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儿童食物过敏与哮喘的相关性

2020-08-03张向勇郭泽丽

临床肺科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儿童哮喘过敏史过敏原

张向勇 郭泽丽

儿童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儿童常见慢性疾病之一,病情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儿的成长发育带来较大影响[1]。相关调查显示,我国现约有3000万的哮喘患儿,且受到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14岁以下城市儿童哮喘患病率呈逐年递增趋势,已从1990年的1.09%升至2010年的3.02%[2-3]。目前临床并未完全明确儿童哮喘的病理病机,现有研究认为,其可能与家族史、药物过敏、食物过敏、房屋装修、特应性体质等因素相关[4-5]。研究显示,随着居民饮食结构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儿童因食物过敏所致的哮喘也显著增加,且在未来10年仍将呈现升高趋势[6-7]。由于以往受医疗条件、检查技术、经济等因素限制,临床对食物过敏儿童的确诊较为困难,这也使得我国对于食物过敏与儿童哮喘的研究较少。随着近年来医疗技术的进步,食物过敏性哮喘检出率提高。基于此,本研究分析了儿童食物过敏与哮喘的相关性,以期能对早期阻断过敏原,防治哮喘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的诊断标准[8],即:有哮喘的临床表现,证实存在可逆性气流受限,支气管激发试验呈阳性,最大呼气峰流量(PEF)日间变异率≥13%;年龄在6~14岁之间;有基本的沟通能力;(2)排除标准:合并肝肾功能不全、严重全身性疾病、免疫缺陷等;气道异物、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可引起喘息的其他疾病;存在精神异常、沟通交流障碍,或与监护人沟通困难;检查及用药依从性差,不能配合研究者。本次研究严格遵循伦理学原则,患儿监护人均知情同意并签字确认。

二、研究对象

依照前瞻性分析原则将医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258例哮喘患儿作为实验组。同期以年龄、性别作为配对条件,遵循1 ∶1配对原则,抽取在院行健康体检无哮喘的6岁以上儿童258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男135例,女123例;平均年龄(11.8±2.60)岁(6~14岁);平均体重(39.2±9.06)kg(16~64kg);对照组男146例,女112例;平均年龄(11.4±2.37)岁(6~14岁);平均体重(38.4±8.85)kg(15~62kg);两组受试儿童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三、方法

基本资料:采用常规调查问卷,对两组受试儿童的基线资料进行调查统计。包括:姓名、年龄、性别、体重、居住环境、疾病等。

影响因素:参考《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和防治指南》、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表)等编制儿童哮喘的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包括:(1)环境因素:房屋装修、房间靠近马路、家庭成员吸烟、家中养花草、饲养动物等等;(2)饮食因素:海鲜、牛羊肉、膨化食品类食物、蛋类、牛奶、大豆、花生等等;(3)过敏原:合并过敏性鼻炎、过敏源(花粉、粉尘螨等)、家族过敏史(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等);(4)其他诱因:天气变化、运动情况、上呼吸道感染等。

过敏测试:实验组受试儿童采用国际标准化的变应原试剂(包括尘螨类、宠物类、草花粉类、树花粉类、真菌类、食物等共24种)进行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确认患儿近期无服用抗组胺药、皮质激素类、息斯敏等药物,并在询问排除SPT操作禁忌证后,严格按照操作步骤进行试验。指导患儿放松手臂平放于桌上,将前臂掌侧部位皮肤用生理盐水或酒精清洁,在皮肤上依次滴上变应原试剂点刺液、阴性对照液、阳性对照液,各滴液之间相隔3~5 cm,以防点刺后疹团相互融合。滴液完成后,将手臂皮肤绷紧,避开血管后将点刺针透过液滴垂直刺入皮肤,确保少量液滴随针尖进入皮肤深处,点刺针刺入停留1秒后提起。等待2~3 min后将皮肤上残留试液依次擦去,注意不要交叉污染。等待15~30 min后观察结果并记录。

对于存在SPT禁忌证者,采用静脉抽血ELISA半定量间接法进行特异性食物过敏原测试,经肘静脉抽血后,高速离心状态下分离血清,在14种特异性食物过敏原包被微孔板中加入含待测抗体样品的血清,经一系列生化反应后,计算得出IgG抗体浓度。IgG抗体浓度值与食物过敏原IgG抗体浓度成正比,应用酶标仪读取数据。数值<50U/mL代表阴性,50~100U/mL、100~200U/mL、>200U/mL分别为弱阳性、阳性、强阳性。

