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分析
2020-08-06杨言卿
摘 要: 数学是一门非常深奥又非常浅显,非常抽象又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学科。数学教学中,老师常常会因为学生的认知理解有误区,学习进度不一致,边缘生进步缓慢等问题而苦恼,却又找不到好的解决方案。文章基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用有效的师生互动来保证学科教育成果,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不一样的思考。
关键词: 初中数学;师生互动;有效策略
数学课堂中,师生互动的质量直接关乎教学的质量,这是很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思维多变、个性多变,很难积极主动地迎合老师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师做好师生互动的引导很重要。妥善把握师生互动的氛围、方法和策略,消除影响师生互动效果的因素,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考虑的问题。
一、 初中数学课堂的师生互动教育现状
(一)教师不注重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
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是需要建立在老师的充分关注、积极引导的基础上的。因为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教学流程及内容的规划者。教师对课程内容节奏的把握,对师生互动的时间分配和方法分配,直接影响师生互动的效率和质量。我们看到,虽然很多老师会习惯性地问同学们“明白了吗?”“听懂了吗?”但这种语言表达更像是口头禅,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效果。一些老师主观上忽视师生互动,而是根据教案引导循序渐进。这样的情况下,师生互动的效果被大大弱化。
(二)学生不能在师生互动中反馈重点
师生互动应该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部分,是为了帮助老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同时让学生在与老师的互动中纠正认知误区,启迪学习思维,增强学习的成果成效。但是我们看到,很多学生在课堂互动中并没有跟老师反馈太多有价值的内容。比如在关于图形认知方面的教学中,其实很多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差,对几何中图形的截面形状并不了解,或者自己的想法和其他同学的想法不一样,但却没有及时和老师反馈自己的想法,而是把问题留在心里,以期在后面慢慢地思考并消除疑惑。类似这样的情况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有不少。尤其是一些边缘生,他们本来学习能力就比较差,对学科有一定的自卑心,或者是比较排斥数学。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于課堂师生互动自然不会太积极,也没办法给老师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三)师生互动存在代沟隔膜
导致师生互动效果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存在代沟。这种代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拉大。事实上,很多学生对老师本来就有一定的隔膜感,在课堂上会觉得紧张,面对老师会觉得有些压抑。而且老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东西、娱乐的方式、做事的习惯、看待事物的角度等也都会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情况就会导致代沟的拉大。因此,有时候学生觉得跟老师没有什么共同语言;而老师也并没有为消除代沟做太多的积极尝试。这种情况下,师生的互动结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二、 影响初中数学师生互动效果的几点因素
保证师生互动的效率和质量,我认为主要的责任还是在老师的身上。老师在数学教学中占据绝对的主动权,师生的有效互动也需要教师方面的不懈努力。
(一)师生互动要生动有趣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阶段,他们性格活跃,不喜欢古板的说教。因此,师生互动也应当在话题的选择和对话的方式上保持趣味性。我们要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来进行互动,而不是强硬的提出要求,一遍遍地喋喋不休。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学语言的组织和师生互动的形式上多做创新尝试,让学生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促成师生互动的顺利开展。
(二)师生互动要互信可靠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很明显,他们在人际关系处理以及师生互动交流中都会特别注重培养信任感。跟家长的交流是这样,跟同学朋友的交流是这样,跟老师的交流也是这样。所以,我们在和学生的互动中要注意培养信任度。首先要让学生相信,老师不会歧视或者嘲笑任何人,不会让边缘生、差生觉得自卑和不舒服;其次要让学生相信老师愿意帮助自己答疑解惑,不会遇到挫折或者遭受批评。这需要老师们在与学生的互动中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愿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热心。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他们可以信任、可以依赖的好朋友。这样在必要的时候才能获得学生的积极的反馈,把教学问题解决好。
(三)师生互动要平等对话
师生互动中,需要实现平等对话。因为平等的关系是对学生的尊重,有助于消除师生之间的代沟。基于平等的原则,老师要在方方面面多跟学生交换意见,进行对话,而不是只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情况而提出问题。例如现在数学课堂中微课视频教学、情境教学、分层教学等各种创新教育形式正在不断进行应用。那么这些教育方法取得的效果怎么样,学生是否有反馈意见,讲解中需要侧重哪些内容,老师都可以多问问学生的意见。在课后作业的布置,考试题的布置,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老师也要体现平等,体现班级管理的民主。这对促进师生的互动也是有积极作用的。
