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及初步研究量化
2020-07-29高新华王显伟
高新华 王显伟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包括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教育认同,认同的关键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教育客体思想上的启蒙到唤醒,政治上的准备和模仿,和在学习上的被动灌输到主动觉知,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阶段性目标可以通过一些标记性的事件加以明晰和确定,这些经确证的“标记”可以成为可量化评测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基础指标,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标记的不断累加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从量变到质变最终达成的直接推动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量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3-0167-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ntity is a necessary link and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luding ideological identity, political identity and educational identity. The key in identity is the goal and content of identit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stag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ntification can be clarified and determined by some marked events, these verified "marks" can be the basic index o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constant accumul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ntification marks is the direct driving force of the final achie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goal from quantity to quality chang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ntity; research quantification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预先设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内容的思想性、政治性和包括传播这些教育内容所采取的教育手段的赞同、接受和模仿。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促进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活动[1]。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行为,也是一种政治行为,此行为主要作用在人的意识世界,促进的是人的思想的形成和转变,在阶级社会中,属于社会政治实践范畴。认同作为一个学术范畴的提出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是社会科学中一个有明确意义的概念,认同的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可以看成教育主体向教育客体的思想施加政治方面的影响,期待教育客体朝着所希望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转化,教育客体在对教育主体提供的教育实践内容接收和内化过程中,通过他们的直觉和内隐规则得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以后,在内心做出接受的选择。当内心的认可与行为的外显同一之时,可以被教育主体观察或测量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便达成。
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认同”的界定既有沿循传统的心理学范畴的定义,也有延展后的社会学实践范畴的定义,心理学层面有学者提出认同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他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2],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既包括情感、意识等心理层面上的认可和准备,也包括按照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规范自己言行的实践活动,两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问题的两个方面。但这样的界定除了可以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层面,用在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层面也是可以的,也就是说,上述的界定偏向于“教育认同”的界定,教育认同的普遍特征并不能代替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个体特征。运用教育手段把政治的内容在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传播和固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典型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聚焦教育客体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形成过程的矛盾和规律,既运用大量的思想政治理论从知识逻辑上灌输,还准备了大量的事实论据从感觉知觉层面影响,最终期望能够在明确的价值观和方法论达到主客体的一致,也就是达成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心理上的认可是实践上的一致的前提,实践上的规范则是心理上的准备的结果,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思想性、政治性特点,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教育认同的综合反应,这种反应包括心理上的准备和行为上的模仿两个基本构成,这种综合反应影响自身内化,最终因理论上的折服和论据上的认可表现到行为的规范和一致这个外显特征上。
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包括思想、政治和教育方面的认同的共识是存在的。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名称进行过慎重的确定,既没有使用“政治思想教育”,也不是“思想品德教育”或者是“思想教育”,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名称所使用的詞句是慎重、贴切和妥当的,能够从足够谨慎的名称表述中直接引用其最本质的含义,而不需要再做更多的引申与发挥,从最朴素的认知规律来看,“望文生义”是一种简单高效的理解方式。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包括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教育认同三个方面,还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实现角度来加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教育本身的复杂组合体,但肯定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辩证统一的有机融合,思想、政治和教育之间的必然关系和意义组合能够实现一个其他学科教育所不能达成的教育目标,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三部分不可偏颇、不可缺漏,于是,对三部分的全部认同便构成了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的认同。
(一)思想认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是人所持有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性活动[3]。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主体所要通过实践改造的世界指的是教育客体的主观世界。对人的思想的改造是不容易的,心理学揭示社会中的人天生的、未经判断的便抵制和抗拒这种来自外界的改造,这种被称为“信念固着”的现象使这种改造成为具有一个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改造的教育客体的主观世界与抗拒改造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首先在教育主客体之间对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态度和看法上逐一表现出来。新中国成立以来,以马克思主义为要旨的思想教育在我国一以贯之的开展,主要内容包括培养受教育者具有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认识正确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这种针对人的意识的专门教育,采用的是思想层面的灌输与浸染,便是希望先从思想上获得教育客体的认同,使得教育客体在思想立场、观点、态度,加之理想和信念上与教育主体形成认识上的一致,也就是思想认同。思想认同为政治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教育认同的效果则制约或推动着思想认同的实现。
(二)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的认同,具体为政治信仰认同、政治纲领认同和政权认同。在我国,政治认同明确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道路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认同,包括有上述全部含义,并且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核心部分。但其中就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出发,主要是解决政治信仰上的认同,解决意识形态上的冲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代替自由主义或保守主义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阶级社会的特有现象,对抗性的生产关系导致“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4]。在当今社会背景下,政治学已经是一门丰富且成熟的学科,很多的政治范畴已经足够精确而无太大的争议,当思想教育这种实践活动被应用到政治领域的时候,无论是理论、概念还是教育实践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都变得简洁和清晰了很多。对政治认同的评价可以依赖于观察到教育客体这样的一些明显行为特征——对政治规矩的服从、对政治行为的模仿和对政治语境的使用,这样的一些行为称为政治认同的“标记”。一旦标记行为出现,教育主体如果能够及时给予强化和正激励,教育客体的这些行为本身就被赋予了政治的色彩而成为一种政治行为。标记行为出现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中政治认同的发展结果,政治认同是政治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服从和模仿通常在“政治信任”到“政治参与”之间开始高频率的产生,如果教育客体中这样的标记行为出现的频率达到一定的程度并且趋于稳定,教育主体可以观察和记录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标志着此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认同达成。政治认同是思想认同的发展和具体化,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核心部分,教育认同对政治认同有制约和推动作用,除此之外,一旦政治认同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就转变为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为主,教育认同自然成为政治认同的一部分而不再需要单独考虑。
