的信息整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教师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每节课布置一次练笔,批改并讲评,以写促说。
以上三个任务是要求每位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完成的个人任务:参加一次课堂演讲;至少完成五本书的阅读,做不少于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写随笔或赏析文章不少于10篇,完成《大学语文》应用写作部分的写作任务。
二、活动安排
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大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积极尝试,是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践平台。学生通过策划、组织、参加、评估活动,进而提升组织能力、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增长知识、锻炼才干,从而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及生活。
(一)朗诵比赛
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组织或参加一次诵读比赛,要求团队成员全部参赛,可以是个人赛,可以是团体赛,比赛成绩按相应规则计入团队总分,参赛时统一服装、制作PPT、有背景音乐,未能参加比赛的团队将作品录成视频上交。
(二)人物访谈
要求学生以团队协作形式完成一次人物访谈,人物可以是企业劳模,学校优秀教师或优秀学生干部,也可以是老干部、老红军,还可以是自家有故事的老人。团队成员合理分工,访前有提纲,访中有主持人、记录人、摄像人等,访谈记录规范完整,访后有心得、有感悟,制作PPT进行交流汇报。
(三)情景剧表演
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或团队间合作完成一次情景剧表演,可以是课本剧的情景再现,也可以是原创作品的精彩演绎,鼓励公开演出。未能公开参演的,可以录成视频分享,要求表演时根据人物形象需要着装、化装,准备道具,布置舞台背景,适当穿插背景音乐,倡导表现方式的多样化。
三、团队组建
学习团队是由组长和成员组成的一个语文学习共同体,有共同学习目标,愿意共同承担学习任务,共享荣辱,经过长期的学习、磨合、调整和创新,形成主动、高效、合作且有创意的团体,协商解决问题,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学习团队以目标为导向,以协作为基础,团队成员在语文能力上形成互补。
(一)团队组建
结合授课班级学生实际,合理组建学习团队。自然班(40—50人)授课,按3—5人组建团队;专业合班(80—120)授课,按(6—8)人组建团队。原则上自愿组合,基本要求是表达能力较强且语文高考成绩较高的同学每组至少一个,小组成员要考虑男女比例均衡,组长由选举产生,团队要有名称、有愿景、有口号,由团队成员共同协商决定。
(二)团队PK
团队PK会产生“鲶鱼效应”,激活语文学习活力,增强学习动力,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挖掘学生潜力,燃起自身希望。良性的竞争会有效地增强团队凝聚力,从而形成相互激励、互相促进的团队氛围。
1.PK原则
(1)人人参与的原则。团队内所有人都要参与,特别是组长更要带头参与。
(2)个人PK与团队PK相结合。除个人间PK外,更要注重团队PK。团队的荣誉感更能激发每个人的潜力,会让PK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3)PK承诺和兑现要有仪式感。庄重的仪式更容易激发参与者的荣誉感、生成动力,让参与PK的每个人都对PK有敬畏之心。
2.PK的方法和步骤
(1)确定PK对象。PK对象即PK的参与双方。PK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可以是团队与团队之间。PK对象要尽量具有可比性。
(2)选择PK标的。PK标的必须为单一的、明确的、可量化的指标,以便于考核。所选取的指标一般为促进语文能力提升的指标。可选择的PK项目也多种多样,从文学经典、应用写作、口语交际到逻辑思维训练等都可以。
(3)制定奖惩办法。通常指要确定“筹码”,可以是加分,也可以是物质奖励,但一定要有吸引力,能激起双方的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4)公开兑现。利用课堂时间举行兑现仪式。由教师公布PK结果及加分情况,由科代表引导,负者向胜者三鞠躬。
团队PK分数实行累积制,学期末将团队最终得分进行排序,从而评出优秀团队。
四、资源拓展
课本、文本是语文学习的主要依托,但是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深,翻转课堂等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推广,创建语文学习大课堂的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课本、文本之外,可以在一些优质的影视剧及语言类综艺节目中选择学习资源,可以在中国大学MOOC、学习强国平台、高教社极简通识平台中选取内容。可以是教师推荐,也可以是学生推荐,从而形成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向老师学、向同学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五、结语
精心设计学习任务,周密安排学生活动,合理组建学习团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同指向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结合,交流与表达能力不断提高的同时,理解与感悟、审美与鉴赏的水平也会日益提升。
参考文献:
[1]姜云霞.应用型高等教育中《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的新探索[J].语文建设,2014(5).
[2]姜云霞,蔣春艳.应用型本科语文课“任务导学、活动助学”教学模式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
[3]王柬.“有趣”与“有用”:解开大学语文困局的两把钥匙[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4(5).
责任编辑: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