三、 创新提高初中数学师生互动效率的方案策略
(一)情景设置、任务驱动
我们不能为了互动而互动。围绕数学课堂设置情景,在情景中布置任务,为了完成任务而进行互动,这是一种有效的互动策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代沟和隔膜感会弱化,对数学课堂的紧张情绪会弱化,而且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完成好任务,如何达成好的效果方面。这就可以让师生的互动更顺畅有效。
比如在学到“截一个几何体”这方面知识的时候,老师想要充分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大家能够想象并了解对一个物体进行截取,其截面会是怎样的形状和轮廓。为此老师设置了一个情景故事:“大家知道吗?现在流行一种新的装修设计方式,是通过对不规则物体的截取来获得各种形状的截面,并用这种截面来铺贴地面,产生不规则美。下面我准备了几种材料,大家可以尝试去对它们进行截面操作,看看你有没有设计天赋。”用这样简短的几句话,我把数学知识和设计创意结合起来,和审美体验结合起来,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乐趣。而在任务的进行中,老师并不是真的让学生去做截面,而是预先用泥质制作了几个道具,有圆柱体、圆锥体、正方体、三棱锥、球体等几个类型。我让大家观察这几个教学道具,然后用平面画图的方式把自己预想的截面造型画出来,并且通过手工拼接的方式将截面图案铺贴在纸板上,让大家看到这种截面设计方式的真实效果。
在这个教学任务的组织及执行过程中,老师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强调什么,同学们就自觉的为完成任务而相互讨论,并向老师寻求帮助。例如在对一个圆柱体进行截面图形绘制的时候,学生把握不准自己所设想的截面是否合理,就可以向老师求助。老师也会随机观察同学们绘制的图形,提出自己的建议,帮助学生制作出更漂亮的图案,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良好互动。
(二)合作学习、讨论互动
合作学习也是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重要途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方式进行的,它首先是同学之间的自由交流对话,然后是老师的参与。在合作学习中,多人参与讨论更容易形成热烈的互动氛围,而且也容易在互动交流中迸发出更多的灵感和创意,让互动更充实和有启发性。这符合数学教学的实际需要,是教育成果的有效拓展。
比如在围绕“统计图的选择”组织的合作学习活动中,老师布置的任务大意是:某个电子产品企业对旗下5款产品在过去两年来的年度销售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并希望销售部门出具统计图,汇报产品销售成果。针对这个任务,学生们组内讨论具体的执行方案。也就是,选用怎样的统计图来汇报销售成果,让公司领导更好地了解产品销售情况。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在组内进行了深入的对话,老师也会参与其中。大家的讨论围绕:产品的销售数据有哪些特征,如何进行销售数据的对比和展现,各类统计图的形式和内容有哪些特征,怎样选择最合适的统计图等来展开。大家一边对照课本、做笔记一边互动,发表观点、进行讨论,气氛热烈而欢快。通过讨论,大家不仅给出了符合情景的最佳解决方案,而且对各类统计表的特征特点了解更加清晰。这就证明了师生互动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不再索然无味。
(三)分层教育、灵活互动
在数学课堂上,可以看到成绩优异的学生,也能看到边缘生、后进生。针对不同的学生,我认为在沟通互动上也应该因材施教,有所侧重。这也正是分层教育的重要主张。开展分层教育,老师必须能准确把握不同层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特点。比如对于那些成绩较好、悟性较高、课堂表现非常积极上进的学生,老师的互动可以相对直接一些,知识点的讲解节奏也可以快一些,甚至可以提供一些发散性的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做创新的思考;而对于后进生、边缘生,或者性格比较孤僻,比较内向的学生,我们的互动就要适当的和缓一些,要避免对学生被迫太紧,也不能有太多的苛责、批评。给予适当的鼓励,认可学生在学习中的好的表现,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师生的互动,不一定非要围绕知识点的传授、问题的解答来进行;更可以围绕核心素养的塑造、学习习惯的培养、学生信心的培养等多角度去沟通互动。如此才能为数学课堂带来更好的局面,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四、 结语
教与学是个双向的过程,而师生互动正是让教和学紧密衔接的重要途径。基于良好的师生互动,数学学科教育的职能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考慮到初中生的群体个性,教师在师生互动的策略上还需要多做积极探索。要让学生感兴趣,有动力,态度积极,高效互动,从而有效转化教育成果,让每个学生都能高效率的学习进步,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谭彩霞,李义侠.浅谈农村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策略[J].中学课程资源,2020(4):49-50.
[2]蒋雪莲.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41):156-157.
[3]蔺起金.加强师生互动 提升教学效能——互动性教学策略在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成才之路,2012(36):23.
[4]桂楚.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17):89.
[5]代小兵.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2):209.
作者简介:
杨言卿,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