(三)教育认同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首先是一种针对教育客体思想上的柔性教育,这种教育以专门改造人的主观世界为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依据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式也区分于经验累加型或者操作熟练性的教育活动,主要体现的是影响、启蒙和同化。作为活动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或者集团为实现或巩固统治,保障社会的有序发展,采用思想教育的柔性手段,有目的地向教育对象施加意识形态影响,满足人的政治化需要,实现对人的精神引导与塑造,以形成教育对象共同的政治意识水平和政治觉悟程度,“规约”并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活动[5]。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实践活动的典型要素在于“政治化的教育目标”与“思想化的教育内容”,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是先有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认同的确立,后有教育内容的支撑与填充,而对于教育客体却往往反过来,先有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然后才是对目标认同的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涵盖非常宽泛,从内容本身来划分和梳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但如果只从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这个角度出发,就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看成一个整体,一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均需要由可感知的、可体验的物质形式所承载,不能是顿悟或冥想的方式。所以,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中的教育认同,首先是对教育内容的认同,然后转化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的物质接受,再发展成为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同。例如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和重要的内容载体,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达成的第二类“标记”可以在教育认同层面来开发,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物质载体或者活动形式的接受可以看成对教育认同的标志。
二、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研究的初步量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方式、过程、结果相结合的整体,其研究程度最终反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水准[6]。关于思想素质水准的量化和分析,进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量化研究,能够使传统思辨和主观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进入到运用数学工具加以分析计算的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量化研究能够方便运用数学语言的范畴并不多,概念之间的数学关系探讨尚不够成熟,目前甚至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建模思路。但是从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研究角度却可以作为量化研究的适合切入点。认同是两个思想世界的界线,是从旧的认知围域向新的认知围域突破的关键一步,是思想在外界的刺激和强化后,通过自己的内心认知检验和评估所作出的关键决定。这种“认同”的念头一旦产生,就很难再有力量让思想溯回到此前的状态,即使可以回到原来的观点,也已经不再是原来的层次和境界,认同的发生是思想变化中的“0”和“1”的区别,为了能够更为精确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这些典型变化,充分注意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在整个教育阶段中的重要性,进而有意识的在恰当的教育进程或者不同的教育内容里预设一些“标记”,使其与教育实践阶段的进展相匹配和适应,这样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深入至少有三个有利的方面:首先是能够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进行初步量化,可以更好的记录和评估教育活动的进程和效果;其次是设置起一条一条的“标记线”,一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程中,我们发现某个“标记线”的跨越上出现较大的问题,例如大部分的教育对象应该但却明显没有达到这个标记点,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调整影响活动的具体因素,例如内容、方式、对象、速度或者考虑其他的干扰因素;第三是标记的多寡可以被数量化,标记的程度也可以被函数化,这样就提供了可以量化评估和推演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进展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研究过程中,“认同”既是一个完成时态的确定概念,又是一定程度上可以加以量化的描述性语言,例如可以根据标记点的达成数量或完成时间来表述说“……的认同度已经达到70%”,或是“某认同点完成速率偏慢”等等。从定性到定量的转换也分解在一些具体连续的教育行为中,例如:“适龄青年思想进步”(定性描述)-“承认党的纲领”(认同量化)-“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认同达成)过程中,可以界定三个不同量化等级的标记,表示为x1,x2,x3,y=f(x1,x2,x3)的多因素表达式则可以从量化的角度来描述这个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三个变量分别对应思想认同变量、政治认同变量和教育认同变量,y表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目标结果,这个找到的对应关系f(xn)则成为某类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达成的规律性模式。进一步的分析,层次分析法(AHP)是一个很好的量化研究工具,目标层是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达成,准则层由思想、政治和教育构成,而方案层就可以成为量化研究中最为客观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教育模式。所以,當可以自由的把描述性的语言用数学语言加以表示的时候,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开始成熟化和精细化。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一种科学当它达到了一个能够应用数学于其中的形式的时候,它才称是真正完功[7]。但我们我们并非教条的为了定量研究而追求那种机械的、彻底的数学化,我们寻求的只是一种更为准确和客观的、并对大量一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利于实践推广运用的模式和方法,显然这样的模式和方法由于来自对思想政治教育认同规律的发现和量化,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将会优于主观的、直觉的、经验性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并且为更深入的研究打下扎实的学理基础。
三、结束语
当教育客体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教育认同都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并在其内心真正确立起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进而在实践层面也就是行为上达到与教育主体所要求的一致的时候,可以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目标已经达成。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关键功能,寻找合理而有效的路径,进行准确和合适的评测研究方法,可以有利于这种关键功能的实现。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认同的重要基础,中国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这样的追问,就需要在一个一个事实和成就的雄辩证明之下,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一点一点的解释和阐述之中,让我们的教育客体不断在意识或行为层面达到一个又一个的“认同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凭借认同的程度对教育客体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和评估,以利于决定下一阶段的教育过程从何种程度上开展或者是否需要切换使用另外的教育手段。思想政治教育认同的发生是客观存在的,其规律同样是客观蕴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之中。世界是可知的,客观存在意味着可测和可量化,思想政治教育认同量化研究的进一步探讨和实践将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过程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带来相当程度的提升和帮助,研究结果的正确运用可以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方法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威.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41.
[2]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110.
[3]徐光春.马克思主义大辞典[M].武汉:崇文书局,2019:21.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5]李合亮.解构与诠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57.
[6]布晨明,陈华栋.思想政治教育定量化研究的应用可能探究与前景建议[J].高教学刊,2019(13):170-173.
[7]波尔·拉发格(法),威廉·李卜克内西,赵冬垠译,沈志远校订.忆马克思[M].重庆:学术出版社,1941:8.