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生道德法治建设分析

2020-08-04张庆源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84期
关键词:初中教学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张庆源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体制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尤其是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其中,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核心素养培养背景,对学生进行道德法治教育,能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因此,本文主要基于核心背景素养下,通过结合2018部审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分析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法治建设理念。

【关键词】素质教育;核心素养;初中教学;道德法治建设

核心素养是目前素质教育阶段最新提出的一个教学理念,该教学理念主要是基于素质教育基础上,通过对学生进行学科核心素养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还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学生的日后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尤其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过程中,基于核心素养教学背景之下,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够使学生的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得到提升,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和综合能力。

一、初中生道德法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在初中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理念的影响,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地位,没有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尤其是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起点不同,对道德法治的了解程度不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点,无法满足不同学生对道德法治課程的需求。同时,教师在进行道德法治教学过程中,由于对道德法治课程重视程度较低,在教学时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和培养,从而降低道德法治的教学效率。

第二,道德法治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在进行道德法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学方式较为传统、呆板,在教学时过分注重教材内容讲解,忽略了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导致道德法治教学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够密切,学生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充分应用到生活中,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效率,不利于道德法治建设。

第三,评价机制不健全。目前在初中道德法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评价机制不健全,相关的考核方法不合理等原因,导致学生在道德法治课堂学习过程中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由于评价机制不健全,很多学生认为道德法治课程就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副科课,在学习过程中对道德法治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甚至由于评价机制不完善,教师在对学生道德法治课程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时无从下手,导致评价内容较为单一,不具有针对性,不能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合理评价。

第四,学生道德法治意识薄弱。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和叛逆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叛逆思想,甚至有的学生在学习时道德法治意识薄弱,自身道德素养差,在学习和生活中无法利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也没有意识到培养自身道德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忽略了自身道德素养培养的意义,以致学校在进行道德法治建设时难度加大。

二、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进行处置道德法治建设

第一,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开展分层教学。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点不同等原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开展分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学习等方式,将学习能力相近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并根据教材内容,开展相关的小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例如在学习《我们共同的世界》一单元内容时,教师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使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更好地学习相关内容。

第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法治建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课堂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互联系起来,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相互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时能够身临其境。例如在学习《构建人类命运体》一节内容时,教师通过结合热点时政内容,通过分析“一带一路”等政策,并将顺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内容相互对比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构建人类命运体的含义。

第三,完善相关的评价机制。为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完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相关评价机制,从多方面出发,综合考量学习的学习情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多元评价,在评价《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一单元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情况时,教师可以引入多种评价机制,通过学生互拼、师生互评等方式,从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践应用能力以及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出发,对课程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道德法治观念,使学生重视相关课程学习。

第四,强化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强化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参与到道德法治建设和学习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形成正确的道德法治观念。例如在《走向未来的少年》一单元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强化自身的道德法治观念,使学生担当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开创未来的使命,引导学生成为不负重托的当代少年,以时代为背景,培养道德法治意识,使学生不断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道德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在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尊重学生个性特点开展分层教学、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有机开展法治建设、完善相关的评价机制以及强化学生的道德法治意识等,使学生能够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更好地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将课程内容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懂得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代雪山.浅析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09):78.

[2]章任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求知导刊,2019(36):16-17.

猜你喜欢

初中教学素质教育核心素养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浅谈“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
浅谈初中班级高效管理策略
巧用西方文化导入,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质量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