干预措施:实验组哮喘患儿在积极治疗同时对高危因素展开针对性干预。对于湿疹、过敏性鼻炎、呼吸道感染等疾病所致哮喘者,积极进行原发疾病的治疗;对患儿生活环境、饮食等情况进行评估,确定患儿哮喘的过敏原,叮嘱患儿及家属在生活中尽可能远离过敏原,并加强患儿的健康锻炼,以增强机体免疫力。对于饮食过敏致哮喘患儿,制定出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为患儿提供清淡、少油腻、高蛋白、高纤维的饮食,保证患儿在充分摄入所需营养的同时,避免再食用可诱发哮喘的致敏性食物,以缓解临床症状,促进哮喘治疗效果。

四、观察指标

一般资料:统计两组受试儿童的分娩方式、过敏史、鼻炎史、湿疹史、被动吸烟、呼吸道感染、饮食习惯、饲养动物等一般资料并进行单因素统计学比较。

SPT结果判断:SPT试验中,以阴性对照部位的疹团面积做校正,比较其他两个部位的疹团面积,若过敏原疹团面积是阳性对照面积的25%以上,即判断患儿为过敏原阳性。

哮喘控制水平:通过4个项目评估≥6岁的儿童哮喘症状控制水平,评估项目包括:日间症状>2次/周;应急缓解药物使用>2次/周;夜间因哮喘憋醒;因哮喘而出现活动受限;以上症状全无,为哮喘良好控制,存在1~2项症状为部分控制,存在3~4项症状为未控制。哮喘总控制率=良好控制率+部分控制率。

五、统计学处理

所涉及数据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处理,利用频数分布表了解定性资料与计量资料,分别用百分率、均数±标准差描述,以χ2值或t值检验;采用非条件Logistic进行儿童哮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用似然比(OR)与95%置信区间(CI)表述;组间比较显著性的表述为P<0.05。

结 果

一、儿童哮喘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组间比较可见,实验组哮喘儿童在喂养方式、食物过敏、家族过敏史、吸入性过敏史、过敏性鼻炎史、湿疹史、被动吸烟、呼吸道感染、1岁前添加牛羊肉或海鲜、经常吃膨化食品等基本资料中与对照组非哮喘儿童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分娩方式、饲养动物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儿童哮喘相关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将儿童哮喘发病作为因变量,将以上单因素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的数据作为自变量,经各自赋值后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物过敏、家族过敏史、过敏性鼻炎史、湿疹史、被动吸烟、呼吸道感染等因素与儿童哮喘的发生发展呈相关性(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儿童哮喘相关危险因素的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三、两组食物过敏儿童具体情况分析

两组受试儿童进行食物过敏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食物过敏儿童对2种以上食物过敏者,有鸡蛋、牛奶过敏史者明显高于对照组食物过敏儿童,而对照组行脱敏治疗者多于实验组,差异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食物过敏儿童具体情况分析

四、实验组食物过敏检测结果分析

实验组258例哮喘患儿均接受过敏原皮肤点刺试验或人血清中食物过敏原特异性检测,有118例被诊断为食物过敏,阳性率45.74%。检测见过敏食物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牛奶74.58%(88/118),鸡蛋71.19%(84/118),虾30.51%(36/118),大豆23.73%(28/118),螃蟹21.19%(25/118),鱼16.10%(19/118),鸡肉13.56%(16/118),牛肉9.32%(11/118),西红柿6.78%(8/118),蘑菇4.24%(5/118),猪肉3.39%(4/118)。

五、实验组患儿哮喘控制效果分析

实验组哮喘患儿在确诊疾病后,予以积极的治疗,并行食物过敏等高危因素针对性干预。在接受4周治疗干预后评估哮喘控制效果。其中,哮喘良好控制116例,部分控制134例,未控制8例,哮喘总控制率96.90%。

讨 论

在我国儿童哮喘流行病学的调查中发现[9],临床约有30%左右的城市哮喘儿童被漏诊误诊,可见哮喘的早期准确诊断及有效治疗已成为临床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其中,变应原致敏是导致儿童发展为持续性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儿童食物过敏会增加变应原致敏的危险性。因此有临床研究提出,对于有胸闷、咳嗽、气促等症状表现,反复喘息而怀疑哮喘的儿童,应早期进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测定、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等检查,以判断患儿是否处于过敏状态,从而协助哮喘的早期诊断,制定更合理、有效的哮喘治疗方案[10-12]。

