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

2020-08-02李兵亮

青年与社会 2020年18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习近平改革

李兵亮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0月在广东考察时,在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再次发出了改革开放的动员令,并特别强调要“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改革开放”。而如何正确地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内涵,对于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正确执行党和国家在各个层面和领域的改革措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改革开放对于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是非常必要的。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8年10月22日至25日,先后视察了珠海、深圳、清远、广州等地,在听取了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之后,对广东工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然而更重要的是在广东再次发出了改革开放的动员令,或者说再次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要求深化改革开放的同时强调“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

“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这句话掷地有声,意义深远而重大。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说的就是改良和变革,尽管现在所说的改革开放也许和它有区别。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不缺乏改革精神,也因此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改革家,他们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功败垂成。如选贤任能相地衰征之管仲;严刑峻法成就强秦之商鞅统一制度后世谨随的秦始皇,尊儒重法全面改革的汉武大帝,胡汉一家促进民族融合的北魏孝文帝,不畏人言金陵梦碎的王安石,力挽狂澜功亏一篑的张居正,不畏艰险刚毅务实的雍正皇帝,百日维新的康有为.......中华民族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在不断的改良和变革中不断地向前推进和发展,而这种发展却因为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清朝的统治者在政治上固步自封和经济的闭关锁国,拒绝一切对社会改良和变革中断。

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当时清朝的统治者在政治上仍然顽固地坚持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拒绝一切对社会改良和变革;经济上对出口货物实施严格限制,严格限制中国商人制造海船,视华侨为弃民、汉奸,禁止中国史书出口,不允许教授外国人中文,由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等一系列闭关锁国的措施。政治上的固步自封和经济的闭关锁国,导致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一直得不到发展,也导致了中华民族经历了150多年的屈辱历史。

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并以极大的热情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在“一穷二白”的中国建立起了完整的现代化的工业体系。所有这些功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断地变革中完成的。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变革,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一定是一句空话。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古今同理。

建国以来,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曾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危机,但是1978年进行的伟大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的巨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12月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国家从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到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多年超过30%;人民从温饱都成问题,到贫困人口累计减少7.4亿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6万元、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中国从当年面临被“开除地球球籍”的危险,到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中国人民手中,不可能成为了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大會上的讲话对于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的论述,其实就是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并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结果。这其中,对社会主要矛盾或者说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判断成为了最关键的一环。

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中国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不管你相信与否,细究党的历史,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针对不同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对中国社会矛盾特别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都进行了判断,并针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采取了不同的战略,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81年6月27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充分肯定了党的八大时的提法并作了进一步精简和提炼:“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正确判断国内外形势,充分审时度势的基础之上,精准地把握了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的正确而伟大的选择。从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改革开放的大潮在中国大地上不断地得到推进,成为了“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1978年,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中国进行了伟大的改革开放。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从经济层面上来说,其实就是由原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政治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和作用的原理告诉,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必须不断地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此进程中,由于“十年文革”,我国经济已经处于“面临崩溃的边缘”的境地,可以说是百废待举,改革开放的重心和焦点集中在经济改革,就今天的视角来看,改革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便成为必然。

因此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说到底,就是要以马克思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开放的心态正确地看待我国不同时期的改革方向和措施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同时,以开放的、正确的心态以及辩证的眼光看待我国不同时期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推动和深化我国的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进而推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为实现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注入新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回首改革开放的历史,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时对改革开放有了更重要的论述,那就是“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的改革开放”。

要正确地解读“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的改革开放”,我明就必须再次重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這一原理,才能厘清改革与开放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告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要相互适应,才能推动整个国家和社会健康发展。否则,社会发展就会止步不前甚至倒退。从这个意义上说,40年前的改革开放和今天的改革开放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要使的上层建筑和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不断地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而改革,就是要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内容,从而推动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和深入,又倒逼不断地进行全方位的改革。这正是“改革开放不止步”的根本原因所在,也是改革和开放的关系所在。明确了这个道理,“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的改革开放”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

由此可以看出,更高的起点在于,如果说40年前的改革开放是在“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面临被“开除地球球籍”的危险”的状况下进行的。而如今的改革开放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也就是新的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而更高的起点,在十九大报告中有着非常明确的描述。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社会矛盾的演变使人民“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改革开放,就其本质,就是要求在继续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勇于自我革命,在改革处于“深水区”时,“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进一步全面深化各领域的改革,才能实现十九大制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习近平改革
改革之路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