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2020-08-02刘伟刚孙连坡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8期
关键词:影响及对策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刘伟刚 孙连坡

摘 要:新时代新媒体应运而生,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但也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即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新媒体已成为影响青年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因素,以校园网络和手机等平台为主体的新媒体对大学生起着思想引领、生活交流、言论发表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如何利用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以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为样本,在充分调研、剖析当前在校大学生在新媒体影响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的基础上,指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有效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及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影响及对策

一、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媒体

新媒体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上是指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所有新型信息媒介的总称;狭义上讲,指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兴媒体,即是指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搜索引擎、门户网站、APP、QQ、网络社区、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

新媒体促使人类进入一个信息交互发达时期,其属性势必会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其属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相对传统媒体有限的内容与滞后的传播速度,新媒体在信息的获取量、传播速度上都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其次,新媒体时代可以随时随地发布信息,无论是文字、音频还是视频在内的多种信息形式均可上传到互联网终端,自由表达观点、意见、主张。再者,新媒体平台上的个体具有“传、受一体”的特征。虽然这种参与者的身份匿名有利于信息的自由传播,但其“虚拟性”也会带来信息的“失真”现象。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是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对高校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国家和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实践活动。”根据学者陈万柏、张耀灿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综合学者们的论述,就文章来说,文中所提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内容的重要分支之一,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为关键,针对大学生群体所进行的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教育活动。其内涵主要包括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涵盖马克思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和个人道德品德教育等。

二、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来看,它要求抓好青年的政治信仰、法制观念、价值引导和道德教化。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利用高科技电子设備作为终端媒介,开拓了个性化扩散、传播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传导、服务的功能,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交互性的影响。

在对华南理工大学本科生使用新媒体的情况进行了实地查访中发现,每周用于上网时间超过15个小时的学生达58.7%,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个小时的占60%,登陆邮箱、QQ的频次为“每天”的大学生高达80.4%。另外,从调查结果中得出,每月手机花费在50元以上的受调查大学生占总样本数量的60.3%,有5.2%的大学生手机月花费超过了200元,其中95.2%的学生开通了手机上网功能。网络,特别是以手机为主要代表的移动网络正在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成为影响其学习、生活不可忽视的必要构成因素。本次调查总共发放了2000份调查问卷,其中有效回收问卷1832份,有效回收率为91.6%。在被调查的大学生对象中,女生占22.2%,男生占77.8%。这项数据接近学校男女学生比例,也与学校的学科种类分布相近。

网络及由网络衍生而出的一系列基于网络的信息传播新媒体,开拓新的信息扩散、传播模式,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方式。新媒体突破了传统的界限,为传统思想政治的教育对象、教育方式、教育场合、教育信息的获取、教育信息的传播等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了新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一)新媒体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交流途径

随着网络交往媒介的多样化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传统意义上面对面的熟人世界转变为从熟人世界到陌生人世界再到熟人世界的循环交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从传统的面对面约谈转变为网络新媒体平台交流、现实交流交互进行等多种交流途径。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对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要求,“腾讯会议”“钉钉”“易班网”“飞书”等一系列网站和app等思想政治教育平台被广泛运用于各大高校,为师生信息的交互提供了便捷性。如易班平台是采用实名认证,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为高校师生提供的一个官方的互动渠道,它的构建不仅使日常事务性管理工作更加省时省力,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加强了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和互动,实现教学相长。

(二)新媒体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及自主性

网络新媒体可实现跨越时空进行信息、情感交流。这一特点可以为传统思想教育工作节省时间、空间上的成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利用新媒体与被教育者进行及时、随时、多次的线上交流,更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思想政治教育自主性的提高得益于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在新媒体之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从传统的“单向教育模式”嬗变为自主的自由浏览,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在网络新媒体中,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身文化水平,自由选择适合的内容。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真正地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以华南理工大学的思政教育新媒体平台为例,“岭南追梦”行动APP是一个由本校师生研发的、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学习、分享、交流、互动的平台。这一平台包括学子行思、热门游记、延伸阅读、红色小游戏等版块,围绕着“追梦”为主题,以丰富多彩的广东历史地理文化资源为主线,为党支部、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提供行动攻略和路线指南。在互动平台上,华工学子充分展现了思想政治交流的自主性,发布了大量参观革命老区、会址等红色基地的观感,参与志愿活动的体验,分享素质拓展瞬间,相互点赞、评论,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交流心得感悟,使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收教育内容。