过敏史是儿童哮喘发病的高危因素之一,过敏史主要包含药物过敏与食物过敏,临床药物过敏的发生率较低,而食物过敏更为常见。有研究显示[13],存在食物过敏的儿童哮喘患病机率较其他儿童高于5~6倍。因食物过敏与儿童哮喘均属于特应性疾病,两者共存率较高,所以由食物过敏所诱发的儿童哮喘也有较高占比,且儿童对食物的过敏种类越多,哮喘发病风险就越高。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哮喘患儿有118例确诊为食物过敏,发生率为45.74%,而对照组非哮喘儿童的问卷调查显示食物过敏发生率仅为12.40%。且实验组患儿的家族史、过敏史、不良饮食习惯(1岁前添加牛羊肉或海鲜、经常吃膨化食品等)等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儿童。儿童哮喘发病的高危因素Logistic多元分析中,进一步证明食物过敏与哮喘存在相关性。两组食物过敏儿童的过敏食物调查也显示,哮喘儿童与正常儿童相比,食物过敏种类更多,2种以上食物过敏发生率更高。以上多方面研究结果均提示食物过敏与儿童哮喘发生发展息息相关。

目前,临床对食物过敏致儿童哮喘发病的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现有研究认为,其可能与两点因素相关:其一,患儿摄入致敏性食物后,食物抗原被胃肠道吸收,与胃肠道淋巴结产生炎症性反应,并进一步经由淋巴或血液对肺部造成影响,从而引起哮喘的发生;其二,患儿在摄入致敏性食物后,食物小颗粒经胃食管反流至呼吸道中,对气道肥大细胞造成刺激,从而导致气道高反应,引发哮喘[14]。对于发生哮喘的儿童,在临床诊治中应高度关注过敏原,判断患儿是否有食物过敏,监护人应积极寻找患儿的食物过敏原,并加强饮食管理,在保障饮食营养的同时避免今后再接触过敏原。同时,对于出现食物过敏的儿童,也需警惕哮喘的发生,早期做好体检与监护,积极预防过敏性食物摄入,必要时最好进行脱敏治疗,以降低儿童哮喘的发病率。

本次研究中还发现家族过敏史、过敏性鼻炎史、湿疹史、被动吸烟、呼吸道感染等,均属于儿童哮喘发病的高危因素。研究显示,儿童哮喘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若父母一方患有哮喘,儿童患哮喘的机率较其他儿童高出2~5倍[15]。可见,家族哮喘史、家庭过敏史均为儿童哮喘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此类有家族史的儿童应列为高危人群,定期体检,加强监护。此外,过敏性鼻炎、湿疹与儿童哮喘的发生也有密切关系,早在2001年世卫组织就提出过敏性鼻炎与哮喘是“同一个气道、同一种疾病”的论点。而湿疹与哮喘有共同的发病机制与共同等位基因,湿疹久治不愈,也容易导致哮喘发病率升高[16]。因此认为,今后临床在儿童哮喘的诊治中,要综合考虑到过敏性鼻炎、湿疹等与哮喘的关系,加强原发病防治,以控制哮喘的发生发展。被动吸烟是儿童一个重要的健康风险因素,不仅会引起哮喘,还有可能影响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等其他肺部、呼吸道疾病。因此,对于儿童被动吸烟问题也需提高重视,作为家长应避免在儿童面前吸烟。

总而言之,食物过敏与儿童哮喘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收治的哮喘患儿在积极用药治疗的同时,早期行皮肤点刺试验以明确过敏原,并予以针对性干预很有必要。同样,对存在食物过敏等高危症状的儿童,要警惕哮喘发病,在疾病尚未发生时就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尽早改变儿童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加强哮喘症状监测等,这是降低儿童哮喘发病率,提高儿童生活质量的重点。当然,本研究作为一项观察性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研究对象主要来自一所医院,且仅局限于一个城市的儿童,可能存在选择性偏倚。再者,本研究因受试儿童调查资料所限,只重点分析了儿童食物过敏与哮喘的相关性,未能对其他哮喘高危因素展开深层次分析,后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儿童哮喘过敏史过敏原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儿童哮喘的认识误区
沉默
查出过敏原 预防过敏反应
春季:儿童哮喘多发 处置要得法
儿童哮喘的认识误区
澳大利亚发布强制性过敏原标识问答
面点制品中食源性过敏原调查
关于过敏性皮肤病的过敏原检测探析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过敏问题临床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