(三)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高校正常教学生活秩序

在调查中,发现有过在网吧包夜通宵经历的受调查大学生达到69.5%。数据表明,网吧通宵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普遍现象,最典型的便是严重破坏正常学习和生活的规律性;在课堂上玩过手机的大学生超九成,“经常会”在课堂上玩手机的学生高达40.3%,“偶尔会”玩手机的学生达到了51.6%。笔者通过与专业任课教师交流,了解到学生在上课时把手机拿出来用是一种普遍现象。

数据和走访充分表明,新媒体以其娱乐功能的强大、娱乐内容的多样、娱乐形式的多元吸引了大学生的主动关注,部分自制力较弱的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直播等娱乐功能中难以自拔,与高校正常的课堂生活渐行渐远。一方面,他们的新媒体“过度依赖症”浪费了大量宝贵的课堂时间,使得“玩手机”成为上课常态;另一方面,当新媒体占据生活的大部分时间时,极易导致大学生选择自我封闭在一个虚拟世界中,对个人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

(四)新媒体无屏障的信息传播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混杂的环境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存在于不同时间和空间的信息能够实现无障碍的传播,其在促进有益信息推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大量不良信息,而这会给受众群体道德认知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带来冲击,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挑战。新媒体传播具有很大的自由性和随意性,对其监管难度较大。因而很难保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新媒体能在传播引导、选择方向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并发挥积极作用。

(五)新媒體的虚拟性容易引发心理问题

首先,在新媒体的应用环境中,青年学生大都是使用网名和绰号进行沟通、交流,言语较为随意,信息真实性很难保证,从而引起信任危机,冲击高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其次,虚拟的交往方式和现实的交往方式差异很大,虚拟世界里由于缺乏现实世界真实的责任感,信息交流的真实性难以保证,容易出现虚假虚信息和诈骗信息。此外,当今大学生对使用的手机存在消费攀比心理。当攀比跟风成为年轻人的潮流,大学生也成为了其中的主要群体时,盲目跟风可能导致部分学生走上“歪门邪道”,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理,归根结底是背后的攀比心理在作祟。

近年来的“裸贷风波”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高校学生思想问题的具体体现,在这背后是当代大学生焦虑、抑郁、失落、恐惧、自卑等心理,而这些心理与高频使用新媒体、被新媒体平台上的庞杂信息所输出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无关系,如何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及在学业、感情、生活等各方面遇到的挫折,这些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引导、适时教育。

三、新媒体环境下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与建议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在新媒体的冲击和挑战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通过掌握新媒体的应用技巧和青年的话语体系积极融入新的环境,进而从容面对新时代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提升青年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水平

新时代大学生几乎都是“人手一机”、而且人人都是“资深网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绝对不能盲目地采用“堵”的做法,因此需要把好青年学生媒介素质教育的第一关。一是加强用网治网安全知识学习,让青年学生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二是鼓励大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倡导和营造清爽晴朗的新媒体用户空间;三是多渠道打通新媒体使用路径,通过线上主题教育活动等形式让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新媒体习惯。

(二)强化新媒体的学习功能和服务效能

青年大学生在高校课堂上“玩手机”现象已成为一种常态,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育质量和整体教育水平。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设计上创设新媒体的学习效能和服务效能,将教学数据库、资料库的资源通过云的形式共享给青年学生,让其在查阅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新媒体使用习惯,此外,尽可能多的将第二课程内容网络化、专业化,让线上多跑路,线下少跑腿,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扁平化,效率化。

(三)利用新媒体创新话语体系和活动设计

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势必会导致对人的异化。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引导青年学生科学合理多维度利用课余时间。构建一个青春时尚,充满智慧的舞台让青年参与其中,势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尽可能多地增加青年学生体验多元的大学生活的机会,寓教于乐。教育者也可以主动融入新媒体环境,充分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创设自媒体、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毕业季就业指导以及压力缓解与心理辅导等主题教育等。通过这些方式,能够实时地跟进大学生的动向,有效地发现同学们日常遇到的困难,进而帮助他们面对、解决这些难题。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王传中.新媒体对大学生生活、学习、思想的影响[J].高校理论战线,2009(7).

[3]李岩,周长青.新媒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3).

[4]臧鹏,崔可伟.微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初探[J].科教纵横,2011(6).

[5]尹晓敏.微博兴起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

作者简介:刘伟刚(1984- ),男,安徽亳州人,团干,研究方向: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孙连坡(1974- ),男,山东菏泽人,院长,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影响及对策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母语负迁移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对策
纸质档案管理对档案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